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综合复习题 (含解析)2023-2024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江西地区适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选择题
1.(2013上·云南西双版纳·七年级统考期末)曹操在下列哪场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23上·江西上饶·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推动台湾与大陆加强联系的吴主是( )
A.曹操 B.孙策 C.刘备 D.孙权
3.(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人物不是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4.(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流传下来了“借东风”、“草船借箭”、“苦肉计”等经典故事,这次战役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哪一次战役?( )
A.长平之战 B.夷陵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统一王朝,它结束三国、实现全国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灭吴 B.西晋灭蜀 C.西晋代魏 D.废汉献帝
6.(2023上·江西新余·七年级统考期末)“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文中的“变乱”指的是( )
A.七国之乱 B.五胡乱华 C.八王之乱 D.北人南迁
7.(2022上·陕西榆林·七年级统考期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 )
A.西汉后期 B.西晋末年 C.东汉后期 D.东晋末年
8.(2022·河南周口·统考模拟预测)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③南方政局稳定,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较北方安定,易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人口南迁给南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D.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10.(2020上·海南海口·七年级统考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与手工业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个人口众多,商业非常活跃的世界级大都市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康
11.(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文宗皇帝尝语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武宗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徒几至十万人。后至会昌五年,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之。武宗皇帝是指( )
A.萧道成 B.萧衍 C.刘裕 D.陈霸先
12.(2022上·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有
①西汉 ②东汉 ③孙吴 ④东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1·吉林长春·统考一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共有四个朝代,它们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 B.陈、齐、梁、宋 C.梁、宋、陈、齐 D.宋、齐、梁、陈
14.(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成语是( )
A.草木皆兵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朝秦暮楚
15.(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北方,在前秦之后统一北方的政权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 )
A.匈奴 B.羌 C.鲜卑 D.氐
16.(2022上·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上史实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7.(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拓跋涛是北魏贵族,有关他的言行举止不可能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是( )
A.他上朝穿宽大的汉服 B.他在朝堂上说鲜卑语
C.他儿子娶了汉族贵女 D.他的公文署名是元涛
18.(2020·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真题)“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19.(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B.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C.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0.(2023上·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
①华佗的医学成就 ②祖冲之的圆周率
③贾思勰的农学成就 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21.(2023上·江西萍乡·七年级统考期末)孟子称:“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下列作品中,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大明历》
22.(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23.(2022上·北京西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他擅长人物画,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里的“他”是指
A.苻坚 B.顾恺之 C.胡昭 D.锺繇
24.(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两个石窟是( )
A.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B.麦积山石窟、莫高窟
C.云冈石窟、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
二、综合题
25.(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面的材料节选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学名著。据此,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顺天时,量(衡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放纵)情返(违反)道(规律),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斜坡)走丸(推圆形的东西)其势难。
(1)这部著作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2)此书的主旨是什么?这段材料揭示了什么道理?
26.(2023上·江西鹰潭·七年级统考期末)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筒。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停止,古籍记载,用左伯纸书写表达,“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集序》,字体遒美,成传世珍品。唐代《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引发仿效。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四五世纪以后,竹简、木牍不再多见,主要是植物纤维纸了。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佛教在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译经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师徒便发奋著书。
——上述材料均摘自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造纸术得到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推广带来的社会变化,并列举史实加以说明。
27.(2023上·贵州黔东南·七年级统考期末)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政权更替示意图
(1)材料一①、②分别代表哪一政权?指出这一时期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迁都线路图 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摘编自段瑞超《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
(3)材料三图中①处是哪座城市?根据材料三文字,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8.(2023上·江西赣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一班开展“经济发展的动力”主题探究活动,你也一起参与吧。
【动力一:改革】
材料一:
事件1 事件2
1.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1.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1)材料一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动力二:明君】材料二:
朝代 皇帝 治世局面 有关措施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①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东汉初年 光武帝 ②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并将表格中①②补充完整。
【动力三:人力】
材料三: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西晋灭亡后出现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9.(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灿烂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鱼嘴可调节两江水量,在枯水季节时将水调入内江,以用于灌溉,在涨水季节时将水调往外江,以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其建造目的。
材料二 1958年,郭沫若参观我国西汉一位著名史学家故里时,留下这样的诗句:“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2)这首诗称赞的人物是谁 此人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他获得这一美誉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三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现代版本,它的编算规则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这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主要元素。阴历以月亮的一轮圆缺代表一个月;阳历以太阳回到天球上一个参考点的时间为一年,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为24段,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朝时期一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著作,并谈谈它的地位。
材料四 王羲之七岁练字,“立志专精”,常常一边想着,一边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笔画着,天长地久,衣服都被弄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4)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0.(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1)图片中两位历史人物在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
(2)根据图3,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著作是什么?
