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检测练习
一、单选题
1.如表为北朝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由此推知,这一类的社会救济( )
A.开创了预防灾害的救助体系 B.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C.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治理成本 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灵活性
2.春秋时期,鲁、齐、卫、吴、越诸国都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以后,以家户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社区管理模式开始出现 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
C.国家基层管理日益严密 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
3.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各类户籍世袭,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到明代中后期,明朝社会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户籍制度。促使明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反传统思想影响的扩大
C.赋税标准的新变化 D.民众抗税斗争的常态化
4.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长安和洛阳以及地方州道的佛寺广设“悲田养病坊”,由专门的僧人主持,朝廷设专官管理,对贫病孤老进行布施。在此后的百余年中,“悲田养病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全力扶持佛教发展 B.佛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C.扶贫成为佛教核心任务 D.宗教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5.公元609年,隋炀帝诏令各地重新核定户籍,“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这一措施( )
A.减轻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B.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C.将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二为一 D.保障隋政府的租庸调收入
6.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宋代户籍管理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一变化( )
A.表明宋代户籍具有一定开放性 B.根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C.使赋税与行政管理逐渐一体化 D.意在弱化政府对民众的控制
7.西周时期,每当国家发生灾情后,统治者就下令: “国凶札(五谷歉收,疾疫流行),则无关门之征(征税)” “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铸造钱币)”以及“凡天患,禁贵卖者,使有恒贾(价格稳定)” 。这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 )
A.意识到商品流通对赈济灾荒的重要性 B.规范市场管理以防止商品流通无序化
C.加强财物积蓄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D.重视商品经济以促进正常的资源流动
8.如表是不同资料记载的明代圣旨的内容。据如表可知( )
出处 圣旨内容
《明太祖实录》 “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A.明代开始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
B.明代以里甲制为基础,以职业定户籍
C.《实录》属官修正史,常有失实之处,无史料价值
D.“户贴”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证据使用
9.1998年,瑞典通过新的退休金法律制度,新制度更重视个人一生的经济收入,即工资越高退休金越高;另外,新制度有一个基础性的保障退休金,这和个人所得无关,对所有老人都会给予定额的养老金。这项改革( )
A.增加了福利保障的支出 B.协调了公平与效率问题
C.实现了收入分配平等化 D.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10.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兴起行政改革浪潮,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社区公共服务生产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这一改革( )
A.使基层治理全面走向社会化 B.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C.是权力制衡原则在基层的体现 D.体现了基层治理趋向于市场化
11.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实现独立决策 D.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
12.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13.当其他列强目光投向亚洲和非洲时,俾斯麦却在聚精会神阅读“社会改革”这部大书。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D.20世纪初到30年代
14.当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了慈善、宗教、教育﹑扶贫、养老、卫生、环保,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查显示,21世纪初,全美51%的医院、46%的大学、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的公共服务都由非政府组织供给。美国的非政府组织( )
A.使得基层治理更高效 B.标志着治理体系的完善
C.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 D.化解了基层社会的矛盾
15.在中世纪西欧的“臣服礼”仪式中,两人对面而立,其中一人愿意为人效劳,另一方则愿意接受他人效劳,前者合掌于后者双手中以表示服从。这种服从有时进一步由一种跪拜姿势并加以宣誓加以强化,然后双方以唇相吻,表示友谊与和谐。这一仪式旨在( )
A.表明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B.强调封臣对封君的服从义务
C.凸显封君封臣间的血缘关系 D.突出封君封臣之间等级森严
16.1945年之后,英国工党政府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手段,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80年代以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提出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削减教育和科技在内的公共开支。这反映了( )
A.福利国家政策退出历史的舞台 B.国家干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受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负担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两汉将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养济院作为古代官方设置的养济机构,收养对象为“鳏寡孤独及笃疾”“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的人。明洪武年间,在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府县都设置了养济院。
明代山东各州县养济院的建设状况
州县名称 养济院建设、重修时间 资料来源
泗水县 洪武二年建,景泰七年重修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16
泗水县 洪武八年建,景泰七年重修 光绪《泗水县志》卷2
莘县 洪武二年建,成化十九年修,正德二年增建,嘉靖二十六年修,崇祯六年增舍 嘉庆《东昌府志》卷10
临清县 洪武初年创,嘉靖年修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2
东阿县 洪武八年建 道光《东阿县志》卷5
