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B.“玉蜀黍,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C.“六月柿……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D.“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
2.下列图片所示的农作物的交流( )
A.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3.传统的欧洲作物,无论是小麦、大麦、燕麦都是冬季或春季作物。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玉米得到了一个“灾难时期的生命线”的称号。由此可见,玉米种植( )
A.提高了土地利用率B.有利于缓解饥荒
C.改变农业生产结构D.促进了人口增长
4.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5.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7.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B.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C.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D.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8.明代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进( )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
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
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9.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0.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1.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12.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 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 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 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13.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14.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过关练
1.答案:D
解析:“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指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番椒……甚可观”指辣椒,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玉蜀黍……如炒拆糯谷之状”指玉米,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六月杮……故名”指美洲的番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使得英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人都能描绘美洲的新物种,故选C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扭转了人们疫病防治观念,排除A项;全球物种交流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B项;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物种的交流,而保障食品安全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规范和社会技术条件的进步,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仲夏后通常是饥荒的季节,而玉米恰好在这个时段成熟,利用夏季闲置的土地,而且产量大大超过了它们”可知,玉米种植有利于缓解仲夏后的饥荒,故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玉米成熟是在仲夏后的饥荒季节,所以可以推论出有利于饥荒的缓解,但是并未提到玉米种植在什么土地上,是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玉米种植可以有效缓解饥荒,但是并未提到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没法说是否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的是玉米种植可以缓解饥荒,而不是养活更多的人,所以不能得出促进人口增长的结论,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由于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才使得爱尔兰人后来在面临外来侵略时能够利用马铃薯度过荒年,且马铃薯最终成为其主食,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爱尔兰这一区域的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故选B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并成为其主食,而不是说马铃薯促进了人口增长,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马铃薯在爱尔兰人面临外来侵略时起到了度过荒年的作用,并不是说马铃薯可以延缓殖民扩张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中庄稼歉收的原因是英国的入侵,而不是马铃薯种植,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符合,故选A项;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促使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水稻的传播,非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16世纪开始,非洲人被西欧殖民者掳掠,贩卖到美洲作奴隶,排除B项;“超越欧洲地区”不合史实,美洲的水稻来自非洲,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非水稻传入美洲,并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即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故选D项;殖民活动使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种交流的影响,而非黑奴贸易,排除B项;材料是西非水稻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而非欧亚作物,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可知,甘薯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的特点,增加了粮食供应,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故选A项;甘薯先是西葡殖民者传到缅甸、越南、菲律宾,再传入中国,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江南经济地位重要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政府禁止种植玉米,这些做法说明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关注这一现象,故选C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玉米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出官员有效遏制玉米种植危害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咖啡是否得到认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咖啡本身的特性以及教皇的认可,并不仅仅是“教皇”单一因素,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咖啡后来得到教皇的认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宗教促进了新物种的传播,而不是“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排除D项。
拓展培优练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对比乾嘉时期《鄞县志》与光绪时期《奉化县志》在玉米称呼上的记载差异,使人们丰富了对玉米的认识,故选C项;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且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但无法辨明玉米在鄞县的准确称呼,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不同的方言之间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存在逻辑错误,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很多,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饮食结构与其他国家并不趋同,排除B项;“胡”反映从西域传入,“洋”反映近代西方引入,无法得出中外关系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由上述引文的出处可以看出,都是中国人的著作或者文章,可见玉米、菠萝、番柿、番椒等作物明清时期已经在中国种植,所以可以认定的史实是它们在明清时期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具体是经过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没法从题干中的信息得出,排除A项;只要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交流,就可能将上述作物传入我国,所以据此不能体现中国与西蕃交流是否频繁,排除B项;题干仅能体现上述作物在我国已经有种植,但是根据材料信息没法得出种植是否广泛的结论,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等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
15.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2)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启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1)据材料一“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并结合所学得出种类丰富;据材料一“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并结合所学得出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据材料一“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并结合所学得出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据材料一“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得出由东南沿海引入。(2)据材料二“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最主要的食物”并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据材料二“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并结合所学得出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据材料二“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并结合所学得出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3)据材料一“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并结合所学得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据材料二“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并结合所学得出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据材料一“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并结合所学得出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2.2016年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传统人工打农药模式,采用小型飞机喷洒农药。过去人工2小时喷洒农田1公顷,现今飞机1天喷洒100公顷。众一合作社从拥有一台小型农机发展到如今拥有130台各类农机,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这表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A.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
B.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C.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D.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3.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各项关于杂交育种新技术表述正确的是( )
A.2015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亩产创世界纪录
B.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南亚推广
C.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马铃薯新品种
D.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并得到推广
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4.《礼记·王制》云:“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5.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6.2021年9月16日宁波象山开渔节,在象山石浦渔港举行了开船仪式。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海鲜能够迅速而且活蹦乱跳地来到我们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