(3)图4著作是对前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书中记载的农业生产经验有哪些?
(4)通过观察四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官渡之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打败袁绍军队”、“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在公元前207年,项羽打败秦军主力;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东晋打败秦军主力。故答案为B。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为曹丕建立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曹操、刘备均与题干材料“吴主”不符,排除AC项;孙策是孙权的哥哥,他并没有派卫温、诸葛直率领船队到达夷州,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曹操死于公元220年一月。220年十月曹丕称帝,自此天下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成立,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三项均是三国时期的人物,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D
【详解】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又用铁链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黄盖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上面装载着浇上油的柴草,驶向对岸,同时点火,借着风力冲进曹营的船队,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周瑜随即率领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200年时曹军与袁绍军队在官渡的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A项正确;263年,魏灭蜀,排除B项;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排除C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引发的社会危机不断冲击着西晋的根基,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排除B项;北人南迁指的是每当北方战乱纷繁时统治者或者百姓们都喜欢跑到南方避难,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西晋晋武帝在位时发生的“八王之乱”历史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B项正确;因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较北方安定,易于发展。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更替,南方政局稳定的说法不准确,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C项正确;人口的迁移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排除A项;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不是人口南迁对南方的影响,排除B项;人口南迁与海外贸易日益繁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江南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当时人口众多,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地点不符,排除。故此题选择D。
1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武宗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徒几至十万人”,可知意思是“让天下受穷的根源是佛教。”一开始就除掉了僻野山区私造的寺院四万所,使佛教徒还俗的达到十万之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朝诸帝中,第一个利用佛教来达到登基目的是刘宋政权开国国君刘裕,刘裕夺得政权后,大力提高宣扬佛教,可知武宗皇帝是指刘裕,C项正确;萧道成是齐高帝,是南朝齐开国皇帝,与“武宗皇帝”不符,排除A项;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开国皇帝,与“武宗皇帝”不符,排除B项;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与“武宗皇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9年孙权以建业(南京)为都城,建立吴国;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以建康(南京)为都城,建立东晋,③④正确,D项正确;西汉定都于长安,①错误;东汉定都今河南洛阳,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在健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因此它们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齐、梁、陈。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A项正确;四面楚歌与楚汉之争有关,排除B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C项;朝秦暮楚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383年,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ABD项均不是前秦之后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政权分立的状态,三国鼎立完成局部统一,蜀汉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西晋短暂统一后,南方处于东晋和南朝的统治之下,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所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讲述的是我国境内早期的原始人类和原始农耕生活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实行了改革。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因此,拓跋涛不可能在朝堂上说鲜卑语,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孝文帝改革还规定,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拓跋涛上朝穿宽大的汉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因此拓跋涛的儿子可以娶汉族贵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规定,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姓元。因此,拓跋涛的公文署名是元涛。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宜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主张该姓氏拓跋为元,即改用汉姓,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不是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和与汉人通婚,AB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9.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可知,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A项正确;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与题干强调的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表述错误,排除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贾思勰撰写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华佗和张仲景都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与“魏晋南北朝”时代不符,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1.B
【详解】依据题干“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可知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应是一部农学作品,结合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B项正确;《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明历》是由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与钟繇有关。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A项正确;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其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B项正确;苻坚是前秦统治者,排除A项;胡昭和 锺繇是曹魏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排除C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为了宣传佛教,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A项正确;麦积山石窟历经北魏、北周、隋等朝代,陆续开凿而成。敦煌莫高窟主要开凿于隋唐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1)《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2)主旨:重视农业,安民富民。
道理: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详解】(1)名称及作者:根据材料“ 顺天时,量(衡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放纵)情返(违反)道(规律),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斜坡)走丸(推圆形的东西)其势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书是《齐民要术》,书的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主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的主旨是重视农业,安民富民。道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26.(1)原因::①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②纸张品质不断提高;③书法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④政府的推动。
