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2分)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叶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于是他找来一片莲叶,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2分)下列现象属于光反射现象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 B.阳光下的人影
C.透过树林的光束 D.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
3.(2分)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大的次声 B.响度很大的超声
C.响度很小的次声 D.响度很小的超声
4.(2分)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5.(2分)如图为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每间隔0.1s拍摄一次),由此可以判定,甲、乙的运动情况分别为(  )
A.甲、乙均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C.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6.(2分)关于测量误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误差,说明测量时一定出了差错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完全可以避免误差
C.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是可以减小误差的
D.误差是由于测量时的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7.(2分)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正在考试的教室有0dB
B.100m短跑成绩约为5s
C.10s内走了10m的路程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8.(2分)如图所示,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水中形成了清晰的倒影。下列关于其相对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向前运动的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静止的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静止的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下运动
9.(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海深处发光的水母是光源
B.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表明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10.(2分)陈老师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分贝测试软件,界面如图所示,关于分贝测试软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用来衡量声音响度的软件
B.距离声源越近,屏幕上分贝显示数值越小
C.靠近噪声一定比靠近乐音时显示的数值大
D.这个软件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11.(2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四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分别为21.25cm、21.28cm、25.27cm和21.27cm,则他应将物理课本的宽度记为(  )
A.21.267cm B.21.27cm C.22.267cm D.22.27cm
12.(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通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一直向左移动然后停止
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C.一直向右移动然后停止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13.(2分)在百米短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起跑时的速度为6m/s,中途的速度为9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为10m/s,如果他的成绩为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9.67 m/s B.12 m/s C.8 m/s D.9 m/s
14.(2分)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0s~5s 甲车加速运动
B.5s~6s甲车速度为2.0m/s
C.0s~5s 乙车平均速度为0.4m/s
D.5s~6s乙车匀速行驶
二、填空题:本题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5.(2分)单位换算:0.025km=   dm;5400s=   h。
16.(2分)项目学习小组利用如图器材,做出一个简易的笛子。在铁丝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竹管中,吹笛子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笛声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推拉铁丝环时,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
17.(2分)医生在为张红同学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张红同学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张红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m,张红离视力表像的距离是    m。
18.(4分)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人眼所看到的太阳是    (选填“实”或“虚”)像,在特殊的日子我们会看到惊艳的日食现象,日食是由于光沿    传播产生的。
19.(2分)已知两物体A、B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2,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时间之比是    ;如果A、B经过相同路程,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0.(2分)如图是物体甲沿平直公路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请你根据题所提供的信息在乙图中画出乙的v﹣t图象。
21.(2分)画出光源AB经过小孔所成像的光路图。
四、简答题:本题共1题,共4分。
22.(4分)小南晚上在家里房间做作业时,突然看到窗外一道闪电出现,2秒后才听到轰轰隆隆的雷声,为了不让雷声影响做作业,小南赶紧关好窗户。请解释小南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和关窗的目的。
五、实验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23.(7分)如图是小明所在实验小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写公式),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2)AB段小车的路程是    cm,B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3)根据测量可知,小车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
(4)实验时,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直接观察到    (选填“小球弹起”或“音叉振动”),运用的物理方法是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选填“越来越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    。
25.(6分)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1)图1中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理由是    ;
(2)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大小相同的蜡烛B放在M后面,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3)实验中若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
(4)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5)下列关于成像的描述中不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选填字母代号)。
A.改变硬币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相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相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硬币的像,像的位置相同
D.若在玻璃板与B之间放一块纸板,观察不到A的像
26.(5分)如图是小红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选用白色硬纸板表面要做成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小红同学把硬纸板B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硬纸板的    (选填“上”或“下”)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看到了反射光线恰好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4)实验中,将纸板沿ON对折,发现描绘的反射光线OF与入射光线EO完全重合,马上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同桌提醒要多做几次实验,是因为    (选填字母代号)。
A.多次实验,减少误差
B.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27.(6分)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问题,提出下列猜想:①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②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③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质量已标明),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m(克) 摆动幅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摆动周期(秒)
1 0.7 20 0.05 34 1.7
2 0.7 20 0.08 34 1.7
3 1.3 20 0.05 46 2.3
(1)要完成上述实验,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   、   ;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得:当    和小球质量相同时,摆动周期与    无关;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3可得:   ;
(3)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六、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8.(5分)汕头海湾隧道位于海湾大桥与磐石大桥之间的内海湾,由海底隧道、南滨南路立交及北岸接线工程组成,全长6.68km,隧道长5.3千米。隧道限速如图所示,另一蓝色小车用6分钟匀速通过隧道,请通过计算结合图甲说明蓝车是否超速?
