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年级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 100 分,本次考试 8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一些地区发现的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
同祖先……我国湖北建始县、湖北巴东县、广西南宁市都曾发现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以上发现表明 A.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 B.我国广袤大地孕育着最早的人类
C.古人类起源的研究缺乏依据 D.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2.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 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 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3.许倬云在《万古江河》 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 ”与“ 旧石器 ”时代, 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 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4.由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现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都处在沿海地区。而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则都处在大 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地位重要
C.土质肥沃,适宜农耕生产 D.便于生活用水
5.1973 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期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 堆积。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居民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6.三星堆考古使古代青铜器成为今年的网红。对如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四川三星堆 出土铜目面具 河南二里头 遗址出土铜鼎 陕西岐山遗址 出土西周毛公鼎 湖北随县出土 战国铜冰鉴
第 6 题
A.体现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说明青铜铸造水平最高
C.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
7.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仰之情。 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
A.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
C.发明农业和医药 D.打败蚩尤
8.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 ”这一传说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9.某公众号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是
A.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B.安阳殷墟博物馆
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D.西汉南越王墓
10.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一言九鼎 ”中的“鼎 ”在汉语中可以作为权力和地 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 之迹。”我国最早的“文字 ”指的是
A. 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2.作为一名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初中生学会判断时间是基本能力之一。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 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 9 世纪下半叶 B.公元前 10 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 D.公元前 12 世纪下半叶
1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
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14.《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 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群雄兼并 D.王室衰微
15.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第 15 题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16.如图是四川省出土的青铜器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画面第一层,习射和采桑。第二层:宴乐战舞和弋射、习射。 第三层,水陆攻战。借助它可以了解战国时期
第 1 面/ 共 3 面 初一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第 16 题
A.齐桓公称霸的经过 B.战乱的频繁
C.中原文化的厚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7.据考古报告,考古学家在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其中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 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
第 17 题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以前的社会发展水平
B.战国以前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很紧密
C.战国以前的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和欢迎
D.战国以前人们的陪葬品主要是铁质制成品
18.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 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A.周王实行分封制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9.《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记载“ 民之见战也,如恶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 王。”基于此认识,商鞅变法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严明法度 D.确立县制
20.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 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这个“作法自毙 ”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2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 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由此可 以看出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22.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 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3.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由春秋战国走向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法术首先奠定了具有可操 作性的行政基础。“法术 ”的核心内容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 ”“非攻 ”
C.无为而治 D.中央集权
24.如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第 24 题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25.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 ”, 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 ”,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26.“(秦始皇的某项措施)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中华民族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材料所说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27.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28.“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 ”中,刘铭同学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为他的观点提供 史实依据的是
A.刑罚残酷、修筑长城 B. 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29.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 ”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30.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 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第 2 面/ 共 3 面 初一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二、材料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生产力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农业的发展又与多种因素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
骨耜
)炭化稻粒
材料二:
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 ”(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一些
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
材料三: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从以上图片中任选取一个,说说其反映的历史信息。(3 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新表现,并概括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影响。(4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某水利工程 ”是什么并简述其修建意义。(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 分)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摘编自《三字经》
材料三: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shào)公奭
(shì) 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
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材料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这种
传位的依据是什么?(4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更替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什么新变化?(2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描述的是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 分)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的“新皇帝 ”指的是哪位皇帝? 由材料分析这位皇帝是怎样治理广阔的
国土的?这种方式和材料三描述的制度有何显著的区别?(5 分)
3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滋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反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 ”。释、
奠都有陈设,意思指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政治主张,并分析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的原
因。 (4分)
(2)材料二中人物代表的学派之间曾在历史上展开激烈的辩论,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人物代表的学派,提炼一个 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的史实加以阐述。(8 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
楚)
32.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第 3 面/ 共 3 面 初一年级 历史学科试卷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自查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D C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D C B A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B A A A A B D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 14分,32题 14分,共 12分)
31.(1)选择图一:图一炭化稻粒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已出现原始农业);
选择图二:河姆渡人会制作磨制工具骨耜。(选择图片1分,1点2分,共3分)
(2)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2分)
影响:根据材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成为可能,‘千耦其耘’(大
规模集体耕作)的劳动场面不再存在。”可知,大规模集体耕作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根
据材料一“一些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样,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可知,改变了剥削方式(土地私有);农民、地主阶级兴起。
(1点2分,共2分)
(3)水利工程:都江堰。(1分)
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分)
(4)有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统治者的鼓励;安定的社会环
境;人民的辛勤劳动。(1点2分,共4分)
32.(1)制度:禅让制。(2分)依据:德才兼备(才能)。(2分)
(2)变化: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2分)
(3)朝代及制度:分封制。(1分)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4)皇帝:秦始皇;(1分)措施:推行郡县制;(2分)区别:分封制自天子开始层层分封,
郡县制下地方的长官由中央任命。(1点2分,共2分)
33.(1)思想核心:仁。(1分)政治主张:以德治国。(1分)
原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大思想家,其学说和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
展影响深远;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总结教育规律,
整理古代文献。(1点1分,共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1页 (共 2 页)
{#{QQABbYaUogigABAAAAgCQwViCACQkAECCIoOwEAMIAABARNABAA=}#}
(2)小论文评分标准(8分)
小论文层次 评分要点 全文得分
第一层次: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写 能简单描述图中图中人物所相应 1-4 分
出一点与百家争鸣相关的内容。 代表的代表学派。
第二层次:完整论述图中代表学 基本能把事例表述清楚,并能对 5-6 分
派的观点、学说影响等内容,并 该事例进行简单的评价。
对所写事例进行简单的评价。
第三层次:表述完整,逻辑清 能结合材料提示的若干角度,清 7-8 分
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能在 楚地描述具体的事例并发表自己
阐述一两例事例的基础上,有自 对图中代表学派的相关看法。
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2页 (共 2 页)
{#{QQABbYaUogigABAAAAgCQwViCACQkAECCIoOwEAMIAABARN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某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