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科
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考场: 座位号:
考 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0] [0] [0] [0] [0] [0] [0] [0]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 [1] [1] [1] [1] [1] [1] [1] [1]
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 [2] [2] [2]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3] [3] [3] [3] [3] [3] [3] [3]
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单选题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2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2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2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5 [A] [B] [C] [D]
26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 [D]
29 [A] [B] [C] [D]
30 [A] [B] [C] [D]
解答题
31(1)4分
31(2)6分
31(3)2分
第1页 共2页
{#{QQABZQCg4giY0AaACT4qR0FiCwsQsICgLYoEwRASOAQDgBFIBIA=}#}
32(1)4分
32(2)2分
32(3)4分
32(4)2分
32(5)4分
32(6)2分
33 10分
第2页 共2页
{#{QQABZQCg4giY0AaACT4qR0FiCwsQsICgLYoEwRASOAQDgBFIBIA=}#}八年级历史段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B B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A A A D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B B D B B B A
31.【答案】
(1)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挥员的正确指挥;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支持。
(3)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32.【答案】
(1)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第一个五年计划。
(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赎买政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大跃进”运动。(1分)
(5)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33.【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论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结论: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三件事,从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示例二】观点:“一五”计划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论:总之,“一五”计划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段考
历史科试题
(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
A.决定与民主党派结合执政 B.致力建立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D.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2.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得更早一些。”材料表明当时( )
A.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B.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
C.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D.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
3.1949年9月30日的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据此可知这次大会( )
A.圆满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使命
B.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C.开始掀起全面的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D.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新华社1949年10月1日报道:“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报道描述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开国大典
C.中共七大 D.香港回归
5.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写道:“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个“东方巨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 )
A.大陆获得了完全的统一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6.“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人民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设置驻藏大臣
7.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政府的目的是( )
A.帮助朝鲜人民 B.维护人民利益
C.打击美帝国主义 D.保家卫国
8.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关系图。对其中重合部分(用阴影表示)理解正确的是( )
A.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9.在参观“最可爱的人”主题展览时,同学们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美军枪口、邱少云以惊人毅力忍受烈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朝鲜少年而牺牲。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 )
A.伟大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美援朝精神 D.铁人精神
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C.三大改造的进行 D.中国加入华约组织
11.下图是画家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文字:多增加一分生产,多消灭一个敌人)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B.人民积极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
C.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 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生产热情
12.“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D.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3.下表为1950年前福建沙县镇头区茅坪乡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土地改革的( )
阶级成分 户数 人口数 田亩数
地主、富农 15户 69人 2521.82亩
雇农、贫农、中农 327户 1293人 748.13亩
A.背景 B.内容 C.实质 D.影响
14.图1和图2的两期封面人物,共同展现的时代风尚是( )
A.劳动光荣 B.见义勇为 C.勤俭节约 D.尊老爱幼
15.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诗词中的“桥”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北京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16.如图是我国美术工作者1955年创作的宣传画,画面描绘了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开展劳动竞赛的场景。该画反映了( )
A.工业化目标激发的建设热情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喜悦
C.原子弹首次爆炸成功的自豪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骄傲
17.1954年毛泽东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8.艺术作品是历史的见证,蕴含时代精神。下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可以用来研究( )
《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B.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陕西农民侯永禄曾在其日记中写道:“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并按各地段、地名编顺序号数;按照评出的产量等级进行折算;将入社的牲口车辆、农具等进行折价登记。”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开辟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
20.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体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工具简陋,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变这一情况,国家(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手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手工业稳步协调发展 D.开展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位资本家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如图漫画名为《快马加鞭》,漫画中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到“1958年”手上。“1958年”骑着骏马,一手接棒,一手快马加鞭向着“十五年赶上英国”的目标迈进。该漫画反映了( )
A.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热情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场景 D.人们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要求
23.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使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粮食产量实现大幅增长 B.国防工业与尖端科技落后
C.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国 D.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24.某同学听长辈讲述一段生活经历: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高指标,农村也兴建小高炉大炼钢铁;粮食产量放高产卫星。这段经历属于( )
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25.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茅于轼先生在北大讲学时说:“不能借口少数服从多数而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若得不到保障,最终可能连国家主席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文革”中,基本权利被肆意践踏,被迫害致死的国家主席是( )
A.彭德怀 B.刘少奇 C.贺龙 D.朱德
26.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1974—1976年间,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以上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27.小王同学在整理历史学习的人物档案时,抄写了如下内容。这一历史人物是( )
职务: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感人事迹: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 究工作。得知自己患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孔繁森
28.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 工作 和平 人民 生产 社会主义 人民 发展 改革 人民 市场 经济
A.遵循规律 B.以民为本 C.改革开放 D.思想解放
29.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打破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随后的改革开放,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据此可知(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受阻 B.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革命理论需要不断实践 D.经济体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30.某校召开“学习党史”的读书分享会,历慎思同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工作重(中)心转移”目录,其中空缺位置应为( )
第一次:1927年,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第二次: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与发展生产上来 第三次:1978年,党的工作中心由________上来
A.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B.阶级斗争转移到思想建设
C.发展经济转移到“文化大革命” D.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二、非选择题(31题12分,32题18分,33题10分,本大题共40分。)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2分)
材料一
报纸 社论摘要
《人民日报》 (中国)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人民论坛报》 (波兰) 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20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材料二
彭德怀和部分指挥员在朝鲜成川郡桧仓(1951) 朝鲜人民军与志愿军战士从陡崖跳下追击逃敌(1951) 朝鲜开城老百姓慰问志愿军(195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材料二
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四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五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2分)为改变这种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2分)
(3) 材料三中“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程中,国家实行什么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2分)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5) 根据材料五,说说1966一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2分)
(6) 从上述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次段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