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 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解析)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
一、单选题
1.唐朝天宝年间以来,大量西域使者、商人在长安留居不返。中央高级官员李泌说:“哪里有外来的朝贡使臣在京师居留几十年而不让他回去的?现在可以借道回纥或者海路回到自己来的地方……人生一世,应当乘时展用,哪里可以做一辈子客人,客死他乡呢!”这表明( )
A.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 B.政局变动影响对外政策
C.对外交往由陆路转向海路 D.传统的华夷观念的体现
2.白居易在《阴山道》中写道:“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材料表明绢马贸易( )
A.丰富了少数民族的物质需求 B.极大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
C.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D.给大唐王朝带来沉重的负担
3.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这一举措意在( )
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 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
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 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
4.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市马”,“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 B.宋辽和平盟约的效用
C.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 D.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
5.明太祖积极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敕谕:“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康熙帝提出“中外一体”思想,强调满蒙汉藏回等民族“有如一体”。据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A.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C.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 D.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6.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7.清朝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理藩院管理藏族事务 B.驻藏大臣治理西藏
C.《尼布楚条约》签订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的颁布
8.2021年3月末,“新疆棉花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随即占领海内外新闻热搜。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说法中,能够有效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
A.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B.武则天为巩固西北边疆,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C.宋与西域等各少数民族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元朝时期,设立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9.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 )
A.严重威胁汉朝中央政府的权威 B.不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具有地方民族管理自治性质
10.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
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11.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些做法( )
A.消除了西南地区割据的隐患 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C.促进了边疆与内地均衡发展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2.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康熙皇帝谕令:“西藏事务不便令拉藏汗独理,应遣官一员前往西藏协同拉藏办理事务。”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著令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差往达赖喇嘛处”。这些措施( )
A.标志着驻藏大臣制度趋于完善
B.完善了边疆地区的基层治理体系
C.旨在推动西南地区的全面发展
D.强化了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13.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净、吕秀岩于唐建中二年(781年)书刻而成。碑文记录了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该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对外关系较为开放包容 B.与西罗马帝国交往密切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冲击 D.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14.如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在治理西北边疆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 )
朝代 措施
汉朝 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唐朝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面积和控制力度远超前代。
清朝 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
A.消除了内地与边疆的差异 B.体现了古代民族政策的多样性
C.旨在推动农耕经济的繁荣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如图为唐代道路交通网,结合图片,关于唐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外交通海陆并举 B.政策开明国力强盛
C.政治统一商路通畅 D.制度灵活因俗而治
16.元朝对边疆的统治方式,一方面采取封王分民和诸王出镇的传统形式将蒙古贵族及其部民分迁到各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在云南、八番、海南、海北、广东、江西等“蛮夷腹心之地”,派重兵驻守屯田。元朝的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对地方郡县统治 B.秉持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C.加强了边疆和内地联系 D.开创了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春秋到秦汉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措施,简析唐朝少数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18.“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并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台湾在近代的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 文献
史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 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 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 《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解读材料一中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天宝年间以来,大量西域使者、商人在长安留居不返。”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国力强盛时期厚待外国使者,凡入鸿胪寺的使节,一律开销,全部由鸿胪寺包揽。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这体现出政局变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的体现,B项正确;唐朝的对外交往并未走向封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唐朝政府鄙视外国人或少数民族,无法看出华夷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马病羸”“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中原王朝所购马匹数量巨大且价高质差,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体现绢马贸易对中原王朝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提及所购马匹病弱,不能“极大改善”军队装备,排除B项;绢马贸易属于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非文化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这对于改变当地落后文化习俗、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明朝对当地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心学是明代王守仁发展起来了一门哲学理论,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并未对心学的理论主张展开论述,排除A项;王守仁的这一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仅凭材料无法对该举措是否促进了当地的民族交融作出准确判断,排除C项;王守仁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不属于乡村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元丰四年,从少数民族政权进入到汉族政权的马匹越来越多,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原政权从少数民族政权处购入的马匹数量增多,材料并未对少数民族政权从汉族政权处购入的商品情况展开论述,排除A项;材料涉及汉武帝时期、宋初、公元1081年三个时期,宋辽和平盟约仅涉及其中一段时间,排除B项;材料涉及信息与王安石变法不相关,而且王安石变法出现在1069年,时间上在1081年之前,谈不上前瞻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明太祖、康熙皇帝提出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主张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有利于转变华夷之别的观念,削减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与汉族地区不同的政策,而非“一体化”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点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无法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解决了危机”说法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仅凭皇帝个人主张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当时部分家庭成员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且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类别组合比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以法律形式明确落实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管辖权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可知,《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是以法律形式明确落实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管辖权的举措,D项正确;理藩院管理藏族事务并不是法律形式,排除A项;驻藏大臣治理西藏并不是法律形式,排除B项;《尼布楚条约》签订涉及的是东北,