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秋七上历史12月月考模拟预测卷02(江苏卷 第1-15课)(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江苏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如表所示内容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 )
考古发现 数量 备注
头盖骨 6个 分属不同年龄的40多个古人类个体
头骨碎片 12块
牙齿 157枚
灰烬层 5个 包含烧骨、烧石
石器 近10万件 打制
A.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 B.材料齐全而且内涵丰富
C.保留多处灰烬层的遗迹 D.发现数量较多的头盖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化石、遗迹、石器、灰烬,烧骨都可证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B项正确;“大量的打制石器”没有完全包括材料表格信息,排除A项;“保留多处灰烬层的遗迹”没有完全包括材料表格信息,排除C项;“发现数量较多的头盖骨”没有完全包括材料表格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出现,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等已经使用火,排除B项;建造房屋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使用陶器不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上博简《容成氏》记载:“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君主),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也,而欲以为后。”文献内容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君主),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尧有子九人,但见舜比较贤德,想让舜继承位子;后来舜推荐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是选拔首领的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反映出( )
A.夏朝最早建立起分封制度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夏朝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和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夏朝的建立反映出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5.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大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是因为诸侯应该履行哪一义务( )
A.需向周王进献贡物 B.需要定期朝见
C.需要巩固疆土 D.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答案】D
【详解】根据“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之下,诸侯要派兵保护周王,这是诸侯的义务,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的烽火戏诸侯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象形字、指事字”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B项正确;图中信息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图中信息无法体现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C项;图中信息无法体现甲骨文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
7.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D项正确;AB项都不是“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的原因,排除AB项;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这与实际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各诸侯国实施变革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并将其逐渐推广,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土地所有制形式逐渐转为私有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C项正确;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促进,不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商业的发展是因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是各诸侯国实施变革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9.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奴隶制度的巩固 B.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战国七雄的格局逐渐形成。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排除A项;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诸侯最终是走向统一,排除B项;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也不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0.《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
A.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B.法令严格,畏惧强权
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 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法令严格,正直无私,赏罚分明,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A项正确;畏惧强权与“罚不讳强大”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坚守诚信,宽厚待人”,排除C项;注重亲疏,随机应变与题干“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万物皆有法则,应该顺应自然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答案】A
【详解】根据“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可知,他认为对立的“坚硬”与“柔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老子创立道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A项正确;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C项;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是庄子的想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2.《韩非子·有度》中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材料强调了( )
A.立法执法应当公平公正 B.执法量刑应当因人而异
C.道家思想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韩非最早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详解】“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强调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项正确;材料强调应公平公正,不是因人而异,排除B项;法家思想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抵御了外来侵略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拓宽了国家版图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全国材料“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立郡县制的目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与抵御了外来侵略,促进了民族交融,拓宽了国家版图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如“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货币等,D项正确;秦始皇采取统一货币等政策,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A项;题干中所采取的措施,都是秦实现统一后所采取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政策,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其起到的作用,但不是根本动机,排除C项。故选D项。
15.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又迁徙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与越人杂居。其间为解决运输困难、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车轨 B.修筑驰道 C.修建都江堰 D.开凿灵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 南海、象郡等数郡,迁徙中原 50 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解决了运输困难问题,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D项正确;统一车轨和修筑驰道是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遂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排除A、B项;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此时秦还没有统一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6.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如图这次起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C.起义前就建立“张楚”政权
D.消灭秦军主力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队伍在攻占陈县后,建立“张楚”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A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张楚”政权,排除C项;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力被消灭,排除D项。故选A项。
17.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北击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实施 D.农民起义的打击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推恩令有助于解决侯国问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推恩令”的实施,C项正确;“文景之治”的影响,发生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与题干信息“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没有联系,排除A项;北击匈奴,与巩固边疆相关,与题干信息“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没有联系,排除B项;农民起义的打击,与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这说明刺史制度( )
A.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主要是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置刺史”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D项正确;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起监察作用的,排除A项;刺史是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的,排除B项;刺史制度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是消除不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9.《盐铁论》记载:汉武帝最初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后来又下令专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这一措施最直接的影响是( )
