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秦始皇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之所以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原因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由中央和皇帝任命
2.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虽然屋大维声称他更喜欢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在损害元老院和公民议会的情况下集大权于一身。由此可知,罗马帝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C.贵族专制独裁统治 D.贵族专制中央集权
3.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有
①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②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④政党数量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据此可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官员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古代的考课制度,又称为考绩、考功,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专制社会,考核制度作用有
①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官员清正廉洁;
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④有利于改善吏治、稳定社会秩序。
⑤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6.美国侧重专才,考试内容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德国文官考试则兼收并蓄英、美之长,注重通专结合,第一轮考试着重考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第二轮考试着重实际运用能力。法国文官考试严格分等级,受行政系统的控制较大,与法国传统中央集权体制有关。日本文官考试非常重视学历,在高级考试中,研究生学历被录取的比重比较大,为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材料指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是
A.国情不同特色鲜明 B.相互借鉴共性较多
C.文明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D.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7.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据材料可知,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
A.西方文化的传入,民主思想的传播 B.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C.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D.科举制不利于当时国家的统治
8.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质特点是
A.皇权高于法律 B.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C.儒家思想为法律基础,礼法并用 D.维持社会秩序
9.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
10.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材料旨在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是
A.依法治国,民主集中 B.主权在民,与时俱进
C.法治和德治并行 D.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12. 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撤朝廷批准。这表明
A.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B.驻藏大臣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D.中央设理藩院管理宗教事务
1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救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救会的高级救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描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14.“巴黎公约……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是指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15- 1953年,—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16.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的天然盟友。“一带一路”沿线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积极与这些国家的政党扩大交往,谋求共同发展。由材料可知
A.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 B.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D.中国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法乃人类秩序的规则,法治乃当世共通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A权宣言》,其宣布的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对法国未来的民事立法影响极大,成了制定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但直到拿破仑上台执政,仍然未能制订一部完整的独立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无疑受到了在大革命中产生的激进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人们能够以冷静的、理智的心态来思考问题,从而为法典的编纂者们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在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身上,反映了这种时代的精神——他既有一往无前的满腔热情,又有沉稳缜密的理性思考,正是在拿破仑这位杰出政治家的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一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法典>:大革命与民族文化的结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法在各国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诞生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最
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又规定了三个部门相互制衡的许多条款,以防止可能出现国会专制、总统专制或法院专制。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历史》
材料二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一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l)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出自哪部法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政治体制的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国家进行政治制度顶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分)
19.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
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 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党中央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紧贴各族人民所思所想所盼,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踔厉奋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而郡县
制下的地方官吏被巾央牢牢控制,有利于加强巾央集权,故选D项;A、B、C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在损害元老院和公民议会的情况下集大权于一身。”可知罗马帝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君主专制独裁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显示贵族专制中央集权,故排除ACD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
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政党数量众多,依据材料“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故选A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任务,故排除B项。CD为改革开放的核心,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社会,考核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巾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排除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⑤正确,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而有自己鲜明
的特色,故选A项。BCD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可知,清末科举考试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失去了为清王朝服务的功能,即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质特点是皇权高于法律.法律为皇权服务,故选A项。BC是具体特点,故排除。
维持社会秩序是作用,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排除。
10.【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一卜与贵族平等,并不是
取消贵族特权,故A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中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错误: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平民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错误。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可知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是法治和德治并行,故选C项。ABD与材料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清朝“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表明,中央政府
对达赖、班禅继承人具有决定权,”这说明清王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管辖,故选C项;元代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故排除A项。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达赖监理西藏地方事务,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管辖部分外交事务,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可知,这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C项:基督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国,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削弱了天主教影响力,排除B项: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D选项。
14.【答案】D
【解析】由“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约”是指《非战公约》,故D正确: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5.【答案】A
【解析】由本题信息可知,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极作用,这是
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B错误:C、D与材料不符,排除。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可知中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故选C: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是友好合作关系,非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排除A:材料体现了中国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这些发展中国家并不局限于周边国家,排除B:“一带一路”战略使中国和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因而不能体现中国对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视,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2分)
(l)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罗马私法的恢复和威信: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君主们利益的需要。(6分,任意3点)
(2)原因:《人权宣言》确立其法治原则;法国大革命中激进政治文化的影响;国内政局稳定民众冷静理智;拿破仑的杰出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6分,任意3点)
18.(15分)
(l)法律:美国1787年宪法(或《美利坚合众国宪法》(2分)
原则:分权制衡、主权在民、联邦制原则。(4分,任意2点)
(2)特征:实行责任内阁制,二元化政体格局。(2分)
影响: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职权不明,造成政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4分,任意2点)
(3)原则:坚持民主、法治至上、适合国情。(言之有理即可) (3分,任意2点)
19. (13分)
(1)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6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2分)
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政治中立。(5分)
20.(12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始终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民族联系日益密切。
阐述: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在今两广地区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等,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正式管辖西域,政府大量向北部边疆移民屯田,密切了民族关系。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且隋唐时期通过册封、会盟、和亲、设立机构等方式发展民族关系。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在东北和云南设行省,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交融出现高潮。明朝在边疆建立都司、土司制、卫所制等加强控制的同时,与边疆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不断。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平叛、联姻、册封、设立行政机构等多种方式,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本奠定,民族联系日益密切。
总之,中央王朝重视边疆管理,使中原和边疆民族联系日益密切。(12分)
示例二
论题: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阐述: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融入华夏族;秦汉时期,政府不断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教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加强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
通过和亲、会盟、册封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推动统治疆域不断拓展,
使得各民族交往更加密切;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通过经济互市、文化学习、
政治借鉴等形式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行省、宣政院等机构,对边
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更趋稳
固。(8分)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不仪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2分)
(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