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必修)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必修)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文明的物质创造不胜枚举,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仰韶就已绽放出华夏文明之光,这主要表现在( )
A.修建宫殿及天文建筑 B.粟作农业获得发展
C.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D.“蛋壳陶”制作成熟
2、西周统治者在其王国的北、东、南三个方向的边域皆建有“侯”,以戍守及开拓疆土。这表明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内外服制
3、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吴起变法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的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的形成 D.国家机构的完善
5、下列属于秦朝国家治理措施的是( )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 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D.崇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6、战国晚期的一位思想家,对秦国政治十分推崇,指出“法者,治之端也”,但其又强调法治应建立在礼治基础之上,是为礼治服务的。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邹衍 D.荀子
7、《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铸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化( )
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抑制了市场活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8、下图为古代中国某一时期北方形势图。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列国纷争、华夏认同 B.国家统一、版图定型
C.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D.政局动荡、民族交融
9、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神农本草经》
C.《千金方》 D.《唐本草》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下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前秦 B.②——东晋 C.③——北魏 D.④——西晋
11、阅读下图,有关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元朝运河路线图
A.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B.都导致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为满足帝王享乐而修建
12、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说明隋朝(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国强民富社会安定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下列图片分别为唐朝和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其变化反映的主要趋势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中央机构的职能严重削弱
15、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绢布代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 )
A.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B.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C.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6、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 )
A.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较大 B.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C.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D.异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发展
17、“宁向西方一步死,也绝不向后一步生。”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留下了西游取经的“神话”。该高僧最有可能是( )
A.法显 B.玄奘 C.张骞 D.鉴真
18、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举措( )
A.有利于加强皇帝对朝政掌控 B.推动中央决策体系的日臻完备
C.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19、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了北宋政治(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削弱相权 D.机构分散
20、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1、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并且比较稳定的统治。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行都指挥使司
22、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D.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23、南宋时文人刻书蔚然成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嘉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 B.科举制度创立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印刷业的发展
2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依据。若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可选择的史料是( )
A.甲骨文 B.《汉书》 C.唐蕃会盟碑 D.《清明上河图》
25、《皇明经世文编》:“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皇明九边考》:“当今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朝统治者( )
A.修筑长城进行军事防御 B.册封当地的僧俗首领
C.任用当地上层人士管理 D.设置行省制加以管辖
26、下图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宋 B.元 C.明 D.清
27、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中原)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本朝。”下列清朝的史实可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抗击倭寇之患维护国家主权 B.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实行闭关自守巩固朝贡贸易 D.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28、明代书坊主对刊刻历史题材的故事抱有极大的热情,将历朝史实加以演义,编成与正史并传不朽的小说。明朝崇祯年间,历史小说的刊刻已相当完备,《列国》《三国》《东西晋》等书“与二十一史并传不朽”。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文学开始呈现世俗化趋势 B.说明传统伦理道德遭到否定
C.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得益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29、下图为明至清粮食总产量、总需求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减少折射出人地矛盾加剧
B.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制约了粮食亩产的提高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未能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
D.明清时期粮食的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同步消长
30、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王守仁 C.黄宗羲 D.顾炎武
31、在《南京条约》签订过程中,清政府最在意的是割地赔款,这极大损害了天朝上国的面子。而英国人最看重的却是关税贸易和自由居住,但清政府对此却最不在意。这反映了( )
A.清廷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新思想的萌发极其不易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32、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观点,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这说明魏源( )
A.企图借西学和改革来拯救时弊 B.找到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办法
C.要求变革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 D.呼吁时人全面引进西学以救国
33、以下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4、1854年6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接见美国公使麦莲时表示,通商必须遵守天朝法令。同月,他在答复英国特使包令提出的三十一条问题时表示,开埠通商须待大势已定之后,鸦片乃害人之物,必须禁绝。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关注世界的发展形势 B.具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
C.已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D.否定了西方国家的通商权
35、清代诗人杨昌浚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人称赞的是( )
A.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 B.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 D.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36、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了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东南督抚们的这一做法( )
