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十七中、十二中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1.春联是中华民俗文化瑰宝,也能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C.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这一制度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相互监督奠定了政治基础,也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某班表演历史短剧《上甘岭战役》,小刚在剧中扮演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他扮演的是( )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左权
4.1951年,安徽各地掀起了参加志愿军的热潮,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场景屡见不鲜。据此可知,抗美援朝( )
A.激发了人民生产热情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人民志愿军斗志高昂 D.经济建设取得大发展
5.1950-1952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完全确立 B.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C.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6.1950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政治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土地改革 B.西藏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 D.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7.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开始实行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特点的一五计划。不符合这一特点的建设成就是( )
A.南京长江大桥 B.沈阳第一机床厂
C.沈阳飞机制造厂 D.武汉长江大桥
8.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出台过程:首先由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宪法初稿,然后经过北京五百多名高级干部、各地区单位八千多人和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的一亿五千万人三个月的讨论,最后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通过。材料反映了这部宪法的制定( )
A.为土地改革提供了依据 B.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
C.保障了人民的选举权利 D.充分发扬了人民民主
9.建国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该言论相关的史事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掀起了“大跃进”
10.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1.“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
A.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B.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2.2024年11月19日,新华社文章《“三棵树”的守望与传承》中写道:一棵“焦桐”变身片片“焦林”,兰考600余万株泡桐将漫漫黄沙化为良田沃野,种树也是在传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 )
A.不怕牺牲、血战到底 B.亲民爱民、科学求实
C.敢为人先、自主创新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
13.他的一生都在与石油打交道,从玉门油矿到大庆油田,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据此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A.纠正了“左”倾错误 B.全方面开展了拨乱反正
C.只改变落后生产关系 D.明确广泛改革的必要性
15.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16.苏联解体后,有人忧虑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提出要靠经济和发展解决生存问题。为此,我国(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经过五年多的改革开放实践,城乡自由贸易、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经济成分促使城市经济和国营企业启动改革。以上内容出现的基本前提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C.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成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8.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公务员下海经商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公务员下海潮。据国家人社部统计,1992年有12万公务员下海经商。这直接反映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9.从深圳经济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再到河北雄安新区,这一进程可以用来研究(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一国两制”成功运用
20.1980年4月,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我国又把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立体化、宽领域、多层次 B.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
C.立体化、宽领域、全方位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二、综合题(共30分)
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
(1)(2分)“三年以来”其属于什么时期?
(2)(3分)“三十年以来”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3)(4分)“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22.(11分)材料一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新年伊始的号召热情洋溢,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近六成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争取苏联帮助“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一五”计划的五年里,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上缴的利润,全国各族人民还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1956—1966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分)据材料一,指出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的理想目标,并归纳新中国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的目的。
(2)(4分)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
(3)(3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期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3.(10分)材料: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4分)材料中所指的会议是哪次会议 此次会议有何重大的意义
(2)(2分)会议确立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3)(4分)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开始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5 ADCBB 6-10 AADCB 11-15 BBCDD 16-20 DAAAD
21.(1)解放战争时期
(2)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22.(1)目标:工业化;目的:摆脱贫困,免受帝国主义欺侮。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援助、国营经济支持、人民认购公债。
(3)贡献: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培养建设人才。
23.(1)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2)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启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我们要以史为鉴,实事求是,才就更好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十七中、十二中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