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12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年12月份第1周
历史
一、单选题
1、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
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2、下表是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了( )
受案数(件) 原告撤诉率(%) 原告败诉率(%) 被告败诉率(%)
1992年 27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0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
D.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下表是不同时期出土的曾国(湖北随州)铭文。据此可知,曾国( )
曾公田求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铭文相关内容对比
曾公田求编钟 曾侯与钟 曾伯桼簠
皇且(祖)建于南土,敝(蔽)蔡南门,斦(慎)应京社,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 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 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导(道)锡行。
A.受封南土镇抚淮夷 B.实力增强冲击礼乐制度
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D.营宅纳土传播中原文化
4、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5、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B.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
C.国家为开拓疆域进行准备 D.商人经商环境较为宽松
6、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7、《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8、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竟用美器”,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阿里以华靡相胜”。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9、北宋前期,士大夫主要以诗人眼光看待和评价杜甫,其影响力有限。但到了中后期,宋人评价杜甫着眼于“道”与“文”两个方面,甚至称杜甫“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杜甫得到包括官方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崇仰,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 )
A.儒学教育的平民化 B.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C.商品化趋势的加快 D.市民文化的逐渐形成
10、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延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11、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的实施进行考察,其发现下表所示:
时期 海禁时间 开海时间
元朝 约占13% 约占87%
明朝 约占25% 约占75%
清朝(鸦片战争前) 约占15% 约占85%
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没有实施“闭关锁国” B.“海禁”遭受民众强烈反抗
C.元明清海外贸易并未断绝 D.清朝实行“海禁”最为彻底
12、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
A.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13、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14、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15、西汉时期,武帝以景帝第九子身份继位,昭帝是武帝的幼子,宣帝是昭帝的侄孙,哀帝、平帝都是元帝的庶孙;东汉时期,大多数皇帝不是嫡长子,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出自诸侯。据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政局不稳影响皇位更替 B.嫡长子继承制遭到废止
C.各地王国力量日趋强大 D.儒家思想的地位被削弱
16、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A.体现崇文抑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17、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1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 )
A.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 B.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
C.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D.推动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
19、元世祖下令重修新历,郭守敬为此对观测仪器进行了修缮,把圭表的表杆加高五倍,观测时的表彰也就加长了五倍,按比例推算节气时刻的误差就会大大降低。此外,他还改进了量取长度的技术。这说明,元代天文学( )
A.突破明显,成效显著 B.政府重视,投入加大
C.注重理论,观测演绎 D.突破传统,世界领先
20、19世纪中叶,中国茶商在宁州茶区用原来制作绿茶的茶叶制出了一批红茶运往广州销售,颇受广州外商赞赏,宝顺洋行买下这批红茶运往英国,销路甚佳。这使原产绿茶的宁州变成了专门生产红茶的茶区,宁红茶的贸易增加。这反映了( )
A.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B.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C.中国产品积极适应世界市场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丧失
21、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这一运动( )
A.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B.为全面接管城市做好准备
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D.瓦解了国民党的军队优势
22、元代,江南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丝织、棉织、榨糖、制茶的手工业者,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的行业世代传习,技术也日益精进。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 B.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C.市镇经济规模的扩大 D.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23、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创立到嘉庆初近百年间,诸儒讲学的主题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清代民间教育逐渐兴起
C.科举制度开始走向僵化 D.意识形态控制渐趋严密
24、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廊,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捷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
25、解放战争期间,民间高利率借贷受到阻碍,取而代之的是低利借贷所兴起,并建立新的借贷体系。如冀南银行冀鲁豫区分行1947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到“贷款自2月份到5月份成立了50个借贷所,半年内进行了440个最贫苦的重点村……4个分行贷款金额6.2亿元,贷款金额空前”。据此可知,低利借贷的兴起( )
A.清除了高利贷的影响 B.旨在打击民间借贷行为
C.建构了新的金融体系 D.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材料三: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古代的中国茶传播,由于航海技术还不甚发达,除秦汉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邻国韩国、日本之外,主要还是陆地传播。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拉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三: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于是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摘编自《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现代意义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清代广州外销画畅销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材料二: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凛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纲领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思想?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 内容 文献