A.迫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精神 D.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3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做铺垫。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内容最终写入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8、下图为总统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这说明当时( )
A.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正在筹划国民革命 D.袁世凯专制独裁
39、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份诏书,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朝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
A.专制帝制结束 B.共和政体确立 C.武昌起义爆发 D.军阀统治确立
40、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滎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富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县下所设的基层组织,并概括其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物质创造相关知识。A.修建宫殿及天文建筑是在夏商周时期,故A错误;B.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已绽放出华夏文明之光,这主要表现在农业获得发展,故B正确;C.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是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故C错误;D.”蛋壳陶”制作成熟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故D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王国”“建有‘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A正确;材料和宗法制、王位世袭制无关,排除BC;D是商朝政治制度,排除。故选:A。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先后经历了两次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而且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
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是商鞅变法,故C选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初期,时间上不符合题
意,故A选项错误。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不符合题干所说“涉及面最广”,故B选项错误。吴起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使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但仅仅持续五年便以失败告终,不符合题干所说“持续时间最长”,故D选项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中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以夏或中国自居,还要向前追溯夏商周的过往关系,说明各诸侯国对华夏的认同在加强,故此项正确;B.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农耕文明,排除;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D.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故选:A。
5、答案:B
解析:经常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推行了郡县制,并且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B正确;ACD选项都不是秦朝的措施,排除。故选:B。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指出‘法者,治之端也’,但其又强调法治应建立在礼治基础之上,是为礼治服务的”可知,该思想家崇尚礼法,主张礼法并施,属于荀子的思想,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刑峻法,排除B项。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货币体系,排除A项;铸币权收归中央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加强中央对经济的管控,不能确定是否会抑制市场活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可知,材料反映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西、北边陲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政局动荡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D项正确;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C项对应隋唐时期,B项对应明清时期,排除ABC项。故选:D。
9、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可知,那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前秦,排除AC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②处为东晋,B项正确;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和元朝(中国)。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至涿郡,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元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也是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A项正确;导致王朝的迅速灭亡只是隋朝大运河,不符合元朝大运河,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交通核心,排除C项;元朝大运河修建是为了从东南地区向大都调运粮食和其它物资,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食和纺织品贸易,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仓储丰富主要反映国家的物资储备,不能体现百姓富足,排除C项;材料未单独描述和强调南方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中正若干人,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他们将人才分为九等,朝廷会依据这个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宗法制是西周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
14、答案:B
解析:题干涉及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排除A;题干显示中央机构在增加,故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中央机构的职能,故排除D。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以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向资产和田亩过渡,这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排除A项;新的经济因素是在明朝产生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税收政策并没有严重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文化多样性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威胁。面对美国影视文化不停顿的狂轰滥炸,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无法展示自己的形象”,可知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无法展示,说明其主张各国应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对民族文化加以重视和保护,并不是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也并未提及傲慢偏见的心态,排除AB项;材料强调的是并不是反对西方文化的融入,而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重视对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C。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唐代某高僧一路向西,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玄奘历经艰险,经西域到印度求取佛法,B项正确;法显是魏晋时期的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传播大唐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加强君主专制;题干相关现象正是具体表现,故A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故排除C;B是表面现象,排除;D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直接得出北宋崇文抑武,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崇文抑武,不是因循守旧、削弱相权、机构分散,排除ACD项。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并不是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1、答案:B
解析: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元朝设置了宣政院,故B项正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故C项错误。行都指挥使司属于明代地方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2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可得出宋代的职业流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私人刻书蔚然成风,这主要与印刷业的发展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宋朝,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的普及,D项正确;南宋偏安江南,国家不是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C项。故选:D。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是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时期的重要史料,排除A项:《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断代史,主要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是唐朝时期所立的石碑,是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排除C项。故选D项。
