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章节复习与检测
章节总结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体温计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温度计使用应注意: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物态变化
1.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3.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凝华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升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液化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
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是: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
三个制冷作用:
①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例如,夏天室内洒水可以降温.
②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例如,用干冰人工降雨.
③熔化吸热制冷.例如超市中用冰熔化吸热保鲜荔枝和海虾等
章节检测
一、单选题
1.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 冬天,从室内进入室外后,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
D.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特别冷
2.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甲物质的熔点为
C. 乙物质在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乙物质在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需要吸热
B. “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需要吸热
C.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
D.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需要放热
4.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瑞雪兆丰年”,如图甲,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 “云雾山脚,淋湿担脚”,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如图 丁,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5. 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将另一只同样的敞口空玻璃瓶乙瓶口朝下,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 槽内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 B. 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 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 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6. 将盛水的烧瓶加热,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再把烧瓶倒置后向瓶底浇上冷水,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直沸腾,浇上冷水时,停止沸腾
B. 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增大,水会再次沸腾
C. 因没有继续加热,浇上冷水时,水不会沸腾
D. 先停止沸腾,浇上冷水时,水面气压减小,水会再次沸腾
7. 如图所示,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后,在护目镜上易形成一层水雾,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视线。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
A. 熔化,吸热 B. 液化,放热 C. 凝固,放热 D. 凝华,放热
8. 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钨 固态氢 固态氦
熔点
A. 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B. 纯金掉入铜水中不会熔化
C. 水银温度计在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D. 在时,氢气是固态
9. 物质发生下列物态变化时,需要吸热的是( )
A. 凝固 B. 凝华 C. 升华 D. 液化
10. 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冰箱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如图所示的冰箱,在使用中包含多种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冰箱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升华吸热,在冷凝器凝华放热来工作的
B. 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制冷剂在冷冻室吸热汽化成气态
D. 电冰箱内侧壁会附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11. 小华在家看妈妈做油炸薯条时,发现有些薯条炸焦了,爱动脑筋的他联想到平时在水中煮食物时,只要水不干,食物就不会焦,他认为可能是油沸腾时的温度比水沸腾时的高,所以容易把食物炸焦,从科学探究的要素分析,小华的认为属于( )
A. 提出问题 B.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C. 猜想与假设 D. 分析与论证
12. 小明对甲、乙两种物质做凝固实验,得到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乙是晶体 B. 甲在段吸热
C. 甲在第时是液态 D. 甲的凝固点是
13.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4. 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滴,后者是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熔化形成的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温度较高处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5.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热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B. 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C. 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珠
D. 冻豆腐解冻后,发现里面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中的水凝固后又熔化形成的
二、填空题
16. 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色雾气”产生,其中以、两位置有一处“雾气”较浓,其中______选填“”或“”处雾气较浓。在白雾较浓的地方点燃一盏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上方的“雾气”马上消失了,请解释原因:______。
17. 云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组成的,其中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中水蒸气要 热。
18. 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在________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小华在一只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手指堵住注射孔,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乙醚“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要让液态乙醚重新出现,只需 填“外拉”或“压缩”活塞,此时注射器的温度将会有一定程度的 填“上升”或“下降”。
20. 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三、实验探究题
21.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
温度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_____;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表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
图______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
22. 保温瓶是一种生活用品。保温瓶的保温效果与其盛水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某物理兴趣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学校仓库借来只保温瓶,经过保温性能测试,选取了保温性能相同的只保温瓶进行实验。实验时,他们在只保温瓶中同时装入初温都为的不同质量的热水,经过小时后测出每只保温瓶中水的温度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保温瓶编号
装水的质量
水温
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采用如下方案:选用同一只保温瓶连续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保温瓶内装入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热水,经过较长相同时间后,测出保温瓶中水的温度,然后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保温瓶保温效果与盛水量的关系。请分析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何优点和不足,并说出理由。
物理实验室现有只保温瓶,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比较它们的保温性能。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小水滴从酒精灯火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17. 液化;放
18. 室外 这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形成的小水珠
19. 汽化
压缩
上升
20. 熔化 吸
21. 温度不变;;等于;丙。
22. 据表可知,盛有水的质量越大,保温瓶的保温效果越好。
优点:采用同一保温瓶,可确保每次实验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完全一样;
缺点: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实验,环境温度的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在只保温瓶中同时装入初温、质量均相同的热水,经过相同时间后测出只保温瓶中水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