A.腌制加工B.速冻加工
C.低氧储藏D.冷链物流
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7.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一命题。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能有这样的贡献主要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在世界范围内首创研制杂交水稻
B.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C.袁隆平杂交水稻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
D.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
8.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我国( )
A.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
B.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D.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9.《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10.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中国发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 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④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③④D.①④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1.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2.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这表明( )
A.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
B.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
C.传统食品销路一向较好
D.现代农业发展使食物丰富
13.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A.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14.19世纪末,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规定不一致,难以应用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随着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190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表明( )
A.分权传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B.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
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摘编自叶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
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过关练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发展农业深加工,台湾推广“农业+N”模式,即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故选B项;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与“将精深加工……特色农业发达”不符,排除A项;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将精深加工……特色农业发达”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过去人工2小时喷洒农田1公顷,现今飞机1天喷洒100公顷”可知,众一合作社拥有130台各类农机,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故选B项;材料仅强调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不涉及政府是否支持,排除A项;“众一合作社从拥有一台……各类农机”说明生产组织形式都是合作社,没有改变,排除C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故选D项;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而不是南亚,排除B项;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而不是马铃薯,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国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鼓励消费问题,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属于典型的社会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的例子,故选D项;“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这里体现了由经验到技术而不是科学发展的推动,排除A项;“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里只能说明这项技术是由于战争而出现,不代表所有的食品技术均由战争引起,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很多时候是日常的需求促进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并不是真空包装技术,当时也没有真空包装的条件,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鲜海鲜能够活蹦乱跳地来到餐桌主要得益于冷链物流的发展,故选D项;腌制加工是古代保鲜的方式且无法保证食物的鲜美,排除A项;速冻加工后的食物已经不是鲜活的了,排除B项;低氧储藏影响食物的鲜活程度,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首创”说法错误,排除A项;有效解决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与“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不符,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可知,我国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明确为粮食增产而做的具体措施,故“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明确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科技应用情况,故“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故“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知,受到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导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说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因为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导致的,与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开放贸易市场的要求,排除C项;粮食安全问题只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中的其中一个,并不能以偏概全地针对全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食品供应就会有一定的保障,故①正确;199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提出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故②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而不是“安理会”,它主要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故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大对农业的生产投入,能够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拓展培优练
11.答案:A
解析:“把屠宰和包装……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故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故②正确;“开端”说法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就已开始了近代机械生产,故③错误;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加工业,不属于农业,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可知,粽子、水饺、汤圆等食品由亲手烹饪到有了法定技术标准摆上货架,说明现代科技进步让人们省去了亲手烹制之劳,也可以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据材料“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可知,粽子、水饺等新食品有法定技术标准,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故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食品的销路如何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食物丰富的原因,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表格中提到因为研究出罐头生产工艺而使得罐头食品出现,由于家用冰箱可以使得食物保鲜,从而产生出各种保鲜食品,由于方便面的发明使得食用方便面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上述都是由于食品技术革新导致的生活方式改变,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食品生产保存技术革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并没有提到中西饮食文化交流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了科技进步,但并不是在食品种类方面的创新,而是在原有食品种类方面的创新,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工业革命以来引发的食品技术创新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推动食物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通过是“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的结果,故选D项;“严重阻碍了”不合史实,联邦制下,地方自治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也有推动作用,排除A项;“矛盾”不合题意,应为联邦政府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解决了各州间的矛盾,排除B项;“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不合史实,立法大权属于国会,排除C项。
15.答案:(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2)意义: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1)据材料一“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可知,鼓励开荒,借此增加粮食产量;据材料一“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可知,兴建了一批仓储,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据材料一“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可知,积极推广高产物种,增加粮食总产量;据材料一“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可知,掌握粮价,通过调剂和平抑粮价来稳定粮食市场;据材料一“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可知,积极引导粮食消费,减少粮食的浪费,以便保证百姓主食来源的稳定。(2)据材料二“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最少的耕地养活了最多的人口,实现了粮食自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据材料二“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知,目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材料二“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可知,我国的各类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据材料二“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可知,八十年代我国的增产谷物占据了世界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说明我国对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2.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3.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4.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之上。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希腊罗马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
5.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革命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