2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当今四夷,北虏为急。”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防范北边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主要是蒙古人的威胁。明朝为此修建了长城,并且在设置九个军镇,A正确;B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A。
2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出现宦官专权现象。对外:戚继光抗击倭寇。思想: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明朝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追求达到圣贤境界,形成陆王心学。因此,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明,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和王阳明属于明朝时期的人物,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
2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国(中原)之一统始于秦”和所学知识可知,要加强对内地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塞外之一统始于元”和所学知识可知,要加强对塞外的统治,雍正时期,国家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经略达到极盛的史实是打击了漠西蒙古等边疆分裂势力并实施了有效管辖,B项正确;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B。
2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化的需求增加,推动了明代小说的发展,故D项正确。文学开始呈现世俗化趋势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明代小说的发展并不能说明传统伦理道德遭到否定,故B项错误;明代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明至清粮食总产量、粮食总需求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可知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为每人1200斤,发展到清前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为每人800斤,到晚清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为每人780斤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至晚清时期虽然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但是粮食总需求量增长更为迅速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减少,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粮食危机日益加剧,而粮食危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即人地矛盾加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清时期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明清时期引进高产作物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粮食的产量增长了,但人均占有量减少了,排除D项。故选:A。
3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相关知识。A.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错误;B.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心学大师,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故B错误;C.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故C错误;D.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故D正确。
3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在签订《南京条约》时,最在意的是割地赔款,而英国人最看重的是关税贸易和自由居住,但清政府对此却最不在意。这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主权意识,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极力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了不少关于政治、经济、法律的改革方案。例如,漕运改革政策、盐政改革政策、治水政策等”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寻找解决清朝统治危机的方法,A项正确;
3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相关知识。A.《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不符,故A错误;B.《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与材料“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不符,故B错误;C.《马关条约》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C正确。
34、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关注世界的发展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杨秀清表示“通商必须遵守天朝法令”“开埠通商须待大势已定之后”“鸦片乃害人之物,必须禁绝”,这表明太平天国具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杨秀清表示“通商必须遵守天朝法令”,这表明太平天国没有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杨秀清表示“开埠通商须待大势已定之后”,这表明太平天国没有否定西方国家的通商权,故D项错误。故选:B。
35、答案:C
解析:材料“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指的是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C正确;ABD都和材料中的“天山”“湖湘子弟”无关,排除。故选:C。
3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与列强达成了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对诸列强国家宣战,而东南的地方督抚们却与列强私下达成互保约定,郑重情况说明中央的政令无法抵达到地方,是对中央政府权威的损害,也就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B项正确;东南督抚们的这一做法是破坏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并不一定迫使立宪派转向革命运动,排除A项;东南督抚的这一做法体现的是妥协,而不是不畏强暴,排除C项;这一做法是损害清政府统治根基,不是中央权力下移,排除D项。故选:B。
37、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钱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故D正确。
38、答案:B
解析:从材料“总统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总统的命令必须要总理附属才能生效,能够体现出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B正确;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B。
3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的退位诏书”可知,清帝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标志着封建专制帝制结束,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它是中国近代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排除B项;武昌起义爆发早于清帝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时间,排除C项;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军阀统治确立,排除D项。故选:A。
4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争斗,民众因为军阀混战,互争地盘,边患纷起,故A正确;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合作,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错误;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对峙,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错误。
41、答案:(1)基层组织:乡、里、亭等。主要任务:征发赋役;教化和管理民众;维护社会治安。
(2)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因地区差别而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意义: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解析:(1)基层组织:根据“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并所学可知,秦朝县下所设立的基层组织为乡、里、亭等。主要任务:结合所学基层治理的史实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知,元代行省制的特点是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原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征敛财赋为基本宗旨”可知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根据“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知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2、答案:(1)历史事件:被动开放—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经济起步—洋务运动;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2)政治意义: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被动开放一两次鸦片战争(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可);经济起步一洋务运动;政体变革一辛亥革命。
(2)政治意义: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必修)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