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练习--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


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
第十四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23四川宜宾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变法前的秦国,“室”仍是以宗族为特征的财产单位和权力单位。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的成败,“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一“室”变多“户”,“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元。“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是战国基层管理通制,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从而进一步涤荡了宗族关系遗存。
——摘编自臧知非《秦汉宗族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
——兼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历史内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措施和影响。
2.(2023四川成都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宋朝行政体制中,有“州郡为本,县为末”的理念。北宋徽宗以后,县赋税负担沉重,士人多不愿出任县令之职。南宋与金对峙过程中,众将领兼领地方诸路财权,分割朝廷在地方的财赋,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的严峻局面。南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下诏选浙西十四县、浙东九县、江东八县、江西四县、福建四县和湖南一县,合称“四十大邑”。四十大邑的知县多由政事堂直接任命,并给予其州通判的待遇。以此为契机,政府明文规定“非两任县令,不除(担任)监察御史”“初改(提升)官人必作令(县令),谓之‘须入’”,并禁止在县一级增税。此后,县级行政逐步作为南宋官僚群体施展抱负的晋阶之地。秦汉以来以郡为地方行政中心的状况逐渐改变。
——摘编自吴业国《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四十大邑”改革内容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四十大邑”改革的影响。
3.(2023四川凉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套立体监察机制,主要包括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员会进行群众监督。区、村镇监察委员会职责是监察区、村镇的财政,向区、村镇居民纠举行政官员的违法渎职行为,区、村镇民大会可依法罢免渎职官员。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由各级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参议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依法享有选举、罢免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府委员及高级法院院长,监察弹劾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公务人员,制定法规等职权。群众监督,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主要通过批评、建议、控告等方式进行。为了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还成立了乡村民代会负责选举、罢免区长、弹劾行政人员、审查区公所开支和督促检查区所对区民代表会议之执行事项。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根据地监察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监察机制建设的意义。
4.(2023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5.(2023江西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明治政府在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日本近代土地私有制度。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以及“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封建贡租制已无法满足形势需要,加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促使政府决心改革地税。1873年7月,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其要点是:废除封建实物地租,核定地价,按地价统一缴纳现金;纳税者由过去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改为土地所有者,根据“一地一主”原则缴税,无法完纳者,村集体不再负“连带责任”。1881年,全国范围内的地税改革基本结束,日本建立起稳定统一的近代税收体制。但改革维护寄生地主利益,未承认佃农权利,佃农在农村只靠农业无法生活,有的便进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改革的影响。
6.(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患上所谓的“英国病”,在1948—1979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1957年全球贸易的一半是用英镑支付的,而到1977年仅为20%;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1/3,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为了医治“英国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英国经济开始回升,但总体经济地位仍然只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
——摘编自孟瑞《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
与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恶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夫人医治“英国病”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第十四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参考答案 (1)背景:以宗族为单位的基层组织不便集权管理;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或法家思想更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秦国不甘落后,勇于变法。
(2)措施: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等级;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元);什伍连坐制。
影响: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产和征战的积极性;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2.参考答案 (1)加强财政集权;以江浙地区为重心;加强中央对县的控制;提升县的地位;减轻县的负担。
(2)有利于稳定南宋初期政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吏治水平,改善官场风气;改变了以郡为中心的传统政治体制;有利于南宋初期经济恢复(巩固了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地位)。
3.参考答案 (1)特点: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体现人民民主;分权制衡;体现过程民主。
(2)意义: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积极性;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有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和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和监察机制建设积累了经验。
4.参考答案 (1)内容:举办补习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师范教育;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教育;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改进学校管理;逐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2)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意义:有利于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有利于激发工农大众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5.参考答案 (1)背景:封建贡租制无法满足形势需要;社会矛盾尖锐;政府财政支出扩大;明治维新的进行;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近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税收制度的传入。
(2)主要内容:核定地价,按地价征收货币税;向土地所有者征税,取消旧式连带缴税责任。
影响:促进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建立近代税收体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自由劳动力,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佃农群体利益未得到保障,加剧农村地区阶级分化;助长了对外扩张。
6.参考答案 (1)表现:生产增长缓慢,世界贸易占比下降,国际金融优势丧失,世界经济地位下降。(或生产停滞、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失业率上升等)
(2)主要措施:削减福利开支,推行私有化,加强货币控制,限制工会力量等。
效果:使英国经济和国际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练习--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