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是一种机械运动
B.发光的月亮属于光源
C.小孔成像是成倒立缩小的像
D.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2.(2分)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为38.5℃
B.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0cm/s
D.演奏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min
3.(2分)某同学测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3.45cm、13.44cm、13.44cm、13.45cm、14.22cm,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3.445cm B.13.45cm C.13.6cm D.13.44cm
4.(2分)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
5.(2分)已知甲、乙两人在学校操场跑道上跑步,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人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1:9 B.9:1 C.1:3 D.3:1
6.(2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乙在甲前方5m处
C.0~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m/s
D.5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7.(2分)对于图中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乙图中,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图中,禁鸣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中,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8.(2分)如图是四种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示波器形成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的音色不同 B.丁的响度最小
C.甲、丁的音调相同 D.丙的音调最高
9.(2分)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熔化冰袋能给高温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1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而光在任何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1.(2分)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若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2.(2分)图①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②是记录某同学上体育课时跑完1500m的时间    s。
13.(2分)如图是甲、乙两个房间烧开水的情景,水壶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可以推断甲房间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
三、作图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4.(2分)如图,路灯下站着小明和小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15.(2分)请在图中完成反射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四、实验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6.(7分)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如图所示,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AC的距离是    。
(2)刚开始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此时应该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改正实验后继续实验;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测量方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5)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6)同学们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或v﹣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
17.(7分)小龙实验小组用图甲装置连续探究了“冰的熔化规律”和“水的沸腾规律”两个实验:
(1)实验时,小龙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根据此体验,说明冰块熔化时需要    。
(2)根据图乙中的    (选填“a”或“b”)图,可知水已沸腾。
(3)小龙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曲线,其中图线中的    段表示冰熔化过程,图线中的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此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为    。
(4)同组的小骥同学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丁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18.(7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4)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5)表中记录了光做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得:
反射角    入射角(用汉字填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若一束光与镜面的夹角70°射到镜面上,则对应的反射角为    。
五、计算题(共2题,第19题6分,第20题8分)
19.(6分)小江和爷爷一起出海捕鱼,渔船从港口出发行驶45km抵达目的地,渔船平均速度为5m/s,求:
(1)渔船从港口到目的地需多少小时?
(2)到达目的地后,爷爷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探测鱼群所在深度,经过0.2s后收到回波,求鱼群距海面约有多深?(海水中声速v2=1500m/s)
20.(8分)春节前小明的父母带小明一起坐火车回老家过年,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5m/s。求:
行驶速度(m/s) 10 15 20 28
制动距离(m) 6 18 30 50
(1)火车长360m,完全通过一条隧道所用的时间是72s,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到达火车站后小明一家又转乘出租车回家,司机在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一障碍物,需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下,整个过程如图所示。制动距离指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辆所行驶的路程,已知制动距离与制动前车速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则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六、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5分)
21.(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小,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后来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象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1)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交通中的测速仪和医学中的彩超都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工作的,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实际测量中,若正在鸣笛的汽车静止,警察径直向这辆鸣笛的汽车处走过去,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现象。
(4)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从听到炮弹呼啸的声调越来越低,判断出炮弹正在    (选填“靠近”或“远离”)他,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是一种机械运动
B.发光的月亮属于光源
C.小孔成像是成倒立缩小的像
D.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分析】(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大小与光屏与孔之间的距离有关。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A、植物的生长时,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一种机械运动,故A错误;
B、月亮自身不会发光,能反射太阳的光,月亮不属于光源,故B错误;
C、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也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光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应掌握熟练,并能灵活应用。
2.(2分)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为38.5℃
B.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0cm/s
D.演奏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min
【分析】中学生能够对一些现象进行估测,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课桌高度一般是80cm左右,成年人步行速度在1m/s,我国国歌是49S。
【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是37℃,故A错误。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m,故B错误。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C正确。
D、演奏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9s,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这类题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中获取信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知识,同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3.(2分)某同学测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3.45cm、13.44cm、13.44cm、13.45cm、14.22cm,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3.445cm B.13.45cm C.13.6cm D.13.44cm
【分析】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其他3个测量结果准确值都是13.4cm,而14.22cm准确值为14.2cm,因此14.22cm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去掉;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L=≈13.45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属于基础题。
4.(2分)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时间大小,无法比较路程大小,故A错;
B、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路程大小,无法比较时间大小,故B错;
