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答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分)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这一过程而言(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分析与论证
2.(2分)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乐器。如图所示,琴身木制,长约一米,共鸣箱表面呈梯形。关于马头琴演奏中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听到琴声是由共鸣箱传入人耳的
B.轻拉琴弓是为了改变音色
C.按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D.根据响度可以辨别马头琴的声音
3.(2分)下列事例是利用次声波的是(  )
A.蝙蝠靠声波发现昆虫
B.利用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上的污渍
C.利用声波预报地震、台风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4.(2分)如图所示,与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放在扬声器前方的蜡烛,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图2:“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测算车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C.图3:在电话里通过对方的音调分辨出是谁在说话
D.图4: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通话,证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5.(2分)如图所示,豆腐滑嫩爽口,“冻豆腐”则松软鲜香。“冻豆腐”解冻后,小孔的成因是(  )
A.豆腐自身体积缩小,挤去水后留下空隙形成小孔
B.豆腐自身体积膨胀,向外拉伸内部形成小孔
C.外部的水受冻后变成冰屑,扎进豆腐后形成小孔
D.豆腐内部的水结冰体积膨胀,等熔化成水后豆腐内留下小孔
6.(2分)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B.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
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
7.(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8.(2分)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白气”,是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汽化现象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9.(2分)连云港市的市树是银杏树、市花是玉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兰花是白色的,因为玉兰花自身能发出白光
B.玉兰花的树叶是绿色的,因为它吸收了绿光
C.银杏叶是黄色的,是日光透过银杏叶照射过来的色光
D.银杏叶是黄色的,是它反射的日光中黄色的光
10.(2分)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许多实验表明,人眼是看不见有些光的。下列关于不可见光的说法(  )
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鉴别纸币的真伪
B.紫外线的热效应明显
C.只有太阳能辐射红外线
D.餐馆里常用紫外线来消毒杀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3分)如图所示,关闭气阀后,当不断地把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向外抽出时   。把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完后,再次打开气阀,我们听到的声音又    ,该实验说明了    。
12.(3分)温度一定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图中蒙住双眼的小明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13.(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   产生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吹的过程试管上方内壁会出现“水雾”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14.(3分)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意思是说秋冬的晚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而下雪后,雪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需要    ,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15.(2分)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图表提供的数据   温度计。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16.(2分)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的②区域形成七色光带   现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    (选填“①”、“②”或“③”)区域内,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
17.(4分)小明家周围工地施工,噪声污染严重,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声性能好的材料作为耳罩的填充物。除待检测的材料外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
(3)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声源的响度应该    (选填“控制不变”或“随材料变化而变化”);
(4)小明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18 10 6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或每图2分,共50分。)
18.(12分)关于声现象,小明和小华做了下面的一些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这说明    。此探究中将音叉的振动间接通过乒乓球的运动表现出来,以下用到了相同实验方法的是    (只填代号);
A.类比弹簧波学习声波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C.控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该实验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小华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小华同学利用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
19.(8分)小刚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    ;
(2)小刚向另一个试管中放入碎冰,继续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他还观察到:当时间t=4min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由实验探究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    。
20.(8分)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实验时,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这是碘从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小华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先    再汽化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发生升华的结论;
(3)若要解决小明和小华的疑问,则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   。
21.(14分)某小组用图甲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
(2)表格是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
(5)图丙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    不同;
(6)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A、B所示   ;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    (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22.(8分)请阅读《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并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冰晶”属于    现象,“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属于    现象。
(2)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
(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分)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这一过程而言(  )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分析与论证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BCD错误。
故选:A。
2.(2分)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乐器。如图所示,琴身木制,长约一米,共鸣箱表面呈梯形。关于马头琴演奏中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听到琴声是由共鸣箱传入人耳的
B.轻拉琴弓是为了改变音色
C.按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调
D.根据响度可以辨别马头琴的声音
【答案】C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人听到琴声是由空气传入人耳的;
B.轻拉琴弓是为了减小用力的力度,改变响度;
C.按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故C正确;
D.根据音色可以辨别马头琴的声音。
故选:C。
3.(2分)下列事例是利用次声波的是(  )
A.蝙蝠靠声波发现昆虫
B.利用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上的污渍
C.利用声波预报地震、台风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答案】C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2)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科学家可以用仪器监听到海啸、台风和地震时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A、蝙蝠靠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发现昆虫;