29.(8分)下表是福沪线G1632次列车时刻表,如果你乘坐该次列车从福州站出发前往上海旅游。求: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1 福州 始发站 08:00 0km
2 南平北 08:33 08:35 2min 121km
3 建瓯西 08:53 08:55 2min 174km
4 武夷山东 09:15 09:17 2min 225km
12 上海 12:45 终点站 855km
(1)从福州至武夷山东的时间是多少h?
(2)该次列车从福州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假如该列车长度是100m,用180km/h匀速通过一个长2400m的隧道,该列车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多少秒?
30.(9分)两个铁路维修工人从桥头走到大桥的处时,忽听背后火车鸣笛,甲转身向后以4m/s的速度跑至桥头,火车刚好上桥;乙听到鸣笛声以4m/s的速度立即向前跑,跑至桥另一头时,火车正好追上他,桥的长度L=32m。
(1)求火车追上乙的时间t;
(2)求火车的速度v;
(3)鸣笛时火车离桥的距离s。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2分)小明学习《爱莲说》时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好奇莲叶的茎中间是否真的贯通,于是他找来一片莲叶,往它中间的茎里灌水,观察水是否从别处流出,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哪一环节(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验证时往中间的茎里灌水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进行实验环节。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过程以及作用。
2.(2分)下列现象属于光反射现象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 B.阳光下的人影
C.透过树林的光束 D.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
【分析】①平面镜成像,成因是光的反射。
②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③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A、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C、阳光下的人影、透过树林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C错误;
D、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3.(2分)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大的次声 B.响度很大的超声
C.响度很小的次声 D.响度很小的超声
【分析】用超大音量,增加声音的响度;超低速度播放,减少声音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
【解答】解:根据题目中描述:“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可以看出,用超大音量播放表示原来的响度小,超低速度播放(即频率变小)表示原来的声音音调高,所以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响度很小的超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特性,属于基础题目。
4.(2分)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在学校周围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5.(2分)如图为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每间隔0.1s拍摄一次),由此可以判定,甲、乙的运动情况分别为(  )
A.甲、乙均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C.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做变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做加速运动;
(2)频闪照片两个球之间时间间隔相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两个物体间的间隔相同,速度越来越快的物体,两个物体之间间隔越来越大。
【解答】解:频闪照片两个球的图象之间时间间隔相同,
由图可知,甲图象,两个物体图象间的间隔相同,应为匀速直线运动;
乙图象,两个物体图象间的间隔越来越大,说明该物体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理解,以及观察运动图象的能力,难度不大。
6.(2分)关于测量误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误差,说明测量时一定出了差错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完全可以避免误差
C.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是可以减小误差的
D.误差是由于测量时的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是:测量工具不精密、测量方法不科学、估读等原因;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A、正确测量没有差错,也会存在误差,故A错误;
B、在测量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的,误差不同于错误,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7.(2分)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正在考试的教室有0dB
B.100m短跑成绩约为5s
C.10s内走了10m的路程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
【分析】长度、时间、速度等的估测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功,平时应该留心并记住。
【解答】解:A.30~40dB是适合学习、休息的环境。所以考场中的环境噪声在35dB左右,故A错误;
B.100m短跑成绩约为14s,故B错误;
C.10s内走了10m的路程,故C正确;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min,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长度、时间等物理量学会估测,是学习物理的必备技能。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
8.(2分)如图所示,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水中形成了清晰的倒影。下列关于其相对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向前运动的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静止的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静止的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下运动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与水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故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相对于湖边的树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故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即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下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物体不动。
9.(2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海深处发光的水母是光源
B.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表明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分析】A、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B、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D、牛顿利用三棱镜散射实验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解答】解:A、水母本身可以发光,是光源,故A正确;
B、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表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故B正确;
C、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故C错误;
D、牛顿利用三棱镜散射实验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跟光有关的现象,从光的产生、传播、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考查,属基础知识。
10.(2分)陈老师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分贝测试软件,界面如图所示,关于分贝测试软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用来衡量声音响度的软件
B.距离声源越近,屏幕上分贝显示数值越小
C.靠近噪声一定比靠近乐音时显示的数值大
D.这个软件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分析】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这个是用来测量声音响度的软件;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A、分贝测试软件,是用来测量声音响度的软件,故A正确;
BC、响度与发声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声源越近,屏幕上分贝显示数值越大;
噪声的振幅不一定比乐音的振幅大,所以靠近噪声不一定比靠近乐音时显示的数值大,故B、C错误;
D、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声音响度的软件,所以不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强弱的表示方法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1.(2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四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分别为21.25cm、21.28cm、25.27cm和21.27cm,则他应将物理课本的宽度记为(  )
A.21.267cm B.21.27cm C.22.267cm D.22.27cm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前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25.27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5.27cm是错误的,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理课本的宽度是:
L=≈21.27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12.(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通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一直向左移动然后停止
