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试卷 (有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巩固提升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3分)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微米 B. 毫米 C. 厘米 D. 米
2.(3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 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C. 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3分)在物理实验中,往往要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规律。下列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是
①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时,测量多次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
③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④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质量与体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4.(3分)如图是空中加油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B. 选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 选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 D. 选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5.(3分)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B.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C. 小明每秒通过的路程都是8m D. 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6.(3分)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A. 段和段 B. 段和段 C. 段和段 D. 段和段
7.(3分)一个物体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20m/s B. 10m/s C. 8m/s D. 以上都不对
8.(3分)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m/s B. 1.5m/s C. 2m/s D. 2.5m/s
9.(3分)如图,运水稻的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 )
A. 运水稻的车和联合收割机都是运动的
B. 联合收割机和运水稻的车都是静止的
C. 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运水稻的车是静止的
D. 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运水稻的车是运动的
10.(3分)下列长度接近的是
A. 手掌宽 B. 食指宽 C. 铅笔芯直径 D. 一张纸的厚度
二 、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1.(3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物块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2s内物体没有推动,推力小于摩擦力
B. 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N
C. 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D. 4~6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8m
12.(3分)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t=1s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1N B. t=3s时,物体受到力的合力是1N
C. 2s~4s内物体所受摩擦力逐渐增大 D. t=6s时,将F撤掉,物体立刻静止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13.(4分)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______、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在哪里。如图,被测木块的长度为______.
14.(4分)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15.(4分)完成下列速度单位的换算:
(1)72km/h =______m/s;(2)5m =______km.(3)3600s =______h.
16.(4分)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______ ;若两车的速度和时间之比分别是1:2和2:3,则两车的路程之比是 ______ .
17.(4分)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能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等服务。“北斗+”让天地互通更加智慧。在某公交车站,一同学从电子站牌上看到一辆公交车需要用时6分钟行驶3.2千米才能到达某站,由此他预测该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千米/小时,该车实际上提前8秒到达此站,它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米/秒。
18.(4分)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0s,他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4.3m/s,则他在比赛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合______km/h.
四 、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9.(6分)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 .
20.(6分)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偏大/偏小/不变)
五 、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1.(12分)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在书店等同学用了,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到达学校。求:
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2.(12分)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速度通过一长1800m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多长时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对PM2.5含义的掌握作答.
环保学规定:PM2.5是空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μm)的可吸入固体颗粒物.
故选A
该题考查的是我们对PM2.5的了解,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2.【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下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故错误;
B.误差不等于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错误;
C.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去测量物体长度,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错误;
D.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正确。
故选。

3.【答案】C;
【解析】解:①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时,在不同电压下测量多组电压与电流值,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的误差;
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
③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其目的是总结规律,防止结论的偶然性;
④在“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时,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值,用分别求出密度取平均值的办法来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
故选:。
解决此题要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什么,一是为了求平均值,提高准确度,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根据题意探究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将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物理实验中,以“探究”二字开头的课题,多次测量的目的一般是发现规律;以“测量”二字开头的课题一般是减小误差。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因此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2.5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因此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小明在整个百米比赛中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因此C、D不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解:左图为图象,由到物体做匀速运动,从点以后,物体静止;
右图为图象,由到,物体做加速运动,从点后物体速度不变,做匀速运动。
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有和段,
故选:。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定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速度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射线。
该题考查了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我们要学会分析图象和画图象,这是初中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解:
、中学生拳头宽度在左右,手掌宽度与拳头差不多,在左右.不符合题意;
、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左右.符合题意;
、铅笔芯的直径远小于不符合题意;
、一张纸的厚度远小于不符合题意.
故选
此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1.【答案】BD;
【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0~2秒,物体没有推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推力等于摩擦力,故A错误;
B、由F-t图象可知,4~6s内物体所受推力:F=2N,由v-t图象可知,4~6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f=F=2N,由v-t图象可知,2~4s内物体加速运动,由于滑动摩擦力与推力无关,则该时间段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为2N,故B正确;
C、由图示v-t图象可知,在2s~4s物体做加速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受力不平衡,摩擦力与推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由v-t图象可知,在4s~6s物体速度为4m/s,由v=
s
t
可得:4s~6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s=vt=4m/s×2s=8m,故D正确;
故选BD.
12.【答案】AB;
【解析】解:
A、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又由F-t图象可知物体受到的推力为1N,因此物体所受摩擦力是lN,故A正确;
B、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t=3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因此受非平衡力作用,合力:F合=3N-2N=1N,故B正确;
C、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在2s~4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都不变,故摩擦力不变;故C错误;
D、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t=6s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将F撤掉,物体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故D错误.
故选AB.
13.【答案】量程 ;
【解析】解:
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是否磨损;还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量程;
图中刻度尺上之间有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木块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量程;。
刻度尺在测量之前,要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刻度线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该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刻度尺是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测量工具,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4.【答案】河岸;舟;
【解析】略
15.【答案】(1)20; (2)0.005; (3)1;
【解析】单位换算,数值不变只变换单位,(1)1km/h=,72km/h=72×=20m/s;(2)1m=, 5m=5×=0.005km;(3)1s= ,3600s=3600×=1h
16.【答案】2:3;1:3;
【解析】(1)设运动时间是t,两车速度之比:
===;
(2)两车路程之比:
===
17.【答案】32 ;9.09;
【解析】略
18.【答案】10;36;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和某时刻的速度无关.1m/s=3.6km/h.
由题意可知,路程s=100m,所用时间t=10s,所以平均速度v===10m/s.
10m/s=10×3.6km/h=36km/h.
该题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9.【答案】(1)刻度尺;(2)0.1;(3)<.;
【解析】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根据图示及表中数据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根据所求出的平均速度,对AB段的平均速度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进行比较.
(1)在实验中,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
(2)由图可知=40cm=0.4m,=40cm﹣20cm﹣5cm=15cm=0.15m,=20cm+5cm=25cm=0.25m,
=14:35:04﹣14:35:00=4s,=14:35:04﹣14:35:02=2s,=14:35:02﹣14:35:00=2s,
所以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1m/s;
(3)滑块由A滑至B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075m/s,
滑块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125m/s,所以<.
该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及实验原理、求平均速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0.【答案】(1)甲; 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26.00;(3)偏大;
【解析】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1)读图可知,乙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40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0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该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计算、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最后一问中,应注意细心分析,防止颠倒.
21.【答案】解:(1)家到书店的时间=5min=300s,
平均速度===5m/s;
(2)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1500m+2100m=3600m,
运动时间t=5min+1min+6min=12min=720s,
平均速度v===5m/s。
答:(1)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为5m/s;
(2)从家到学校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解析】
已知家到书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求出全程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性,尤其是全程的时间计算是本题的易错点。
22.【答案】200s,160s;
【解析】火车通过隧道时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火车长,已知火车的速度和火车通过的路程,可以用公式v=解出通过隧道的时间;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路程为隧道的长度减去车长,再用公式v=解出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时间.
火车过隧道的路程:s=s隧道+s车=1800m+200m=2000m,
∵v=,∴车通过隧道的时间:t1===200s;
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路程:s′=s隧道-s车1800m-200m=1600m,
∴火车完全在隧道中运行的时间:t2===160s.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 机械运动》试卷 (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