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5.(2分)已知甲、乙两人在学校操场跑道上跑步,甲、乙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甲、乙两人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1:9 B.9:1 C.1:3 D.3:1
【分析】知道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和所用的时间之比,根据v=求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3,
由v=可得,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计算过程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6.(2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4s时,乙在甲前方5m处
C.0~5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m/s
D.5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分析】由图象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3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1)乙在3s后处于静止状态;
(2)根据图象,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4s时运动的距离,再从图象中得出乙4s时运动的距离,二者相减即可得到答案;
(3)从图象中得出0~5s内乙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乙的平均速度;
(4)5s时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而乙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据此判断。
【解答】解:由图象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前3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在0~3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3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即乙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乙是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3~5s内,乙是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v甲===3m/s,4s时,甲运动的距离s甲1=v甲t1=3m/s×4s=12m,
4s时,乙运动的距离s乙=15m,则4s时,乙在甲前方:Δs=s乙﹣s甲1=15m﹣12m=3m,故B错误;
C、0~5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15m,则乙的平均速度为v乙===3m/s,故C正确;
D、5s时,甲的速度是3m/s,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判断路程的问题,分析清楚s﹣t图象、熟练应用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2分)对于图中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乙图中,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丙图中,禁鸣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丁图中,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
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A错误;
B、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原理来工作的,故B错误;
C、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丁图中,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这说明气体越稀薄,声音越不容易传播,当没有空气时,声音就不能传播了,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声音的发生、传播。
8.(2分)如图是四种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示波器形成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的音色不同 B.丁的响度最小
C.甲、丁的音调相同 D.丙的音调最高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A、由图知,甲、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A正确;
B、由图知,丁的振幅最小,故丁的响度最小,故B正确;
C、由图知,甲和乙的振动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故C正确;
D、由图知,丙的振动频率最小,音调最低,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9.(2分)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熔化冰袋能给高温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分析】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A正确;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B正确;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而水银的凝固点高,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的变化特点和凝固点,使用温度计之前要先对测量对象作出估计,然后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如果选择的温度计不合适,不但无法测量物体温度,还可能损坏温度计。
1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而光在任何介质中传播速度都相同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A错误;
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故B错误;
C、超声波、次声波也是声音,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正确;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声音的利用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1.(2分)如图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 超声波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若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1)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制造的倒车雷达;
(2)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2)以正在倒车的汽车为参照物,障碍物与汽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障碍物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超声波;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回声定位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2.(2分)图①温度计的示数为  ﹣9 ℃;图②是记录某同学上体育课时跑完1500m的时间  337.5 s。
【分析】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②秒表分针与秒针的示数之和是秒表的示数。
【解答】解:①由图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9℃;
②由图可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5min到6min之间,分针示数是5min,大盘分度值是0.1s,大盘示数是37.5s,则秒表示数是5min+37.5s=5min37.5s=337.5s。
故答案为:﹣9;337.5。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停表的使用,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3.(2分)如图是甲、乙两个房间烧开水的情景,水壶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可以推断甲房间的温度  低 (选填“高”或“低”)。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降低温度。
【解答】解:如图甲、乙两个房间烧开水的情景,水壶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白气”多,表明房间温度低;“白气”少,表明房间温度高;
故答案为:液化;低。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化,是基础题。
三、作图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4.(2分)如图,路灯下站着小明和小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连接人和他影子的顶端所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点光源。所以分别把小明和小华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即点光源S的位置。
【解答】解: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将小明和小华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S,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影子形成原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15.(2分)请在图中完成反射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反射角也为60°。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四、实验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16.(7分)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如图所示,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AC的距离是  80.0cm 。
(2)刚开始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此时应该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改正实验后继续实验;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测量方法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
(5)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0.5 m/s;
(6)同学们画出了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或v﹣t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D 。
【分析】(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为v=,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用秒表测量时间;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斜面坡度如果太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会较快,不便于时间的测量;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5)根据图象读出AB段和BC段的距离和时间,运用速度公式求出BC段的平均速度;
(6)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s﹣t图象或v﹣t图象的大致情况。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为v=,则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和用秒表测量时间;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C的距离是80.0cm;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3)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