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C.一直向右移动然后停止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分析】(1)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然后分析光斑的移动情况;
(2)当水加满时,光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
【解答】解:(1)当容器内加水,水没浸没光线之前,因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故光斑左移,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入射点左移,入射角不变,折射角也不变,故容器底的光斑不断向左移动,如下左图;
(2)当水加满后,如上右所示,光在水中传播,故光沿直线传播,光斑移回到P点。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及光的直线传播。要注意入射光线是从容器内射入的,为易错题。
13.(2分)在百米短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起跑时的速度为6m/s,中途的速度为9m/s,最后冲刺时的速度为10m/s,如果他的成绩为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9.67 m/s B.12 m/s C.8 m/s D.9 m/s
【分析】已知运动员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出他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运动员全程的平均速度:
v===8m/s。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计算,实质是考查我们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需要清楚: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14.(2分)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0s~5s 甲车加速运动
B.5s~6s甲车速度为2.0m/s
C.0s~5s 乙车平均速度为0.4m/s
D.5s~6s乙车匀速行驶
【分析】(1)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匀速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v﹣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匀加速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匀速运动。
【解答】解:AB、s﹣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匀速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故0s~5s 甲车匀速运动,5s~6s甲车静止。故AB错误;
CD、v﹣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匀加速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匀速运动,故0s~5s 乙车加速运动,平均速度v==1m/s,5s~6s乙车匀速行驶。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知识,关键是从图中得出有用信息。
二、填空题:本题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5.(2分)单位换算:0.025km= 250 dm;5400s= 1.5 h。
【分析】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10000dm;
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解答】解:0.025km=0.025×10000dm=250dm;
5400s=5400×h=1.5h。
故答案为:25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属基础题目。
16.(2分)项目学习小组利用如图器材,做出一个简易的笛子。在铁丝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竹管中,吹笛子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笛声是由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推拉铁丝环时,可以改变声音的  音调 (选填声音的特性)。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管乐器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声。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引起空气振动,发出悦耳的哨声,所以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2)把“活塞”慢慢上下推时,空气柱长度发生了改变,空气柱振动发生了改变,则竹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发生了改变。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知识,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7.(2分)医生在为张红同学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张红同学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张红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2.1 m,张红离视力表像的距离是  4.6 m。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据此分析。
【解答】解:由图知,张红离平面镜的距离2.5m﹣0.4m=2.1m
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5m;
则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所以张红到视力表像的距离为:2.1m+2.5m=4.6m。
故答案为:2.1;4.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8.(4分)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折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乙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人眼所看到的太阳是  虚 (选填“实”或“虚”)像,在特殊的日子我们会看到惊艳的日食现象,日食是由于光沿  直线 传播产生的。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
【解答】解:太阳落山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的虚像(即观察到的落日),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乙位置,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故答案为:折射;乙;虚;直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属光学基础题。
19.(2分)已知两物体A、B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2,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时间之比是  8:9 ;如果A、B经过相同路程,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2:3 。
【分析】由可得,据此求得A、B的时间之比;由可知,当相同路程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解答】解:A、B的时间之比是,
由可知,当相同路程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由于速度之比是3: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2:3。
故答案为:8:9;2:3。
【点评】此题考查了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0.(2分)如图是物体甲沿平直公路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请你根据题所提供的信息在乙图中画出乙的v﹣t图象。
【分析】s﹣t图象描述的是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由图象可知速度的大小及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可由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甲的速度v===5m/s;
另一物体乙与甲保持相对静止,即物体乙也是做速度大小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则v﹣t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应学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本题的关键所在。
21.(2分)画出光源AB经过小孔所成像的光路图。
【分析】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过A点和B点分别作出通过小孔的光线,根据光线与光屏的交点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过A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塑料薄膜于A′,再过B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塑料薄膜于B′,即AB的像为A′B′.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对于小孔成像的相关命题点自己要梳理一下,力求一题通关。
四、简答题:本题共1题,共4分。
22.(4分)小南晚上在家里房间做作业时,突然看到窗外一道闪电出现,2秒后才听到轰轰隆隆的雷声,为了不让雷声影响做作业,小南赶紧关好窗户。请解释小南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和关窗的目的。
【分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从环保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答: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所以先看到的是闪电,后听到雷声;
雷声对于正在做作业的学生来说属于噪声,关窗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速和声速、噪声,属基础题目。
五、实验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23.(7分)如图是小明所在实验小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v= (写公式),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秒表 ;
(2)AB段小车的路程是  40.0 cm,BC段的平均速度是  0.4 m/s;
(3)根据测量可知,小车做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  同一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
(4)实验时,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  大 (选填“大”或“小”)。