常长山县 洪武七年建,成化十九年修,嘉靖二十八年修 嘉庆《长山县志》卷2
栖霞县 洪武年间建,嘉靖十三年修 光绪《登州府志》卷4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时期山东慈善组织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影响“户籍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明初规定,里长户及甲首户必须由里甲内部的丁、粮居多者充当,并规定每隔十年“大造黄册”,依据各户人丁、事产的变化,重新编制里甲户籍,调整里甲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及出办上供物料”,并负责司理本里甲的“户婚、田土、斗殴、赌、盗一切小事”。至迟在成化、弘治年间,福建各地的里甲户籍已经固定化和世袭化了,里甲组织成为户籍管理和差役负担的承包单位。如果家族内部存在若干不同的里甲户籍,就有可能形成家族组织的多元化结构;族人认同于不同的里甲户籍,实际上也就是认同于不同的家族组织。
——摘编自《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及清代前期基层治理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将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缴的赋税改为由元首支配,它们主要被用于为平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不久,帝国还加强了对竞技运动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竞技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时期,罗马重建了克劳狄神庙,修复了马尔采鲁斯剧场与卡皮托神庙。据统计,仅图密善在位时期(81-96年)新建的大型建筑就达21座,修复的大型建筑有25座,完成了其父兄在位时动工兴建的3座大型建筑。虽然当时的罗马人已经发明了新的建筑技术,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并降低成本,但是罗马皇帝仍尽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这一时期,平民从元首的福利政策中获益,丧失了参与政治的兴趣,成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拥护者。
材料二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城市中,行会所奉行的契约性生产和逆市场主义经营保障了城市绝大多数工商业者的生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含义包含了生存和发展两大方面,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中世纪西欧,生存是民生问题的主要方面。行会管制小商品生产与经营是为了保障城市工商业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而救助行会内部的穷人与不幸者也是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业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帝国的主要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会对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民生的积极作用。
20.中世纪以来的西方基层治理经历过多次变化而逐渐走向完善,建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及事件 说明
1066年诺曼征服 征服者将英格兰1/5留给自己,认命郡长官进行管理;1/4给教会;其余纷纷给180个直属封臣(领主任命庄园的管家与服务人员,村民则自己选举代表其利益的“村头”管理);并在之后出卖了许多城市的自治权。
1688年光荣革命后 王权的减弱及其枢密院的衰落,大大减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再加上强烈的地方主义影响,治安法官免于中央干预而成为地方事务的主宰。
1835年《市政法案》 调整了城市管理职能,政府积极发挥治理作用,从“自由放任”到“有限治理”模式,对市议会的职权范围进行了初步规定。但是诸如公共卫生区教区委员会的一些组织执行人员仍由志愿者担任。现代地方自治的原则从此被正式确立下来。
1969年《社区发展项目》出台后 睦邻组织运动持续发展,在贫困地区,由当地牧师发动大学的学生帮助服务平民,以便实际了解平民的生活情形,在社区内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服务的浪潮快速兴起。地方政府致力于提出明确要求与设定项目,制定服务标准等方式,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地方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基层治理的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B
6.A
7.A
8.B
9.B
10.D
11.B
12.D
13.C
14.A
15.A
16.D
17.(1)政府征发赋役的需要;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巩固王朝的统治。
(2)经历了长期的元末农民起义,山东地区历经战乱,经济凋敝,劳动力缺乏;人民生活困苦,明初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山东各地政府都修建了养济院,历代统治者注重养济院的重修,养济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抚恤老弱、残疾、孤贫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王朝的统治;但由于养济院容量有限,仍有很多孤贫百姓流离在外。
18.(1)基本特征:以户口、赋役为主要抓手;朝廷统治与家族管理相结合;以里甲为基本单位。
(2)变化:主导力量由传统乡村精英变为土豪劣绅;基层社会的职能与权威受到冲击;宗法伦理体制逐渐瓦解;基层社会矛盾激化。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影响。
19.(1)治国之策:扩大元首的财税支配权;提高罗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推动平民对娱乐活动的参与;兴办工程,维持并扩大帝国对奴隶(人工)的需求。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强化了罗马平民对帝国政体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答出一点即可)加重了对奴隶阶级的剥削。
(2)积极作用:发挥了保护城市工商业者的主体作用(填补了政府和教会在民生领域的缺位);形成了限制工商业者恶性竞争的机制;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础产业的完整性。
20.(1)特点:形成了郡、庄园、教会和自治市等多主体共同治理地方的治理格局。
影响:稳定基层社会,形成自治传统,延续民主思想。
(2)变化:从地方权力较大到政府影响力增强,再到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社区组织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但受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央政府与法庭影响力较小,地方权力较大。说明英国自治传统悠久,但易造成地方管理混乱等问题。
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人口激增,也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力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具有民主与法制化色彩。从“自由放任”模式转变成“有限管理”模式。但公共卫生等由志愿者负责,政府没有完全承担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效率仍不高。
二战后,经济受到创伤,社会问题不断增多,传统的社会治理遇到瓶颈。政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方法,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在政府主导下社区组织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这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总之,近代以来英国基层治理的变化,使得英国形成了良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借鉴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检测练习(答案)--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