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段考
历史 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B C B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A B C
【答案】C
【解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与朝廷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英国两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选考不受党派的影响,且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的经济活动,来保持文官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美国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和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以法律的方式限制了公务人员的权力防卫,所以英美文官制度改革都是要约束文官权力,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美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政治无关,文官独立于政党之外,排除B项;对文官权力的限制有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的目的,但并非最终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文官权力的约束而非如何选拔文官,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源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可以为乡村自治提供保障,但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乡村自治的实现依靠的是村民自觉,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且据材料“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主要并非依靠法律,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辖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
【答案】C
【解析】大陆法系的国家限制法官对法律的解释,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可见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故选C项;仅是限制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并非成文宪法是唯一的判决依据,排除A项;大陆法系的行政法院是独立于整个司法系统之外的,并非行政干预司法,排除B项;仅是不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并非判例没有参考价值,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建国初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迅速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偏灾赈蠲外……辄止勿责”可知,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B项;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项;蠲免是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无法遏制地方官员贪腐,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需要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排除D项。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隋唐以前国家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国家注重对人口的控制,隋唐至明清主要将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所以政府注重清丈土地,故选A项;土地兼并不涉及户籍变更,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国家清丈土地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不涉及商业发展相关问题,排除D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彩,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为便利各地间经济往来,货币流通逐渐呈现出统一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货币逐渐统一的趋势,故“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仍以实物贸易为主而非货币经济,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到是否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是两税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没有涉及到收税标准,更无从谈起是否利于人身自由,排除C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可知这四国都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说明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故选D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符合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德国和美国的福利国家措施,新加披主要是强制储蓄,英国是以税为本,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美英干预的手段,无法得知谁强谁弱,排除C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大众化商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使可可豆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扩大了可可豆的种植范围,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的供应量,排除A项;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可可豆种植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强化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战时出战,战后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隋初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府兵制下的军队平时农耕,该措施不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府兵制改革与隋朝灭亡无直接关系,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暴政,排除C项;府兵制下职业军人平时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形成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可知明朝万历年间的嘉定地区大部分土地都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买卖,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在物美价廉的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指资本主义萌芽,而材料主要呈现的农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情况,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人均土地的占有情况,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每个要点2分,共5分)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原因3分,措施2分,共5分)
(3)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每个要点2分,共4分)
18.【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特点4分,作用4分,共8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每个要点2分,共6分)
19.【答案】(12分)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始终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民族联系越来越密切。
阐述: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在今两广地区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等,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正式管辖西域,政府大量向北部边疆移民屯田,密切了民族关系。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且隋唐时期通过册封、会盟、和亲、设立机构等方式发展民族关系。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在东北和云南设行省,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交融出现高潮。明朝在边疆建立都司、土司制、卫所制等加强控制的同时,与边疆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不断。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平叛、联姻、册封、设立行政机构等多种方式,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本奠定,民族联系日益密切。
总之,中央王朝重视边疆管理,使中原和边疆民族联系日益密切。
20.【答案】(12分)
(一)信息提取(4分)
角度1:从城市类别看。
政治类城市:新建县治;
经济类城市:运河城市、四大商业城市、主要贸易中心。
角度2:从城市分布看。新建县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工商类城市,主要分布运河沿岸、南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l: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8分)
角度1:从政治上看,国家治理的角度,边疆治理的角度。东北地区是满清起家故地,多设县治加强管理;清朝平定三藩、平定西北叛乱、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在西北,西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增设县治;赋税制度改革,放宽人身依附。
角度2:从经济角度看。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在南方,通过京杭运河漕运,长途贩运,故运河沿岸城市分布较多。农业技术进步,外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清代农业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南方中小工商业市镇崛起。
角度3:开放海禁,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恢复,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国内沿海城市的发展。
角度4:唯物史观分析。清代城市发展是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
局限:农业社会的产物,与近代工业化城市有重大区别。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段考
历史 科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说 明:本试卷共5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3.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4.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6.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
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 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
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 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
7.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8.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9.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0.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11.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C.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D.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12.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B.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
C.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 D.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1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4.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5.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垦田、纳租课。这一举措(  )
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16.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当时全县耕地约12986顷,其中不能种植作物的板荒地1301.9顷,种稻的田地约为1311.6顷,种植棉花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田地为10372.5顷。这表明在当地(  )
A.小农经济逐步走向了解体 B.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农民和市场联系较为密切 D.人地矛盾的状况日益突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5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及其动力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前期的康乾盛世,开拓进取,政治清明,赢得了士人以及农民的支持。全国耕地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752万余顷增加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900万余顷。18世纪时,番薯、玉米和花生等作物得到推广,经济作物如棉花、桑叶、甘蔗、烟草、茶叶、花卉,蔬菜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在著名产棉区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棉花地占了耕地一半以上。
——材料一、二均摘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3)九月初一日,康熙谕旨开放海禁,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各海关下又设置了众多的海关口岸,管辖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国内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运等。
——摘编自汪炜《试论清代前期“四口通商”的成因及其财政特点》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