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答案)

保密★启用前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巾起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巢起义
2.直接导致唐朝衰亡并最终灭亡唐朝的是( )
A.外族入侵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3.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文臣 D.掌握兵权的武将
4.下列人物领导了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黄巢
5.907年,朱温建立起的政权是( )
A.后梁 B.后唐 C.后晋 D.后汉
6.下图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宦官专权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7.后梁政权建立后,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三国鼎立 B.魏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8.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各政权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在北方的五个政权中开国君主不仅做过农民起义军将领还做过唐朝节度使,且最早出现的是( )
A.后梁 B.后唐 C.后汉 D.后周
9.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10.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苦不堪言,揭竿而起,其中属于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是( )
A.黄巾起义 B.黄巢起义 C.八王之乱 D.朱温建后梁
11.关键词检索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后梁政权的建立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唐朝的灭亡 D.黄巢起义
12.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D.后唐政权的建立
13.有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杨贵妃得宠 ②皇帝荒废朝政 ③节度使权力膨胀 ④军队战斗力薄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1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这反映出( )
A.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 B.北方地区贪污腐败严重
C.北方统治者不重视农业 D.南方地区的行政效率高
16.历史地图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解读历史。下图反映的是( )

A.隋朝时期 B.盛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并立时期
17.张艺谋导演曾借用下图人物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他曾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是( )
A.安禄山 B.史思明 C.黄巢 D.朱温
1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9.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20.下面是《通典》中记载的公元755年到公元760年的人口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公元755年 总户口为:891万4790户 总人口为:52919390
公元760年 总户口为:193万3134户 总人口为:16900000
A.黄巾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1.“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哪一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诗句?( )
A.刘邦 B.陈胜 C.黄巢 D.安禄山
22.下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辽宋夏金 B.南北朝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
2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在这场战乱后感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这说明( )
A.战争推动文学发展 B.唐朝文学擅长运用对比方法
C.唐朝诗歌繁荣发展 D.文学是认识历史的途径之一
24.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普(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25.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的景象。这说明黄巢起义( )
A.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导致唐王朝最终灭亡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D A B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A C C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B C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不符,排除B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起义以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为号角,迅速遍及全国,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不符,排除C项;黄巢起义,是指唐朝后期,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唐朝衰亡并最终灭掉唐朝的是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D项正确;直接导致唐朝衰亡并最终灭亡唐朝的是藩镇割据,不是外族入侵,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排除B项;直接导致唐朝衰亡并最终灭亡唐朝的是藩镇割据,不是宦官专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五代十国是唐朝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D项正确;皇族的后代、外戚、文臣是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通知腐朽,宦官专权,人们赋役繁重,生活困苦,于是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正确;陈胜是秦末大起义的领导人物之一,排除A项;吴广也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物之一,排除B项;项羽身份并非农民,祖上是楚国贵族,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A项正确;“长命锁”不属于货币,排除B项;后唐、后晋、后汉都属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但不是朱温建立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战争,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宦官专权没有使唐朝由盛而衰,排除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C项;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三国鼎立是东汉灭亡后出现的局面,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宋朝是五代十国之后的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A项正确;后唐、后汉、后周都出现在后梁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唐朝晚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期,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C项;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朱温建后梁属于统治者内部夺权,不属于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D项正确;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排除AC;潘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梁王朱温逼唐昭宣帝退位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的灭亡,C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B项;后唐政权的建立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任人唯亲,荒废朝政。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因此,①②③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C项正确;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故军队战斗力薄弱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④不正确,ABD均包含有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政治动荡,经济遭到破坏,南方政局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这反映了社会局势影响经济发展,A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直接表明北方地区贪污腐败严重、南方地区的行政效率高,排除BD项;“北方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故选A项。
16.C
【详解】观察题干所示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后周”“北汉”“南汉”“南唐”“吴越”“后蜀”等,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政权名称正是我国五代十国后期的政权,C项正确;图中没有标明“隋”及其都城“长安”,排除A项;图中亦没有标注“唐”,更不能说明是盛唐时期,排除B项;图中没有出现“北宋”政权,且没有显示宋辽并立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及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排除AB项;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排除A项;表格材料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根据题干“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各地的藩镇的实力强大,中央无法控制地方,最终唐朝灭亡出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说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D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A项;朋党之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B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公元755年到公元760年人口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C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发生的农民起义,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
21.C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题干的诗是黄巢京城落榜以后写的一首诗,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格局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黄巢领导了农民起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排除A项;陈胜、吴广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排除B项;安禄山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发起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后周、后蜀、南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图片描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反映的是唐朝的战乱和衰落,安史之乱是强盛的唐朝走向衰落的标志。这说明文学是认识历史的途径之一,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反映战争推动文学发展,排除A项;但从一首诗的内容不能说明唐朝文学擅长运用对比方法,排除B项;唐朝诗歌繁荣发展,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一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唐朝后期,中央与军镇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是朱温,排除AB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