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分封制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2.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表为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初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下表所列职官及机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职官及机构
① 总督、理藩院、办事大臣
② 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
③ 枢密使、中书省、宣政院
④ 参知政事、通判、转运使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在位 皇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据《春秋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他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④体现了诸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路 行省 布政 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 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进行的最大创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出现,主要表现在王位的继承上,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材料表明(  )
A.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已然建立
B.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
C.父死子继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
D.分封制宗法制在夏朝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打破了禅让制的传统,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所以选B项。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排除D项。
2.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而不是世袭制,①错误,A、B、C三项都含有①,均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信息,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符合题意;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③符合题意;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④符合题意,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3.下表为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管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还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他评价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政府才是正式的统一政府,故选C项。
5.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初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以上两则材料传达的共同信息是(  )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D.深受宗法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都是针对诸侯国,试图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项;C、D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
6.元朝的疆域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选B项;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力,故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不符合史实;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故与防范宰相擅权无关,排除D项。
7.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下表所列职官及机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职官及机构
① 总督、理藩院、办事大臣
② 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
③ 枢密使、中书省、宣政院
④ 参知政事、通判、转运使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有总督、理藩院,可推出是清朝;②中有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可推出为秦朝;③中有枢密使、宣政院,可推出是元朝;④中有参知政事、通判,可推出是宋朝。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是②④③①,B项正确。
8.据学者研究,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朝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在位 皇帝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朝知县的任期状况(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清朝安徽知县任期时间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选D项。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比较清明,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典范政治,保证其正常运作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的典范作用,但是自西周立国百年之后,贵族阶层变得贪图享乐,素质普遍下降,以致最终失去示范,自乱其制。因此,贵族政治日渐无法正常运转,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逐级僭越,卿族之间的相互斗争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过程。面对强宗大族对君权构成的巨大威胁,君主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而社会也急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适应已经变化的客观形势,这便是官僚政治。
——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原因。
(2)列举秦朝、唐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并从政治角度简析官僚制度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原因:贵族政治的特性导致其自身的衰败;君主打击贵族势力、维护君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政治变革风起云涌。
(2)说明:
秦朝: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抑制了暴政。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据《春秋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他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④体现了诸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他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鲁国、卫国的诸侯统治其诸侯国内各族,执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体现了诸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鲁、卫作为两个诸侯国,并不是处于王畿地区,②错误,排除A、B、D三项。
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
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遣的”“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军权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有太尉其人,所以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
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 政区 — 州 路 行省 布政 使司 省
统县 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 州 府、直隶 州/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根据题干表格,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表明(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
C.中国古代并未实现高度集权
D.郡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调整,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秦朝已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高度集权,故C项错误;郡县制的推行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进行的最大创新。
参考答案:(1)分封制的特点:实行世袭制度;诸侯权力不断加强,使周朝政权不稳、国家动荡(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郡县制的特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2)关系: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新: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