A.维护了北部边疆稳定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D.王国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最初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后来又下令专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规定中央发行货币,实行盐铁官营,这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措施,与边疆地区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币制改革与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无关,排除C项;保证生产生活稳定是材料所述政策的间接影响,而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排除C项;王国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通过“推恩令”,不是材料中的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0.李华同学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的图片,其中反映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金缕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说唱俑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彩绘陶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D项正确;“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与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与民间生活和地方风貌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根据陶院落主要是看出当时的建筑形制,无法体现民间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21.《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是汉和帝时期,先是“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后“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排除B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A项。
22.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可知,材料描绘了该女子卖酒的场景。她戴着著名的蓝田所产的美玉做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所产的宝珠,反映出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排除B项;榷场贸易指的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卖酒的场景,无法得出都市生活繁华多彩,排除D项。故选A项。
23.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这说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D.东汉时期,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设置的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两汉对西域的经营管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项正确;西域都护管辖的是西域36国,与西藏无关,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不是在汉武帝时期,而是汉宣帝,排除C项;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从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开始的,而不是东汉,排除D项。故选B项。
24.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其中,发明“麻沸散”并创编出“五禽戏”的名医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C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名医,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名医,但与“麻沸散”的发明无关,排除B项;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药学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5.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入选“五帝”的是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人物事迹均较为具体;而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羲、女娲等未人选。这表明司马迁写作时较为看重人物的( )
A.故事趣味性 B.思想流派属性 C.史事可考性 D.历史贡献大小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入选‘五帝’的是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人物事迹均较为具体;而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羲、女娲等未人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司马迁写作时较为看重人物的史事可考性,C项正确;故事趣味性,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羲、女娲等未人选”,排除A项;思想流派,在题干主旨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历史贡献大小,与题干主旨内容“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人物事迹均较为具体;而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羲、女娲等未人选”,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成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夺各国贡物的战争。结果,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
——《中国通史讲义》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传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商、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二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3分)
(3)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什么。(2分)
(4)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打着什么名义进行征战?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为这一时期拟定一个主题。(2分)
【答案】(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依据:贤德;血缘。(4分)
(2)商:松散的方国联盟。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制度:分封制。(3分)
(3)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4)尊王攘夷;齐桓公。(2分)
(5)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2分)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是我国古代禅让制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家”体现了我国古代王位继承制的政治制度。 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禅让制、世袭制。
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通过部落联盟民主会议,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血缘关系)的传承制度,因此禅让制、世袭制传位的依据分别是贤德、血缘。
(2)特点:根据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可知,商是松散的方国联盟;由“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成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周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因此商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制度:根据材料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成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
(3)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名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可知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春秋第一位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因此为这一时期拟定一个主题是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27.(10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其兴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秦之立】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治】
材料三:《秦朝行政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秦之亡】
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秦人”实力增强主要与材料一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回答“民勇于公战”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诸侯”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2分)
(3)据材料三,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按图意空白处应填写什么内容?(2分)
(4)秦朝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统一了文字货币,统一后的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2分)
(5)秦王朝统治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分)
(2)嬴政;分封制。(2分)
(3)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丞相。(2分)
(4)圆形方孔半两钱;小篆。(2分)
(5) 陈胜、吴广起义 (或大泽乡起义) 。秦的暴政。(2分)
【详解】(1)事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秦人”实力增强主要与材料一反映的商鞅变法有关。
原因:“民勇于公战”原因是奖励军功。公元前356年,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其主要措施包括: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摇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2)秦王: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3)制度:据材料三《秦朝行政结构示意图》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图意给空白处填写正确的内容应该是丞相。
(4)统一文字: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的文字不统一,差不多一国使用一种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各全国文字统一,称为“书同文”,秦朝统一了文字为小篆。
货币: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货币不统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秦始皇统六国后,统一使用一种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谥” (合20两),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半两钱是秦国的货币,六国统一后改为方孔圆钱,推行全国。
(5)事件:据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可知,秦王朝统治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上述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或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战立国,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的大争之世非常有效,但却不适合于统一后的长期发展。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8.(1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七年级(3)班同学以“感悟中华文化”为主题,开展收集中华文化的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探究一:甲同学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对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进行探究。
《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探究二:乙同学通过观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国宝“嘉平石经”开展探究。