【分析】(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公式;要完成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距离和时间,据此判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
(2)从图上读出AB、BC段的路程和小车通过BC段所用时间,利用v=计算BC段小车的平均速度;
(3)从图中可以读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分析可知;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滑下;
(4)实验时,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分析可知。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
要完成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距离和时间,因此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由图可知,sAB=80.0cm﹣40.0cm=40.0cm,
sBC=40.0cm;tBC=10:35:23s﹣10:35:22s=1s;

(3)由图可知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所用的时间变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加速运动;
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4)实验时,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v=;秒表;(2)40.0;0.4;(3)加速;同一;(4)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轻质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直接观察到  小球弹起 (选填“小球弹起”或“音叉振动”),运用的物理方法是  转换法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越来越小 (选填“越来越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运用了转换法;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小球弹起;转换法;(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3)空气;(4)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以及转换法和理想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是一道好题。
25.(6分)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1)图1中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玻璃板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理由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大小相同的蜡烛B放在M后面,实验过程中蜡烛B  不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3)实验中若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
(4)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A (选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5)下列关于成像的描述中不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D (选填字母代号)。
A.改变硬币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相同
B.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相同
C.沿不同方向观察硬币的像,像的位置相同
D.若在玻璃板与B之间放一块纸板,观察不到A的像
【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后方太亮不易观察后方的像,影响实验效果;
(3)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
(4)(5)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平面M应选用玻璃板,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即可以反射成像,又能透过光线,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外型相同的蜡烛B放在M后面;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后方太亮不易观察后方的像,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3)若实验中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请你解释最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故选A;
(5)A、硬币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硬币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故A正确;
B、硬币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玻璃板大小无关,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沿不同方向观察硬币的像,像的位置相同,故C正确;
D、硬币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若在玻璃板和B之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A的像,故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1)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需要;(3)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4)A;(5)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6.(5分)如图是小红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1)选用白色硬纸板表面要做成粗糙,其目的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  漫反射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这样我们就能从各个方向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小红同学把硬纸板B沿PQ剪开,将硬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硬纸板的  上 (选填“上”或“下”)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看到了反射光线恰好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4)实验中,将纸板沿ON对折,发现描绘的反射光线OF与入射光线EO完全重合,马上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同桌提醒要多做几次实验,是因为  B (选填字母代号)。
A.多次实验,减少误差
B.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分析】(1)我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光线,是因此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4)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白色的纸板材质应较粗糙些,光射在上面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2)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硬纸板的上半部分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存在,且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只有一组实验数据反射角和入射角是相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要得到普遍规律,应多测几组数据。
故答案为:(1)漫反射(2)上;同一平面内;(3)可逆;(4)B。
【点评】本题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要掌握规律的内容,注意纸板的作用、放置方法及多次实验的目的等。
27.(6分)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问题,提出下列猜想:①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②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③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小球(质量已标明),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在下表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距离L(摆长)/米 小球质量m(克) 摆动幅度s(米)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秒 摆动周期(秒)
1 0.7 20 0.05 34 1.7
2 0.7 20 0.08 34 1.7
3 1.3 20 0.05 46 2.3
(1)要完成上述实验,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 刻度尺 、 停表 ;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得:当  摆长 和小球质量相同时,摆动周期与  摆动幅度 无关;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3可得: 当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大 ;
(3)本次实验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分析】(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据此分析;
(2)分析表格,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故用到停表和刻度尺;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2,当摆长和小球质量不变时,摆动幅度改变,摆动周期不变,摆动周期与摆动幅度无关;
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3,当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大;
(3)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摆长;摆动幅度;当小球质量和摆动幅度不变时,摆长越长,摆动周期越大;(3)控制变量法。
【点评】此题主要是探究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的因素,根据猜想,摆动时间与多个因素有关,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解决此类实际问题,要结合相对应的物理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六、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8.(5分)汕头海湾隧道位于海湾大桥与磐石大桥之间的内海湾,由海底隧道、南滨南路立交及北岸接线工程组成,全长6.68km,隧道长5.3千米。隧道限速如图所示,另一蓝色小车用6分钟匀速通过隧道,请通过计算结合图甲说明蓝车是否超速?
