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 )
A. 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 B. 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C.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 B. 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 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 D. 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基本消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等信息分析可
知,材料中尽管诸子百家思想存在差异,但是逐渐把人置于政治文化的中心,体现了理性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人文精神成为“主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 )
A. 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 B. 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C. 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 D. 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强调的是文书制度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和规劝,这体现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加强,即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规范官员的言辞和行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并非体现其对皇帝决策的影响,并且该制度无法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排除A项;文书制度的实施并不一定导致政府运行的保守性,在规范运行下,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排除D项。故选B项。
4. 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 )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 D. 恢复了社会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下,夺私有为官有,变税收为垄断,垄断权力从政治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朝的财政汲取能力,C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推恩令的颁布,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排除B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
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 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 《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B. 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C. 《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
D. 吴简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三国志》为文献史料,著作者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应该注意作者的立场,C项正确;单凭一件出土文物,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排除A项;后人研究是二手史料,但如果结论都是存出土文物等得出的,可信度也不一定就低,排除B项;不能凭一个实物史料一个文献史料记载一致就得出一个结论,还需多方考证,排除D项。故选C项。
6.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
A. 科举尚未形成风气 B. 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 八股文非李白强项 D. 荐举仍是入仕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也可以通过荫庇和“干谒”做官,体现了唐朝选官制度多元,B项正确;科举制在唐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明朝开始八股取士,排除C项;材料表明唐朝选官制度多元,不能体现科举制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 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 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 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 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不同时期北宋羊肉价格的对比,侧面可以看出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北宋后期,物价的疯涨是社会经济危机的典型表现,尽管政府也在极力平抑物价,却是无能为力,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社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自耕农的户税和地税,而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地税收入越来越少,也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且北宋财政危机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的,排除A项;通货膨胀是政府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宋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 元朝中央政府将财政赤字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地方,也就酿成了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集权中放权”模式。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也被迫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进而引发元代地方治理模式的变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B. 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 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这客观上有利于
地方士绅群体的崛起,D项正确;“地方官府权力下移”未必能导致农民起义,排除A项;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也有导致元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之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 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坊和踹坊,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A项正确;据所学,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手工工场在各部门出现的先后顺序,排除C项;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与材料强调的纺织业的分工和发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当地人开始以汉族“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逐渐形成“文字凭据”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转换。这一现象表明( )
A. 朝廷重视改土归流成效 B. 政府行为推动民族融合
C. 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 D. 儒家思想强化婚姻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汉族的“六礼”等观念渗入苗疆,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也积极参与边疆社会,体现了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C项正确;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 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
C. 顺应了强化监察制度的趋势 D. 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公议”“天子……就弟子之列听讲”“提出批评”“群起而驱逐之”可知,黄宗羲的观点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学校,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上述主张不符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现实,排除C项;材料所述观点未并提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B项。
12. 现有史料表明,1840—1860年之间只有扬州秀才黄钧宰在1844年称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但是在1861年以后,许多士绅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据统计,从1861—1900年至少有43位士人,如王韬、丁日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评价了这种巨变。这表明( )
A. 黄钧宰是研究西方的第一人 B. 国人对鸦片战争后的变局认识迟滞
C. 师夷长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启了这种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虽然1840年英国就开始侵略中国,但在1840年至1860年间,认识到这一变局的人却极少,直到1861年以后,才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研究西方比黄钧宰要早,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已经发生了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 )
A. 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 B.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现实
C. 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D. 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
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可知,材料反映义和团收回国家主权,向往天朝上国的心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及时代下的爱国呼声,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清政府态度,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时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农民阶级,并非社会各阶层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A. 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 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 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 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排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山西煤藏丰富,1907年成立山西近代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保晋矿务总公司,利用小机器开采煤矿。如图是其部分年份的账面盈亏情况(单位:元)。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 )
A.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 B. 国内政局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速度
C. 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广极其缓慢 D. 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民营企业"及图中信息可知,保晋矿务总公司是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其在1916年、1930年盈利极大是因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给其创造了发展机会,其亏是因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对华加紧经济侵略,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A项正确;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不仅仅由国内政局决定,还有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外来侵华势力等因素的影响,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材料中虽提及"利用小机器",但仅凭一家企业难以判断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广情况,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30年7月《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暂行土地法》中规定,“为实现保护雇农利益,救济失业贫民及组织集体农场,渐次采用新式生产方式,改进农业生产,领导农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政府需竭力奖励提倡农业生产合作事业”。这一规定意在( )
A.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B. 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根据地建设