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疆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为巩固西北边疆,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B项正确;汉宣帝时期,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而非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宋与辽、西夏等各少数民族政权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而非西域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元朝时期,设立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政事务,而非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属国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保留原有社会组织方式,因此具有民族自治性质,D项正确;这一制度加强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排除B项;这一制度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组织方式,并没有与内地制度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元代能够组织科学家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大范围的天文测量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最主要得益于元代大一统、疆域辽阔的局面,为《授时历》的制定和精确度提供有利条件,A项正确;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也不是《授时历》颁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消除了西南地区割据隐患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改土归流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据所学,清政府用流官管理西南地区,并未实现边疆与内地的均衡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熙帝派人前往西藏办理事务以及雍正任命中央官员管理藏族宗教,这都有利于强化对西藏地区的控制,D项正确;康熙时期驻藏大臣制度尚未建立,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促进西南地区全面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景教即基督教在唐朝的传播情况,作为一手史料,可作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关系的佐证,A项正确;西罗马帝国于公元5世纪已灭亡,排除B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内容,不能得出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冲击的结论,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景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与景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在西北边疆设立管理机构对西北进行管理,这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消除了内地与边疆的差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在西北设立政府机构进行管理,没有体现民族政策的多样性,也没有体现农耕经济的繁荣,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并未体现唐朝针对不同地方的政策,无法看出制度灵活因俗而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既有国内,也联通国外,且陆上、海上均有贸易路线,这与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统一、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有直接关联,可见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虽有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兼糅蒙、汉、夷等多重文化色彩的一面,但主要依蒙古“旧制六事”行事,极具刚性。其“以战养战”的边疆开发方式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这种更加积极的统治方式,大大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非对地方郡县统治,排除A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秉持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非开创了社会治理新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
(2)措施:西南,和亲、会盟;西北,武力征服、设立机构;东北,册封。
意义: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可知,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根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可知,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追求。
(2)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和亲、会盟;西北:武力征服、设立机构;东北:册封。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统一等方面分析历史意义。
18.(1)策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机构;屯戍;册封;和亲;会盟;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任意四点)
影响:①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③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
(2)概述:外交手段——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疆界——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近代变化: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策略,根据材料“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知军事征服(或战争)设立军政机构;根据材料“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可知册封;和亲;会盟;根据材料“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可知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根据材料“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可知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拓展。
(2)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中国)。第一小问概述,根据材料“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及所学可知,外交手段——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疆界——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第二小问近代变化,结合甲午战争的影响可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结合抗日战争对台湾的收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
19.(1)措施: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因俗而治(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西南地区采取“土司制度”);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
(2)认识: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立于国情,因地制宜;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得出,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据材料“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得出,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据材料“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得出,因俗而治;据材料“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可知,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第二小问政治智慧,结合所学,行省制下的路府州县是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据材料“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可知,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的灵活多变,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据材料“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可知,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元朝整体的边疆措施构建边疆防御体系。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元代对边疆管理的措施和蕴含的政治智慧可知,从国家主权、尊重国情、边疆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要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立于国情,因地制宜;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等。
20.(1)历史信息:对外交往范围广;突出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对周边国家的对外交往较为频繁;丝绸之路在汉朝对外交往的特殊地位。
价值: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渊源;促进与周边邻国的交流与发展;为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历史资料。
(2)特点:重视对外经济交流;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中西交流频繁;海路“丝绸之路”繁荣。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时空。第一小问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周边国家的对外交往较为频繁;根据材料一“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范围广;根据材料一“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出汉朝的宗主国地位;根据材料一“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在汉朝对外交往的特殊地位。
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一“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根据材料一“(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渊源;根据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与周边邻国的交流与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历史资料。综合以上可知,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的时空。根据材料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对外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二“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根据材料二“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交流频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路“丝绸之路”繁荣。综上可知,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 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