它是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摘编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探究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的哪一主张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主张?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指出孔子的这一教育原则是什么?(3分)
(2)探究二中最早把儒家经典定为“官方法定教科书”的是汉代哪一位皇帝?这一做法与他接受董仲舒的哪项建议有关?熹平石经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3分)
(3)指出中国最早掌握造纸术的基本方法的时间。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文化的特点。(3分)
【答案】(1)核心思想:“仁”。主张:有教无类。原则:因材施教。(3分)
(2)皇帝: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价值:《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3分)
(3)时间:西汉时期。影响: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
(4)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凝聚性。(3分)
【详解】(1)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主张:根据题干设问信息“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原则:根据设问信息“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2)皇帝:根据设问信息“最早把儒家经典定为‘官方法定教科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它是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3)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可得出: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根据“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特点: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包容性和凝聚性。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江苏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如表所示内容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 )
考古发现 数量 备注
头盖骨 6个 分属不同年龄的40多个古人类个体
头骨碎片 12块
牙齿 157枚
灰烬层 5个 包含烧骨、烧石
石器 近10万件 打制
A.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 B.材料齐全而且内涵丰富
C.保留多处灰烬层的遗迹 D.发现数量较多的头盖骨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3.据上博简《容成氏》记载:“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君主),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禹之贤也,而欲以为后。”文献内容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反映出( )
A.夏朝最早建立起分封制度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5.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大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是因为诸侯应该履行哪一义务( )
A.需向周王进献贡物 B.需要定期朝见
C.需要巩固疆土 D.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7.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8.“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各诸侯国实施变革
9.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奴隶制度的巩固 B.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严重
10.《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
A.不畏强权,公平无私 B.法令严格,畏惧强权
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 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
11.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他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这体现了他主张的( )
A.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B.只要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万物皆有法则,应该顺应自然
D.人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12.《韩非子·有度》中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材料强调了( )
A.立法执法应当公平公正 B.执法量刑应当因人而异
C.道家思想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韩非最早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3.新皇帝(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抵御了外来侵略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拓宽了国家版图
1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消除分裂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15.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又迁徙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与越人杂居。其间为解决运输困难、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车轨 B.修筑驰道 C.修建都江堰 D.开凿灵渠
16.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如图这次起义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C.起义前就建立“张楚”政权
D.消灭秦军主力
17.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除嫡长子刘不害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封地分布在今河北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北击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实施 D.农民起义的打击
18.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这说明刺史制度( )
A.有利于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可消除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主要是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
19.《盐铁论》记载:汉武帝最初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后来又下令专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这一措施最直接的影响是( )
A.维护了北部边疆稳定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D.王国问题的有效解决
20.李华同学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实物史料的图片,其中反映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是( )
A.“汉并天下”瓦当 B.金缕玉衣(局部) C.陶院落(模型) D.彩陶说唱俑
21.《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23.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这说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D.东汉时期,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4.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其中,发明“麻沸散”并创编出“五禽戏”的名医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5.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入选“五帝”的是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人物事迹均较为具体;而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羲、女娲等未人选。这表明司马迁写作时较为看重人物的( )
A.故事趣味性 B.思想流派属性 C.史事可考性 D.历史贡献大小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成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三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夺各国贡物的战争。结果,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的百十来个国家,缩减为十几个大国。
——《中国通史讲义》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传位的依据分别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商、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材料二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3分)
(3)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什么。(2分)
(4)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打着什么名义进行征战?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为这一时期拟定一个主题。(2分)
27.(10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其兴亡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借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秦之立】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治】
材料三:《秦朝行政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秦之亡】
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秦人”实力增强主要与材料一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回答“民勇于公战”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诸侯”的产生与哪一制度有关?(2分)
(3)据材料三,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按图意空白处应填写什么内容?(2分)
(4)秦朝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统一了文字货币,统一后的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2分)
(5)秦王朝统治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8.(1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七年级(3)班同学以“感悟中华文化”为主题,开展收集中华文化的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探究一:甲同学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对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进行探究。
《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探究二:乙同学通过观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国宝“嘉平石经”开展探究。
它是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摘编自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探究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的哪一主张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主张?孔子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指出孔子的这一教育原则是什么?(3分)
(2)探究二中最早把儒家经典定为“官方法定教科书”的是汉代哪一位皇帝?这一做法与他接受董仲舒的哪项建议有关?熹平石经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3分)
(3)指出中国最早掌握造纸术的基本方法的时间。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文化的特点。(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秋七上历史12月月考模拟预测卷02(江苏卷 第1-15课)(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