C. 探索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D. 为反“围剿”斗争提供经济保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为实现保护雇农利益,救济失业贫民及组织集体农场,渐次采用新式生产方式,改进农业生产,领导农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可知,这一规定组织集体农场,探索了新的生产方式,目的是探索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C项正确;1930年只是探索,并不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采用新式生产方式,并未涉及其效果,无法体现“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根据地建设”,排除B项;1930年底起国民党才开始对中共的江西根据地发动围剿,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43年,陕甘宁边区有25%劳力、半劳力加入到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到1944年,这个比例达到50%。下表为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对比情况表。
陕甘宁边区三个村在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的对比情况
村名 1942年 1943年 增长百分比
延安县吴家枣园村 141.5石 256.75石 81%
安塞县马家沟村 83.7石 160石 86%
华池县城壕村 170石 280石 60%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 边区建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抗战新形势
C. 生产关系变革凝聚抗日民主政权 D. 农业合作互助推动了根据地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陕甘宁边区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增长显著,由此可知农业合作互助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最广泛的群体一致抗战,材料未涉及这一信息,排除A项;互助合作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排除B项;互助合作未变革生产关系,只是生产形式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8.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 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 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材料“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等级森严帝王太庙进行改造,成为劳动人民“学校和乐园”,彰显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此时处于过渡时期,并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该措施与国民经济恢复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当家做主,与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市世界博览会。半年展出期间,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 意在展示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B.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以中美友好关系为根本的前提 D. 侧重展示国家形象与姿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世界博览会,中国的商品、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兵马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以及发展情况,侧重展示国家形象与姿态,D项正确;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且兵马俑不属于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排除A项;参加世博会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博会上中国形象的展示,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 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 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 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 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中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服饰经历了中山装、西装到新中装的过程,这一变化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开放包容并且坚持文化自信的内涵,B项正确;外交服饰设计观念的变化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排除A项;外交服饰设计观念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国家实力有关,与科技实力无关,排除C项;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服饰的变化与外交方针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由此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自然经济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B. 国家统一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
C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 D. 中央集权有助于奴隶制国家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
空间”“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说的是埃及统一、形成中央集权的原因,而非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2. 在中世纪英国,新国王加冕典礼上的加冕宣誓是一个重要环节。国王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严禁劫掠或无故侵犯他人”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些誓词被认为是国王必须遵循的治国原则。材料表明中世纪的英国( )
A. 王权在道义上受到制约 B. “王在法下”原则被普遍遵循
C. 基督教会权力日益膨胀 D. 封建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英国国王即位要宣誓,还要保护基督教会的安全,这表明王权在道义上受到制约,A项正确;材料虽强调要保护基督教的利益,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出基督教权力的日益膨胀,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王在法下”原则被遵循,排除C项;材料中的宣誓并不属于封建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3. 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 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 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7世纪初(西班牙和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烟草来自美洲,在西班牙加工,并销往英国,这体现了烟草整个贸易过程的跨洲跨国,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商业革命并未由西班牙主导,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是殖民霸权的争夺,而是贸易的国际化与关税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 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 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 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787年宪法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希望建立一个有效力又受到约束的政府,A项正确;“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据材料“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全面,排除C项;据材料“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可知,是制约政府权力,不是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小题15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
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答案】(1)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
(2)社会变量: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
文化变量: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
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
(3)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遏制威胁,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国防科技依然落后,为此党提出要“集中发展重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经过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了国防力量。
1964年侧重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全面的四个现代化。
阐释: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此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重视农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979年后在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拜金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解析】
【分析】本题贯通中国古代、现代,考查知识范围广,需要考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认真审题,精准作答。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可得出“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据材料“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可得出“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据材料“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可得出“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争促进局部统一都是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二中“ 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结合所学宋朝的历史,可列举社会变量表现为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文化变量表现为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可列举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治的稳定基础。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三给定的三个时期,可任选其中的两个时期,如1953年和1979年,概括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1979年后在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1953年和1979年中国在国际、国内两方面论述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和侧重于的背景以及侧重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及影响。
【点睛】结合背景、措施、影响等方面作答。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概况
中世纪时期 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文艺复兴 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
时期 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
——摘编自(美)莱斯利·皮娜《家具史》
请对材料中两个时期“家具”的特点做出合理解释。(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中世纪时期,家具具有重实用,忽略艺术性、不注重舒适性的特点。古罗马帝国遭受侵略,导致制作精美家具技术的丢失,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家具风格受其禁欲主义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具有复古倾向、风格多样、舒适、重炫耀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幸福;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们追求物质财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该时期家具的特点。
总之,不同时期家具的演变折射了时代发展的特色,研究不同时期家具演变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题型,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两个时期“家具”的特点,据中世界时期的概况“ 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可得出“中世纪时期,家具具有重实用,忽略艺术性、不注重舒适性的特点”;据文艺复兴时期,“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 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可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具有复古倾向、风格多样、舒适、重炫耀的特点”。其次,结合材料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不同时期“家具”体现出不同特点折射了时代发展的特色,研究不同时期家具演变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对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政府作用极其明显;出现西化的倾向。