(4)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他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5)小车BC段的距离为:sBC=40.0cm﹣0.00cm=40.0cm,tBC=tAC﹣tAB=2.4s﹣1.6s=0.8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cm/s=0.50m/s;
(6)小车从A到C,做加速直线运动,
A图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图中速度随时间的增加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图中路程增加的幅度小于时间增加的幅度,即物体做减速运动;
D图中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秒表;80.0cm;(2)减小;(3)小;(4)错误;(5)0.5;(6)D。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17.(7分)小龙实验小组用图甲装置连续探究了“冰的熔化规律”和“水的沸腾规律”两个实验:
(1)实验时,小龙用手握冰块,一会儿看到有部分冰化成了水,并感觉手很凉,根据此体验,说明冰块熔化时需要  吸收热量 。
(2)根据图乙中的  a (选填“a”或“b”)图,可知水已沸腾。
(3)小龙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曲线,其中图线中的  BC 段表示冰熔化过程,图线中的  DE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此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为  98℃ 。
(4)同组的小骥同学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丁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小龙握冰的手会感觉很凉,说明冰块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水沸腾时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所以a图水已沸腾;
(3)由图可知,BC段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DE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水的沸腾过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98℃,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8℃;
(4)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但是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吸收热量;(2)a;(3)BC;DE;98℃;(4)不会。
【点评】此题考查了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中现象的分析,以及熔化和沸腾的特点。
18.(7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漫 反射。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不能 (“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在 (“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4)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D 。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5)表中记录了光做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得:
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用汉字填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若一束光与镜面的夹角70°射到镜面上,则对应的反射角为  20° 。
【分析】(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定义分析;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反射角和入射角为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解:
(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3)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AO方向射出,说明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此题主要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然后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再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与前一次实验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故选D;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一束光与镜面的夹角70°射到镜面上,则入射角为90°﹣70°=20°,则反射角为20°。
故答案为:(1)漫;(2)不能;在;(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D;(5)等于;20°。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五、计算题(共2题,第19题6分,第20题8分)
19.(6分)小江和爷爷一起出海捕鱼,渔船从港口出发行驶45km抵达目的地,渔船平均速度为5m/s,求:
(1)渔船从港口到目的地需多少小时?
(2)到达目的地后,爷爷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探测鱼群所在深度,经过0.2s后收到回波,求鱼群距海面约有多深?(海水中声速v2=1500m/s)
【分析】(1)已知渔船的路程和速度,根据t=计算时间。
(2)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的一半为超声波从发射到抵达鱼群所用的时间,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已知,根据s=vt即可计算鱼群距海面约有多深。
【解答】解:(1)渔船的速度v1=5m/s=18km/h,到达目的地的路程s1=45km,
故所需时间t1==2.5h。
(2)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2=1500m/s,
超声波从发射到抵达鱼群处所用时间为t2=×0.2s=0.1s,
故海水深度s2=v2t2=1500m/s×0.1s=150m。
答:(1)渔船到达目的地需要2.5小时;
(2)鱼群距海面约为150m。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回声测距,以及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问题。
20.(8分)春节前小明的父母带小明一起坐火车回老家过年,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5m/s。求:
行驶速度(m/s) 10 15 20 28
制动距离(m) 6 18 30 50
(1)火车长360m,完全通过一条隧道所用的时间是72s,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到达火车站后小明一家又转乘出租车回家,司机在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方70m处有一障碍物,需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下,整个过程如图所示。制动距离指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辆所行驶的路程,已知制动距离与制动前车速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则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分析】(1)知道火车的运行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等于火车运动的路程减去火车长;
(2)已知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时间。
【解答】解:(1)由v=可得,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的路程:
s=vt=25m/s×72s=1800m,
隧道长等于火车运动的路程减去火车长:
s隧道=s﹣s火车=1800m﹣360m=1440m;
(2)v1=72km/h=20m/s,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s总=s1+s2,
司机的反应距离:s1=s总﹣s2=70m﹣30m=40m,
由v=可得,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
t1===2s。
答:(1)隧道的长度为1440m;
(2)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2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
六、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5分)
21.(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小,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后来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象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1)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  能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交通中的测速仪和医学中的彩超都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工作的,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实际测量中,若正在鸣笛的汽车静止,警察径直向这辆鸣笛的汽车处走过去, 能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现象。
(4)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从听到炮弹呼啸的声调越来越低,判断出炮弹正在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他,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
【分析】(1)根据“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可得出结论;
(2)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
(3)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分析;
(4)根据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或观察者发生移动,而使两者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使观察者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
(1)由材料中的“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可知,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也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所以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不同;
(3)当声源静止、观察者向声源运动时,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当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音调会变高,则听到声音的频率变大。
(4)只有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音调会变高,若两者远离,则频率减小,因此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从听到炮弹呼啸的声调越来越低,判断出炮弹正在远离他。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1)能;(2)不同;(3)能;(4)远离;信息。
【点评】多普勒效应是由于观察者和波源间位置的变化而产生的;掌握物理概念要一定要理解其真正意义,认真阅读材料是关键。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广东省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