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A)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表1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发掘墓葬随葬品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此时( )
表1
随葬物品及数量 墓葬编号或数量
半只猪架 60号墓
猪头1头 21座
猪头2头 10座
猪头3头 6座
猪头4头 2座
猪头5头 3座
猪头14头 1座
A.畜牧业发达 B.早期国家形成 C.私有制产生 D.神权色彩浓厚
2.图1为陕西临潼郑庄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铁犁铧,整体呈弧形桶状,头部为三角形,较尖锐。这可以佐证秦国( )
图1 铁犁铧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冶铁技术已经普及 C.率先完成社会转型 D.商鞅变法措施彻底
3.图2为岳麓秦简记载的文书传递法令。该法令旨在( )
令曰:制书下及受制有问议者,皆为薄(簿),署初到初受所及上年日月、官别留日数、传留状,与对皆(偕)上。不从令,资一甲。 卒令乙五
图2
A.削弱地方势力 B.完善中央官僚体系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基层自我管理
4.西汉《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墓地修建情况:“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社会风气奢靡 C.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贫富分化严重
5.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朝廷发布诏令,“同部(注:北魏原先设八部的后代)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其主要目的是
A.削弱贵族特权 B.强化社会伦理 C.推动农业发展 D.改革选官制度
6.贞观年间,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出现了“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的状况。这一现象利于( )
A.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B.解决唐蕃之间的政治纠纷
C.密切中外文化交流 D.强化周边民族的文化认同
7.贞观五年(631)二月,官吏要调动府兵充当皇太子举行冠礼(成年礼)的仪仗队,当时正值春耕季节,唐太宗说:“农时最急,不可失也”,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这体现了唐太宗( )
A.开明务实的政治作风 B.戒奢从简的生活理念
C.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 D.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
8.有学者指出,“唐王朝根据自身的社会层序结构,各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做出遴选和抉择”。据此可知,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突出中外文明差异 B.全盘否定加以排斥
C.兼容并蓄摄取改造 D.不加选择一概采用
9.据学者统计,1070年到1076年间,除垦荒和疏浚河道外,单是水利田就有10793处,灌溉民田共360万亩,官田19万亩。出现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王安石变法的推动
C.农民人身束缚减弱 D.“庆历新政”的实施
10.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下令“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B.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
C.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 D.顺应大一统国家建设
11.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六年(1136年)诏:“蕃舶纲首蔡景芳特与补承信郎,以福建路提举市舶司言,景芳招诱贩到物货,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乞推恩故也”。这从侧面发映出当时( )
A.官员晋升迅速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经济重心南移 D.榷场贸易的兴盛
12.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发下民之蒙,当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后从而教导之”。这表明程颐主张( )
A.德主刑辅 B.尊法敬天 C.贵贱有序 D.礼法结合
13.图3为明代刊印的《海内奇观》里的杭州北关夜市插图。据图分析,明代
图3
A.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B.市民生活方式追求浮华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世界
1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其意在强调
A.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B.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君主执政理念应是以民为本 D.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
15.顺治十七年(1660年),贵州巡抚卞三元上疏请求在府州县学中招收苗民子弟。同年,清政府规定“贵州省属苗生分大、中、小学,定入学补廪额数,俱附各学肄业,另立一册,勿与府、州、县、卫学额数相混”。该规定
A.意在改变当地的习俗和信仰 B.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
C.瓦解了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 D.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
——《后汉书·西羌传》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战争,使远在中原外缘的西部、南方边陲,在传统上被华夏人视为戎、蛮的秦、楚等国,也通过政治统一战争,进入了华夏民族与政治国家的行列。这种以统一天下为使命的争霸战,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且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齐、秦、楚、燕东西南北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互渗的历史潮流,在政治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其时的主流。它的结果,除了建立了华夏政治大一统国家外,也空前加快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华夷民族的界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民族的界限向四周大大推移。
——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8分)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将华夏(汉族)、西域各族、诸羌、百越、西南夷等族统一于多民族国家之内,中华民族的主要活动区域由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了河西、西南、岭南和漠北边疆区域,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广泛活动的地理空间,也形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地域。
——摘编自安梅梅《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民族管理体制研究》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展开论述。(15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2为海内外学者关于隋唐历史的著述统计表(部分)
表2
作者 书名
孙英刚 《辉煌灿烂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
罗昊 赵永 《千秋盛世:图说隋唐五代》
龚书铎 《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幸》
气贺泽保规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就隋唐历史,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 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空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能顁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史料2 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材料二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则史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8分)
高一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A 3.C 4.B 5.C 6.D 7.A 8.C 9.B
10.D 11.B 12.D 13.C 14.A 1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
(1)分布格局:诸夏和诸少数民族交错杂处的分布格局。(2分)
原因:周平王东迁,周边民族得到内迁空间。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4分)
(2)表现: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民族一体化。秦、楚等国进入了华夏民族与政治国家的行列,政治国家一体化成为主流。华夷民族的界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4分)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固,分布更加广泛。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经济文化,促进其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分)
17.(15分)
观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地理空间。(2分)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象郡、桂林郡等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收回河套地区:最终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初步基础。(6分)
汉朝在秦疆域基础上有所发展,汉武帝时期北逐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置河西四郡,后来设置管理西域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西汉设置郡县有效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朝时北部拓展到漠北、东北到朝鲜半岛,西北疆域拓展到葱岭,东部到海,南达岭南,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拓展。(6分)
总之,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疆域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地理空间。(1分)
18.(14分)示例
书名:《创新与繁荣的时代:隋唐》(2分)
论证:
制度创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隋朝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车租调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后又实行两税法。(6分)
社会繁荣: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书法、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繁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4分)
总之,隋唐时期秉承创新精神,呈现繁荣景象。(2分)
19.(12分)
(1)史料一是文学作品,描绘明清时期的济宁的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发展。(2分)
史料二是官修地方志,记载了明清时期济宁祭祀治河诸名臣和运河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城市布局、运河管理和城市生活等。(2分)
(2)运河的大疏浚,海运漕粮的废除,漕运船只顺载货物限制的减少等:济宁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山东经济中心地位的恢复:政府重视农业及减税改革的推动;交通便利,优越地理位置。(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