(2)社会变化及史实:①著述之风日盛;举例:郦道元的《水经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一书,成书后不久,为晋人用纸抄写,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纸写成的书,掀开了人类用纸写书历史的序幕。②推动科学专著的问世;举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的《缀术》。③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举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④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举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道教师徒发奋著书。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筒。造纸技术的改进没有停止,古籍记载,用左伯纸书写表达,‘妙物远矣,邈不可追’。”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根据材料“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集序》,字体遒美,成传世珍品。”结合所学可知,纸张品质不断提高;书法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材料“唐代《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引发仿效。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的推动。总之,造纸术得到推广的原因是:①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②纸张品质不断提高;③书法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④政府的推动。
(2)社会变化及史实:根据“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得出著述之风日盛;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得出郦道元《水经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一书,成书后不久,为晋人用纸抄写,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纸写成的书,掀开了人类用纸写书历史的序幕。根据“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得出推动科学专著的问世;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得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的《缀术》。根据“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得出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得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根据“佛教在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译经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师徒便发奋著书。”得出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得出南北朝时期,开凿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道教师徒发奋著书。
27.(1)政权:①为魏国;②为东晋。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任答两个即可)。
(2)原因: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城市:洛阳。影响:提升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北魏实力;凝聚了北魏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促进了民族交融。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示结合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一于西晋,故①是魏;②代表的政权在西晋灭亡后与北方的十六国对峙;西晋灭亡后,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故②代表的政权是东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根据“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可知,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政府采取正确的措施,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也是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的“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以①处的城市是洛阳。根据材料三中的“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材料三中的“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让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
28.(1)事件: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共同作用:推动中国封建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
(2)共同原因:皇帝个人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税/减轻人民负担、节俭)等
治世局面: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
(3)历史现象:北民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废除了井田制”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可以得出这个事件指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一“迁都洛阳”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可以得出这个历史事件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与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都推动中国封建化进程;同时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孝文帝改革也促进了北魏的发展,所以,二者的共同影响还有推动社会进步。
(2)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表格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与东汉初年光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国,这说明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原因有皇帝个人励精图治;同时采取的措施都有降低赋税、提倡节俭等措施,这说明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原因有采取休养生息措施或者减税、减轻人民负担、节俭等。治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3)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三“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南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体现的历史现象是北民南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29.(1)都江堰;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2)司马迁;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我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主要元素,安排了二十四节气;《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兰亭集序》。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率蜀地人民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江、外江……”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可知,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2)根据材料二“……我国西汉一位著名史学家……‘千秋太史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赞扬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我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所以被后人誉为“文史祖宗”。
(3)根据材料三“这种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主要元素”可得出农历的特点: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主要元素;根据材料三“阴……中国古人把阳历的一年分为24段,称之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可得出农历的特点:安排了二十四节气;根据所学知识,北朝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部“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根据所学知识,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根据材料四“天长地久,衣服都被弄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可得出王羲之成功的因素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30.(1)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缀术》
(3)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4)古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更应该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详解】(1)成就:图片中历史人物分别是祖冲之和贾思勰。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著作: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数学著作是《缀术》。
(3)经验:图四是《齐民要术》记载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农业生产经验。
(4)感想:过观察四幅图片,了解古人的贡献,古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更应该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期末综合复习题 (含解析)2023-2024上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江西地区适用)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