B、利用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上的污渍,故B错误;
C、地震,所用仪器应利用次声波工作;
D、医生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故选:C。
4.(2分)如图所示,与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放在扬声器前方的蜡烛,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图2:“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测算车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C.图3:在电话里通过对方的音调分辨出是谁在说话
D.图4: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通话,证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B
【分析】(1)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2)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
(3)不同人说话音色不同。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图1:放在扬声器前方的蜡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图2:“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测算车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C、图3:在电话里通过对方的音色分辨出是谁在说话;
D、图4: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通话,真空不能传声。
故选:B。
5.(2分)如图所示,豆腐滑嫩爽口,“冻豆腐”则松软鲜香。“冻豆腐”解冻后,小孔的成因是(  )
A.豆腐自身体积缩小,挤去水后留下空隙形成小孔
B.豆腐自身体积膨胀,向外拉伸内部形成小孔
C.外部的水受冻后变成冰屑,扎进豆腐后形成小孔
D.豆腐内部的水结冰体积膨胀,等熔化成水后豆腐内留下小孔
【答案】D
【分析】根据豆腐的特点分析可知,豆腐中含有水,水冻结后,体积变大,豆腐中的小冰块把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待冰融化以后,就留下许多孔洞。
【解答】解:豆腐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放入冰箱冷冻时这些水分就会凝固为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将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就留下了很多小孔;
故选:D。
6.(2分)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B.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
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
【答案】B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故A不符合题意;
B、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故B符合题意;
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故C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A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正确;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选:A。
8.(2分)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白气”,是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汽化现象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答案】B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故A说法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白气”,故B说法错误。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故C说法正确。
D、空调制冷时,液化放热,是空调的工作原理。
故选:B。
9.(2分)连云港市的市树是银杏树、市花是玉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兰花是白色的,因为玉兰花自身能发出白光
B.玉兰花的树叶是绿色的,因为它吸收了绿光
C.银杏叶是黄色的,是日光透过银杏叶照射过来的色光
D.银杏叶是黄色的,是它反射的日光中黄色的光
【答案】D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可以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解答】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可以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银杏叶是黄色。故选:D。
10.(2分)太阳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许多实验表明,人眼是看不见有些光的。下列关于不可见光的说法(  )
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鉴别纸币的真伪
B.紫外线的热效应明显
C.只有太阳能辐射红外线
D.餐馆里常用紫外线来消毒杀菌
【答案】D
【分析】(1)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
(2)红外线有很强的热效应,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
(3)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
(4)紫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化学作用、荧光效应。
【解答】解:A.验钞机利用紫外线来鉴别纸币的真伪,故A错误;
B.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红外线的热效应明显;
C.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故C错误;
D.餐馆里常用紫外线来消毒杀菌,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3分)如图所示,关闭气阀后,当不断地把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向外抽出时 逐渐减小 。把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完后,再次打开气阀,我们听到的声音又  逐渐增大 ,该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答案】逐渐减小;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如图所示,关闭气阀后,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小,再次打开气阀,该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逐渐减小;逐渐增大,真空不能传声。
12.(3分)温度一定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图中蒙住双眼的小明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响度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答案】大于;音色;响度。
【分析】(1)声音需要靠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2)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解答】解: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总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同学,距离越远响度越低,可以根据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大于;音色。
13.(3分)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 振动 产生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  音调 发生改变。吹的过程试管上方内壁会出现“水雾”这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振动;音调;液化。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改变试管中的水,会使试管中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试管中空气柱振动发声,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
改变试管中的水,会使试管中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
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14.(3分)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意思是说秋冬的晚上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霜;而下雪后,雪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需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解答】解:天气特别冷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
当温度升高时,雪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感觉比较冷。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15.(2分)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3℃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图表提供的数据 酒精 温度计。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②物质的凝固点越低,越不容易凝固,在南极由于平均气温比较低,所以需要用凝固点较低的液体温度计。
【解答】解:由图知:
①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为﹣5℃。
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酒精是液态的,在气温低于﹣39℃时。当南极的温度很低时,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南极的温度。
故答案为:﹣3℃;酒精。
16.(2分)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色光屏上的②区域形成七色光带 色散 现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  ① (选填“①”、“②”或“③”)区域内,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
【答案】色散;①。
【分析】透过三棱镜后的太阳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色散现象,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据此判断。
【解答】解: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用温度计测试时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升高。