【分析】知道蓝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根据v=计算蓝车的速度,根据限速判断是否超速。
【解答】解:蓝车用的时间t=6min=0.1h,
蓝车的速度v===53km/h,
由题可知此隧道限速60km/h>53km/h,故蓝车没有超速。
答:此隧道限速60km/h大于蓝车的行驶速度53km/h,故蓝车没有超速。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要求掌握。
29.(8分)下表是福沪线G1632次列车时刻表,如果你乘坐该次列车从福州站出发前往上海旅游。求: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1 福州 始发站 08:00 0km
2 南平北 08:33 08:35 2min 121km
3 建瓯西 08:53 08:55 2min 174km
4 武夷山东 09:15 09:17 2min 225km
12 上海 12:45 终点站 855km
(1)从福州至武夷山东的时间是多少h?
(2)该次列车从福州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假如该列车长度是100m,用180km/h匀速通过一个长2400m的隧道,该列车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多少秒?
【分析】(1)由列车发车时间为08:00,到武夷山东的时间为09:15,由此可计算出列车从福州至武夷山东所运行的时间;
(2)从福州发车运行至上海的路程为855km,根据v=可求出列车从福州到上海的平均速度;
(3)已知列车过隧道的速度,根据s总=s隧道+s车可求出列车全部过隧道时通过的总路程,由v=求出列车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
【解答】解:(1)由列车发车时间为08:00,到武夷山东的时间为09:15,
所以列车从福州至武夷山东所运行的时间t=75min=1.25h;
(2)由列车发车时间为08:00,到上海的时间为12:45,
所以列车从福州至上海所运行的时间t=285min=4.75h;
从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55km,列车从福州到上海的平均速度v===180km/h;
(3)列车过隧道的速度:v车=180km/h=50m/s,
列车全部过隧道时通过的总路程:
s总=s隧道+s车=2400m+100m=2500m,
由v=可得,列车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
t总===50s。
答:(1)列车从福州到武夷山东所运行的时间是1.25h;
(2)列车从福州到上海的平均速度180km/h。
(3)该列车通过隧道需要时间是50s。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从列车时刻表中获取路程与正确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
30.(9分)两个铁路维修工人从桥头走到大桥的处时,忽听背后火车鸣笛,甲转身向后以4m/s的速度跑至桥头,火车刚好上桥;乙听到鸣笛声以4m/s的速度立即向前跑,跑至桥另一头时,火车正好追上他,桥的长度L=32m。
(1)求火车追上乙的时间t;
(2)求火车的速度v;
(3)鸣笛时火车离桥的距离s。
【分析】(1)根据题意计算甲返回桥头行驶的路程,根据t=计算甲车返回桥头的时间,由题知甲、乙的速度相等,当甲返回桥头时,乙又行驶了L,故当火车上桥时,乙到另一个桥头的距离,等于桥长L减去乙听到鸣笛时走过的距离,再减去甲返回到桥头乙走过的距离,根据t=计算乙到另一个桥头的时间,由题可知,火车追上乙的时间等于乙到另一个桥头的时间;
(2)火车的速度等于桥长和火车从上桥到追上乙车的时间之比;
(3)火车从鸣笛的位置到桥头的时间等于甲返回桥头的时间,根据s=vt计算鸣笛时火车离桥的距离。
【解答】解:(1)甲返回桥头行驶的路程s甲=L=×32m=8m,
甲车返回桥头的时间t甲===2s,
由题知甲、乙的速度相等,当甲返回桥头时,乙又行驶了L,故当火车上桥时,乙到另一个桥头的距离s乙=L﹣L﹣L=L=×32m=16m,
乙到另一个桥头的时间t乙===4s,由题可知,火车追上乙的时间等于乙到另一个桥头的时间为4s;
(2)火车的速度v===8m/s;
(3)火车从鸣笛的位置到桥头的时间t车=t甲=2s,
鸣笛时火车离桥的距离s=vt车=8m/s×2s=16m。
答:(1)火车追上乙的时间是4s;
(2)火车的速度是8m/s;
(3)鸣笛时火车离桥的距离是16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能够搞清楚几个距离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