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
第十一讲
工业文明的开启与扩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下面为英国煤、钢铁产量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此图表的解释,正确的是( )
英国煤、钢铁产量变化示意图
A.内燃机的应用带动了煤产量的增加
B.钢铁产量增加反映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煤产量增加带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
D.增加的钢铁产量主要用于建造蒸汽机
2.(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远远超过法国、意大利,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促使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 )
A.工人要求提高待遇
B.企业追求更高利润
C.政府平抑市场物价
D.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3.(2023河北名校联盟高三联考)17—18世纪,英国民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浓厚,各地爱好者组成读书会,后逐渐发展成为社团。英国政府认为王公贵族创办的科学社团——皇家学会是国家的知识宝库,应给予种种方便。据此可知( )
A.工业革命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B.英国政府对科技给予足够重视
C.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工业革命
D.贵族仍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4.(2023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700—1750年,英国国内产业增长7%,出口产业增长了76%;1750—1770年,二者又分别增长了7%和80%。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完全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市场需求增长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世界工厂”地位确立推动殖民扩张
5.(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流入欧洲,掀起了价格革命的浪潮。而1859年至1869年的黄金产量相当于1848年前三百多年间的黄金产量的总和,却没有发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释放巨大产能
B.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
C.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D.稳定的全球金融秩序形成
6.(2023甘肃兰州一模)据统计,18世纪至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同时增长的时代。1700年欧洲的人口规模是1亿,到1850年人口增加到2.35亿,到19世纪末人口增加到4亿。这主要得益于( )
A.医疗水平的提高
B.产业革命的扩展
C.经济全球化浪潮
D.农业技术的变革
7.(2023辽宁高三开学摸底联考)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死于结核病的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8.(2023河南一模)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这样评价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
A.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
C.指明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9.(2023四川宜宾三模)列宁把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经验归纳为“摧毁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并代之以“更完全的民主”“国家官吏成为不过是执行我们的委托的工作人员”,是“负有责任的,可以撤换的,而且是领取普通薪金的监工和会计”。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体现了新型政权建设的尝试
10.下面两图所刻画的农民形象,分别代表了各自时代欧洲画家的主流价值倾向。农民形象从粗鄙到高贵的变化反映出( )
奥斯塔德:《在房中酗酒的农民们》(约1638年)
米勒:《晚祷》(1859年)
A.农民阶级经济地位的上升
B.社会怀旧心理对田园生活的美化
C.画家群体农村阅历的提高
D.印象主义画派对绘画风格的重塑
11.《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害的名画。图中马拉被塑造成人间正义的化身。19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马拉被放到背景一旁,几乎不为人注意。这视角转换 ( )
大卫:《马拉之死》(1793年)
波德里:《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1861年)
A.展现了绘画技法的创新
B.折射对理性狂热的反思
C.还原了历史事物的真相
D.昭示了法国政治的倒退
12.(2023四川绵阳二模)米勒1850年的画作《播种者》,描绘了一个农民踏着步子,用左手播撒种子,很是专注。深色帽子与背景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动中的人物和倾斜的地平线,让人觉得画中人物马上就要走出画面,极具动感和韵律。该画作( )
米勒:《播种者》
A.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
B.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
C.凸显了印象主义的风格
D.是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发掘
二、非选择题
13.(2023河北唐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表
年份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49年 5 765 10.64
1960年 13 073 19.75
1963年 11 649 16.84
1978年 17 250 17.92
1992年 32 175 27.46
2000年 45 906 36.22
2011年 69 079 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图中三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英国的工业化。(要求:明确列出三个信息,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第十一讲 工业文明的开启与扩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1.C 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大体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煤炭产量的增加为机器动力来源提供原料,刺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因此带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故选C项;内燃机的应用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图表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汽车工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图表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根据图表信息无法判断增加的钢铁产量的主要用途,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前劳动力价格昂贵,使得企业寻求用机器代替人工,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源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故选B项;工业革命加大了贫富分化,使得工人要求提高待遇,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工业革命前劳动力价格高,并不是物价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为解决劳动力价格昂贵的问题而寻求机器代替人工的方式,并非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7—18世纪,英国自然科学获得了发展,材料中也能反映出民间和政府对科学的态度,据所学工业革命可知,18世纪中期工人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工业革命由此开始,17—18世纪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共同助推工业革命开展,故选C项;材料表述的时间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前,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政府重视皇家学会,因为其是“国家的知识宝库”,由此可得英国政府比较重视科学,但是“足够”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给予皇家学会种种方便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国家的知识宝库,而非由王公贵族创办,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英国国内产业、出口产业都有增长,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要求动力的革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选C项;“完全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和背景,不是结果,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号称“世界工厂”,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5.A 同样是金银的快速增长,新航路开辟后导致价格革命,而19世纪时却对价格影响不大,是因为工业革命生产的大量商品抵消了通货膨胀,故选A项;B、D两项只能是次要原因,与材料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物价稳定与贫富差距加大无关,故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欧洲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欧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选B项;医疗水平提高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但不是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8世纪至19世纪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工业技术的变革推动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表明在此时期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民众生命遭受威胁等众多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D 根据材料可知,当今世界依然需要《共产党宣言》来解决世界问题,《共产党宣言》可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因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故选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摧毁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代表人民的国家机器,统治者成为人民的公仆,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尝试,故选D项;巴黎公社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巴黎公社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并未推翻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B项;巴黎公社爆发于1871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时空观念错误,排除C项。
10.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西欧,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瓦解。在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对田野牧歌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向往中,农耕社会和乡村生活逐渐被理想化,借此表达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种种弊病的不满,故选B项。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拉之死》是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对马拉之死表现出同情和崇敬之意;而《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是站在刺杀者的立场上表现出对马拉的愤怒和对科黛的崇拜。马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为法国大革命作出了贡献,但是其思想和政策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自由和民主权利,可见绘画视角的转换折射了对理性狂热的反思,故选B项;材料展现的是绘画的风格,并不是绘画技法的创新,排除A项;两幅绘画在创作时都具有主观色彩,并没有还原历史事物的真相,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治并没有倒退,最终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农民播种的真实场景,是对现实的客观描绘,故选B项;理性主义绘画注重细节,突出对人体线条的细节描绘,与《播种者》艺术风格不同,排除A项;印象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播种者》强调对动作的描绘而非对情感世界的发掘,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
原因: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等。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英国煤铁资源丰富;运河和铁路的修建遍布全国;英国的中部和北部出现多个工业中心。
阐释: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煤和铁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英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运河和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成本。英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凭借附近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工业化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示例二
信息:曼彻斯特是英国棉纺织业中心;英国拥有众多港口和数量庞大的船队;英国棉纺织业进出口数量巨大。
阐释:工业革命中机器的使用推动了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曼彻斯特地区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英国位于大西洋航运中心,拥有众多港口和数量庞大的船队,航运业十分发达,将曼彻斯特等棉纺织业中心生产的棉纺织品大量出口,同时从海外市场进口数量巨大的原棉。英国的海外贸易日益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也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练习--第11讲 工业文明的开启与扩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