(2)原因: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传统语言文化影响深厚;西学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据材料“ 19世纪90年代开始”可知此时民族危机严重,国语运动的进行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据材料“ 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 20 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可得出“对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可得出“政府作用极其明显”;据材料“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可得出“出现西化的倾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19世纪90年代,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可得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据材料“ 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据材料“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可得出“西学的传播”;据材料“ 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 20 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可得出“传统语言文化影响深厚”。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 )
A. 具有了初步国家形态 B. 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C.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
2.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 B. 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 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 D. 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基本消失
3. 秦朝的文书制度的实施方式非常严格和规范。例如:在撰写文书时,官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撰写。在谏、疏等文书中,官员必须对君主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告,但是也必须注意措辞,不能过于直言,更不能有任何的攻击性言辞。这样,官员的言辞和行为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可见,文书制度的实施( )
A. 有利于保障君主决策的科学性 B. 增强了政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C. 导致了政府行政运行的保守性 D. 明确了君主和臣子的权利义务
4. 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 )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 D. 恢复了社会经济
5. 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
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 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 《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B. 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C. 《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
D. 吴简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
6. 隋唐科举取士兴起,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指定一个自己的儿子通过荫庇获得入仕资格,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而是通过“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方法,在别人推荐下,被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由此可知( )
A 科举尚未形成风气 B. 唐朝选官制度多元
C. 八股文非李白强项 D. 荐举仍是入仕主流
7. 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 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 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 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8. 元朝中央政府将财政赤字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地方,也就酿成了元代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集权中放权”模式。而地方政府为了正常履职,也被迫将“地方官府权力下移”,进而引发元代地
方治理模式的变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B. 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 缓和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地方士绅群体崛起
9.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 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10. 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当地人开始以汉族“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逐渐形成“文字凭据”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转换。这一现象表明( )
A. 朝廷重视改土归流成效 B. 政府行为推动民族融合
C. 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 D. 儒家思想强化婚姻观念
11. 黄宗羲认为,全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通过“公议”的方式推选名儒担任老师,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级官员还要亲临学校,就弟子之列听讲,师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误提出批评。地方官员如果倚势欺凌老儒,学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驱逐之。该观点(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B. 蕴含着一些朴素的民主色彩
C. 顺应了强化监察制度的趋势 D. 揭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
12. 现有史料表明,1840—1860年之间只有扬州秀才黄钧宰在1844年称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但是在1861年以后,许多士绅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据统计,从1861—1900年至少有43位士人,如王韬、丁日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评价了这种巨变。这表明( )
A. 黄钧宰是研究西方的第一人 B. 国人对鸦片战争后的变局认识迟滞
C. 师夷长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启了这种巨变
13. 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 )
A. 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 B.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现实
C. 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D. 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
14. 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
A 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 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
C. 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 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
15. 山西煤藏丰富,1907年成立的山西近代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保晋矿务总公司,利用小机器开采煤矿。如图是其部分年份的账面盈亏情况(单位:元)。图中所示可用于说明( )
A.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 B. 国内政局决定了中国工业发展速度
C. 新式生产方式的推广极其缓慢 D. 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16. 1930年7月《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暂行土地法》中规定,“为实现保护雇农利益,救济失业贫民及组织集体农场,渐次采用新式生产方式,改进农业生产,领导农民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政府需竭力奖励提倡农业生产合作事业”。这一规定意在( )
A.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B. 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根据地建设
C. 探索农业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D. 为反“围剿”斗争提供经济保障
17. 1943年,陕甘宁边区有25%的劳力、半劳力加入到了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到1944年,这个比例达到50%。下表为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对比情况表。
陕甘宁边区三个村在1942年实行互助合作前与1943年实行互助合作后粮食产量的对比情况
村名 1942年 1943年 增长百分比
延安县吴家枣园村 141.5石 256.75石 81%
安塞县马家沟村 83.7石 160石 86%
华池县城壕村 170石 280石 60%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 边区建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抗战新形势
C. 生产关系变革凝聚抗日民主政权 D. 农业合作互助推动了根据地建设
18.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
A. 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D. 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19.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市世界博览会。半年展出期间,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 意在展示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B.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以中美友好关系为根本的前提 D. 侧重展示国家形象与姿态
20. 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 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 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 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21. 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由此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自然经济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B. 国家统一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
C.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 D. 中央集权有助于奴隶制国家发展
22. 在中世纪的英国,新国王加冕典礼上的加冕宣誓是一个重要环节。国王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严禁劫掠或无故侵犯他人”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些誓词被认为是国王必须遵循的治国原则。材料表明中世纪的英国( )
A. 王权在道义上受到制约 B. “王在法下”原则被普遍遵循
C. 基督教会权力日益膨胀 D. 封建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
23. 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 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 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24. 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 建立一个有效有限联邦政府 B.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 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 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小题15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 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概况
中世纪时期 当各国的侵略者席卷罗马帝国时,制造精美家具的技术也就丢失了。家具仅被看做房子的一个实用部分,而不是艺术品,而且毫无舒适度可言,任何关于舒适的标准都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家具形式中,X折叠椅的样式最为流行,这种样式是从罗马高级官员那里借鉴而来的。家具风格变得多样化且更加舒适。家具装饰上出现了更多大胆的雕刻与繁杂厚重的装饰线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炫耀的渴求。
——摘编自(美)莱斯利·皮娜《家具史》
请对材料中两个时期“家具”特点做出合理解释。(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特点形成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