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仁寿县两校(文宫、汪洋)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答案)

1
2023级高一上期历史半期考试题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约距今11400-8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 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 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
A. 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 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 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2.商朝的存在曾经被一些学者质疑。确切证实了商朝存在的是( )
A. 民间故事 B.神话传说 C.殷墟甲骨 D. 史书记载
3. 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 君权神授说,认为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 民三个基本方面。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
A. 君权至上的专制思想 B.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C. 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相信神灵的天命观念
4.阅读如表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
期( )
人物 诸侯国 主张或改革措施
管仲 齐国 “以劳收禄”“收禄不过其功”“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乐毅 燕国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
申不害 韩国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内修政教,外应诸侯”
吴起 楚国 “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明法审令”“砥砺甲兵,以时争利于天下”
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 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
C. 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 D.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6.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 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下图名为”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人如果探讨社会问题,他们会在下列哪个方面有同感( )
A. 面对现实大胆地革新 B. 为新兴地主阶级呐喊
C. 高度评价西周的制度 D. 不满当时的社会秩序
8. 《资治通鉴》记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 侯……”史称“三家分晋”,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三家分晋”现象反映了
( )
A.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的开始 B. 西周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
C. 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形成 D. 五胡内迁导致中原政局变动
9. 为解决“财用不足,多寡不调”现象,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项措施,取得了“通有无之用”,“通 委财而调缓急”和“平万物而便百姓”,“民不益赋而天下饶”的效果。该措施是( )
A. 推恩令 B. 均输平准 C. 设诸路转运使 D. 市易法
2
10.《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 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权臣揽权,天下大乱 B. 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
C.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D. 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
11.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有专门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
A.提高了工作效率 B.强化了相权分割 C.导致了机构重叠 D.削弱了专制皇权
12.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公元780年陆羽《茶经》成书,这是世界茶文化的首部经 典,书中关于“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等论述,首次诠释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卢全、皎然 等人还用一批经典的诗歌将这种思想上升到“道”的层面。由此可知,在唐朝( )
A. 茶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 饮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C. 道学与儒学相互融合发展 D. 诗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13.下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相关历史现象的描述: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 矣 。 ”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 发展。
孙学功《(宋代)商品经济 发展与文化繁荣》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 ……人们追求财富 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 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B. 程朱理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C. 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要性 D. 伦理纲常在五代时渐趋崩坏
14.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提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 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说法旨在揭示两税
法( )
A.扩大了征税对象 B. 改变了征税标准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 增加了国家收入
15.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理财”“整军”为 中心。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模仿庆历新政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加强经济控制 D. 贯彻守内政策
16. 辽朝贵族墓志资料中保留的以“中央”一词嵌入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女真文中“伟大的中 央金国”与汉文中“大金”是彼此对应的;元朝建立以后,则出现了“中央蒙古国”的蒙古语国 名,该国名被其西北宗藩察合台汗国所采用。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北部王朝“中国意识”增强 B. 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方转移
C. 少数民族注重学习汉文化 D.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17.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宋《续资治 通鉴长编》 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 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 史·食货志》 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 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 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 B. 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 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 D. 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18.“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 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B.程朱理学的出现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9. 《金史·兵制》载: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 猎习为劳事……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 夫长也。”由此可见,猛安谋克( )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20.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 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 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
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 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 B. 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C. 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 D. 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21. 郑和下西洋后,仅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占婆18次,遥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腊13 次,爪哇15次,甚至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有4个国家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3位因仰 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立遗嘱给予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这反映出
( )
A. 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深远影响 B. 朝贡贸易体系正式确立
C. 明代与亚非国家经济交流密切 D. 中外交流形式出现嬗变
22.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400多个市镇初级市场为基础、数十个城镇专业市场为支柱、 苏杭两大城市中心市场为枢纽的立体商品流通网络。由此可见,当时( )
A. 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出现 B. 市镇在区域经济中地位突出
C. 苏杭经济重心的地位巩固 D.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变化
3
2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 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划定中俄边界 ②实行闭关自守 ③废除宰相制度 ④频繁制造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明清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该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 李 贽 C. 顾 炎 武 D. 王夫之
25.明清时期出现大量描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
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这一现象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君主专制强化 C. 社会流动加快 D. 近代化的启动
26.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 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
①传教士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③西方知识界非常了解中国的文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②西学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②③ D.①④
27.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当时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 理、 历史和政治状况,原本述及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完全译出,不过比较当时国人世界知识的缺 乏程度,仍堪称近代中国翻译出的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理志书。这说明此著作
()
A.凸显思想启蒙 B. 注重知识创新 C.侧重富国之策 D.饱含爱国情怀
28. 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 一批 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 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
A. 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 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 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29.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遭到外国轮船公司的打压,经过激烈竞争,招商局扭亏为盈,迫 使美国旗昌公司破产,英国太古、怡和等公司与招商局签订和解合同。这说明洋务运动( )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B. 实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强国目标 C. 将外商企业彻底挤出了中国市场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0.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 )
(
著遗容卿
《货政新篇》书影
《孔子改制考》书影
《革命军》书影
《海国图志》百卷本
康有为暑




)
A. 新兴力量的崛起 B. 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 国家出路的探索 D. 清政府权威的丧失
第I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
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 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
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 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
子女”的大害。
4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
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分)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 2 分 )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
不同的内容 (2分)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 ( 2 分 )
32. (12分)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
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表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 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 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
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 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 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
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1分),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为加
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2分),并简
述后者的职能、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1分),并列出清代前
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2条(2分)。
33. (14分)古代经济的发展具备不同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综合各种资料基础上对中国人口的估计是:1500年为1.25亿(保守估计为1亿); 1750年为2.7亿(保守估计为2.07亿);1800年为3.45亿(保守估计为3.15亿);在17世纪 初,出现了一些大城市,如南京达到100万人口,北京超过60万人口。到1800年,广州与邻近
的佛山加起来,有150万人口。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 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 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
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4分)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私人海外贸易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及影响(6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 CCBBD 6-10.ADBBB 11-15.AABCB
16-20.AAACA 21-25.ABDAA 26-30.DADAC
3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4分)地位:自汉武
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2)核心: “存天理,灭人欲”。(2分)认识论:“格物致知”(2分)
(3)继承:董仲舒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而黄宗羲主要继承了民贵君轻思
想(2分)。发展: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
是天下之大害。(2分)
32.(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1分)
措施: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中外朝制度);唐规定三省
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
三司制)(3分)。
(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2分)
职能: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1分)
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也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任答2点2分)。
(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分)
主要措施如①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
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
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通
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
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任答2点2分)。
33.(1)现象:人口明显增长;出现人口众多的大城市。(4分)
原因:农业发达,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对外贸易发展,刺激城市工商业繁荣,推动大城市人
口增加。(4分)
(2)原因: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统治者
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影响失去资本积累的契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
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仁寿县两校(文宫、汪洋)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