6.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7.《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反映出( )
A.阿拉伯帝国以畜牧业为生
B.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
C.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盛
D.古代埃及农业体系形成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8.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9.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1.自西周“诸侯无故不杀牛”起,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入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历代法律的这一规定( )
A.说明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B.促成了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
C.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D.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
12.右图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外形酷似鸳鸯火锅,一半是农田,一半是池塘,中间还摆放有陶制的鸭子、鱼、荷叶、莲蓬等,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它生动展现了云南先民( )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B.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
C.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D.庄园化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
13.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其中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装饰用的管珠等小件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B.墓葬风格呈现地域差异
C.礼乐制度日趋完备
D.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14.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表明,夏、商、周时期( )
A.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时期
B.农牧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发展
C.农业养殖起源并得到了发展
D.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相比,新石器时代人口增长率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原始农业产生的史实可知,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故选A项;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是在封建社会初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是农业的产生,并不是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水利工程修建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虽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但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按照学界习惯,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朝,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自新石器时期起源并逐步发展,故河姆渡遗址中的农业遗存属于萌芽时期而不是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位于南方而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等信息可得,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故选D项;农业出现使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题干大意是说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的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才有了定居生活,而不是人类在什么情况下学会了食物生产,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指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的结果或影响,而不是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之前的情况,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故选A项;河姆渡人栽培水稻,排除B项;希腊罗马种橄榄和葡萄,排除C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亚洲人种粟,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种植黑麦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故选B项;气候因素是农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在于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排除A项;农业出现推动房屋变迁,而非人口增多,排除C项;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方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据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是这一内容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磨坊)举行”,但是并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磨坊)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耕作、畜牧管理、果园管理等做了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故选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而阿拉伯帝国建立于632~1258年,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5~15世纪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与《汉谟拉比法典》不符,排除C项;古代埃及位于东北非,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属于西亚,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表明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阶级分化现象,故选D项;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只能表明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不能表明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项;氏族公共活动场所是举行氏族会议、吉庆节日、宗教活动的地方,无法反映阶级是否分化,排除B项;制陶场仅能表明出现手工业,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员死后所葬的地方,随葬品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
拓展培优练
10.答案:D
解析:由“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之前人们对植物生长的机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作者想说明的是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D项;由“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可知,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但并不是人类普遍认识,且这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对地球是圆的认识并未得到证实,这也不是题目主旨,排除B项;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这一说法是用来对比说明农业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一题目主旨,所以C项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内容,排除。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自西周以来就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结合所学农耕经济的史实可知,这是因为牛是农业生产的动力,这一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故选D项;铁犁牛耕普及是在西汉,排除A项;农业经济体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建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耕牛的保护,与精耕细作技术无关,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可知,云南先民基于南方自然条件,在水田种植谷物、在池塘养殖与种植经济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故选C项;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改进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题干未提及云南先民改进农业工具、改良种子作物等信息,排除A项;题干没有将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等与世界作比较,排除B项;东汉田庄是大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大地主占有大量耕地并控制着众多依附民,“东汉陶制水田模型”未见田亩广袤和依附民众多,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装饰用的管珠等小件玉饰件,也没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可知在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存中,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等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当时贫富差别已经出现,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良渚文化的墓葬情况,墓葬风格不会呈现地域差异,排除B项;礼乐制度日趋完备是在西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墓葬差异,无法体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属于青铜时代文明,而此时期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因此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六畜的齐备体现了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交融,所以B项正确;农业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所以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游牧文明引领农业文明发展,因此D项错误。
15.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可知,我国培育大豆的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开始;据材料“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从秦汉到隋唐,我国的大豆种植逐渐从中原黄河流域扩大到南方珠江流域;据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可知,魏晋时期人们通过农书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据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可知,我国开发出了各种豆制品,促进了种豆技术的推广;据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可知,政府在推广大豆技术和大豆产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可知,大豆种植产生了丰富的豆制品,为民众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们饮食结构的优化;据材料“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可知,大豆的种植和推广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大豆还成为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备荒物资。(2)据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加强,促进了大豆在北美的种植;据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可知,大豆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对北美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强,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比较适合在北美地区推广种植;据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知,新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深度挖掘了大豆的内在价值,使大豆在工业、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