故答案为:色散;①。
17.(4分)小明家周围工地施工,噪声污染严重,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声性能好的材料作为耳罩的填充物。除待检测的材料外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手机闹铃 ;
(2)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 B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
(3)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声源的响度应该  控制不变 (选填“控制不变”或“随材料变化而变化”);
(4)小明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18 10 6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泡沫塑料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
(2)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4)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解答】解:(1)手机闹铃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
(2)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案B较好;
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
(3)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
(4)由表一所示实验数据可知,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关系为:泡沫塑料的距离最短。
故答案为:(1)手机闹铃;(2)B;(4)泡沫塑料。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或每图2分,共50分。)
18.(12分)关于声现象,小明和小华做了下面的一些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乒乓球跳动 ,这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此探究中将音叉的振动间接通过乒乓球的运动表现出来,以下用到了相同实验方法的是  B (只填代号);
A.类比弹簧波学习声波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C.控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你的改进方法是  将碎纸屑放在桌面上,观察到碎纸屑跳动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该实验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小华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小华同学利用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答案】(1)乒乓球跳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2)将碎纸屑放在桌面上,观察到碎纸屑跳动;(3)空气;(4)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使用了转换法。
(2)可以将碎纸屑放在桌面上,观察桌面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B是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为了能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纸屑跳动;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并且把乒乓球弹起;
(4)如图丁所示,小华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先后拨动钢尺。小华同学利用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1)乒乓球跳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观察到碎纸屑跳动;(4)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9.(8分)小刚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  让试管中的固态物质受热更均匀 ;
(2)小刚向另一个试管中放入碎冰,继续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他还观察到:当时间t=4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由实验探究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答案】(1)让试管中的固态物质受热更均匀;(2)晶体;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1)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2)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保持熔点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但此过程仍然吸热。
【解答】解:(1)采用“水浴法”对试管内的物质加热,可以让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受热更均匀;
(2)由图丙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当时间t=4min时,所以此时冰处于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1)让试管中的固态物质受热更均匀;(2)晶体;吸收热量。
20.(8分)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实验时,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这是碘从  固 态直接变成了  气 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2)小华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先  熔化 再汽化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发生升华的结论;
(3)若要解决小明和小华的疑问,则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 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 。
【答案】(1)固;气;(2)熔化;(3)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
【分析】(1)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在小明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
(3)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解答】解:(1)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小明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
(3)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不会发生熔化现象,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故答案为:(1)固;气;(2)熔化。
21.(14分)某小组用图甲的装置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  B ;
(2)表格是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99 ℃;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
(5)图丙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  质量 不同;
(6)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A、B所示 B ;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  小水滴 (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答案】(1)B;(2)如图;(3)99;(4)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5)质量;(6)B;小水滴。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2)根据数学上的描点连线方法做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3)(4)水在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5)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就是水吸收的热量比较多,根据Q=cmΔt,分析在比热一定时,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对吸收热量的影响;当水的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太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
(6)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解答】解:(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所以正确的是B;
(2)首先确定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相应的标度,然后确定对应点,如图:

(3)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4)为了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
(5)读图乙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6)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体积增大;
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1)B;(2)如图;(4)停止加热;(5)质量;小水滴。
22.(8分)请阅读《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并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冰晶”属于  凝华 现象,“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属于  熔化 现象。
(2)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降低导致降雨。
(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用淘完米的水浇花 。
【答案】(1)凝华;熔化;(2)升华;(3)用淘完米的水浇花。
【分析】(1)(2)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3)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节水措施。
【解答】解:(1)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熔化现象。
(2)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吸收热量。
(3)用淘完米的水浇花。
故答案为:(1)凝华;熔化;(3)用淘完米的水浇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