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上 3.1 认识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共44分)
1.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所示的结构 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 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 是听小骨发生障碍,人会失去听觉
2. 如图所示, 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 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 用嘴吹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D. 用嘴吹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 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4.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B. 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C. 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 大象能听到超声波
5. 甲的耳朵贴在铁轨上,在相距几百米的铁轨的另一端,乙用铁锤敲一下铁轨,则甲将听到
A. 一次敲击声,是由铁轨和空气同时传来的
B. 两次敲击声,第一声是铁轨传来的,第二声是空气传来的
C. 两次敲击声,第一声是空气传来的,第二声是铁轨传来的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
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7. 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 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 振动快的物体能够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D. 振动停止,声音的传播也停止
8.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 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 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9. 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如蝴蝶每秒 次,蜜蜂每秒 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听觉
A. 能感到蝴蝶飞过 B. 能感到蜜蜂飞过
C. 都能感到它们飞过 D. 都不能感到它们飞过
10. 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11.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
D. 是一种条件反射
二、填空题(共6小题;共26分)
12. 频率超过 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赫兹。
13. 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 。
14. 如图是细绳电话的工作原理图,请你将下列句子按工作原理先后次序排列。
()细绳振动;
()男孩的声带振动;
()纸杯 中的空气振动;
()振动传到了女孩的耳朵中;
()纸杯 中的空气振动。
排列次序为: 。
15. 新一轮冷空气南下,大风吹得路旁架设的电线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而产生的,我们听到风声是由 传到耳朵的。将要上钩的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表明除了气体, 也能够传声。
16. 如图所示,正在睡觉的小朋友 (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这个现象说明: 。
17.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受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从图乙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所用的时间是 秒,则该被测车速度是 米/秒。(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 米/秒,且保持不变)
三、综合应用题(共4小题;共52分)
18. 在下列事例中: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收到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现象的不同;
④锣发生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1)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2)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
19. 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20. 人、狗、海豚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如图所示。
(1)能发出超声波的生物是 。
(2)狗的听觉比人灵敏得多,根据图上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是 。
21. 请阅读《超声波测速》并回答问题。
超声波测速
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频率在 范围内,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 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
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 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 甲是信号传播过程的 图象, 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
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运动的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 ,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 ,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 图象如图 乙所示( 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超声波速度取 。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
(2)如图 甲所示,若 ,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
(3)匀速运动的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
(4)匀速运动汽车的速度大小为 。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解析】 是前庭,所以答案A错误; 是耳廓,收集声波。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是听小骨发生障碍,人会失去听觉。
2. C
3. B
4. B
5. B
6. D
7. A
8. A
9. B
10. D
11. C
第二部分
12. ;;
13. 疏密波;振动
14. ()()()()()
15. 振动;空气;液体
16. 不能;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17. ;
【解析】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所用的时间是 ;
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 ,
由 得,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 ,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 ;
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 ,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 时刻,
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 ;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 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的时刻应该是 ,
汽车行驶的时间是 ,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
故答案为:;。
第三部分
18. (1) ①④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①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收到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即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③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因两次木梳齿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两次所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此现象说明了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④当用手按住振动的锣面时,锣面振动停动,发声停止,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综上分析,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①④;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②。
(2) ②
19. (1) 空气柱
【解析】悠扬的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
(2) 大于
【解析】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0. (1) 海豚
(2) 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
21. (1) 不能
【解析】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 的声波,故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
(2)
【解析】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为:,
由 可知,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
(3)
【解析】第一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则汽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的瞬间与测速仪的距离:;
第二次发射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则汽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
测速过程中,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4)
【解析】测速过程中,汽车行驶的时间为:;
汽车的速度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3.1 认识声现象 练习(答案)2023-2024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