史料一 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 《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 “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 《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三、论述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天工开物》引用书目
部类 序号 书名 被引用次数 被引用篇名
经 部 1 2 3 4 5 6 7 8 9 周易 书经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论语 孟子 11 9 5 3 1 4 3 1 1 坤卦、大富卦、既济卦、系辞传上下 皋陶谟、益稷、说命、甘誓、洪范、禹贡秦风、幽风、大雅、周颂 地官泉府、秋官职金、冬官考工记 丧服 利器、王制、中庸、大学 宣公三年、昭公七年 乡党 告子下
史 部 1 2 3 4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山海经 3 5 2 1 孝武本纪、平准书 律历志、食货志、中屠嘉传、扬雄传、韩国安传 吴祜传、孟尝传 中山经
子 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老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孔子 百家岭表录异 于阗国行程记 糖霜谱 墨谱 墨经 本草纲目 2 3 1 1 1 1 1 1 1 1 20 第31章 逍遥游、在宥 性恶 外储说上 致思 卷上 卷8,9,10,11,15,22,25,37,39,45
从《天工开物》引用书目中提炼出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G20引入中国对国际事务治理理念,这显然有利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B项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与中国智慧有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且早在1967年随着欧共体的诞生,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已兴起,排除A项;中国模式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致力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而不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排除C项;西方霸权主义政策至今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法治建设。
这一现象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排除B项;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从材料中的“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结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可知曾国封于南土,以拱卫王室,镇抚有镇守安抚之意,A项正确;材料“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的大致意思为先祖伯适(南公)是因为辅佐周文王、武王伐商、革除殷命、安定天下有功而被分封于南土,统治淮夷,监领江汉,未体现礼乐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营宅纳土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又置平准官于京师”“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物价,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反映了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开拓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说明汉武帝时期采取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租庸调制可能会导致占有田地少的农民与占有田地多的农民承担相同的租调,引发赋税负担不均,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也即赋税的征收,不再以丁男为单位,而是以资产、土地来计算,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依户纳钱(铜钱),依田纳粮。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B项;据材料“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朝仍然注重户籍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位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竞用美器’”及所学可知,北宋立国之初社会上下崇尚俭朴作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侈靡之风盛行,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竞相攀比,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政府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奢侈,而非社会成员身份的变化,且“消亡”一词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道与文”、“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可知,宋朝中后期杜甫地位的提高受到时局变化、理学发展的影响,说明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B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杜甫的评价,无法反映儒学教育平民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评价杜甫时注重其“道”和“文”,与商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市民文化强调其世俗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可知,明朝中期,皇帝为加强其专制统治,减少内阁对皇帝的制约,调整内阁人员结构,已达到内阁内部相互制衡,D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非法定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相互制衡,加大了文官集团间的斗争,排除B项;内阁与六部共同制约皇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开海时间(75%——87%)远远高于海禁时间(13%——25%),说明在元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并未断绝,C项正确;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乾隆二十二年(1757)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处贸易,说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海禁、开海时间,没有民众对“海禁”政策的态度,排除B项;明朝海禁时间超过清朝(鸦片战争前),不能得出“清朝实行‘海禁’最为彻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妇女多为家庭劳动器具,男性多为体力劳动工具,这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以性别为依据的劳动分工,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情况,排除A项;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男耕女织,材料并未证明此时小农经济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手工业已成为独立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魏书》认为孝文帝放弃经营百年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强行迁都到中原的洛阳是“旧业尽弃”,不利于其统治,B项正确;北魏统治的腐败与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迁都洛阳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丧失了“旧业”,也即经营百年的平城,未提及丧失了民族特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两汉皇位继承因政局不稳并未完全恪守嫡长子继承制,诸多幼子和庶子,甚至诸侯子弟继位为帝,A项正确;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并未被严格恪守,并非废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分封王国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统治集团出于现实考虑挑选皇位继承人,并非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崇文抑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可知,唐宋科举制度针对官员亲族单独安排考试,这有利于避免对官员亲族的包庇,凸显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的特权遭到否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考门槛的提高,排除B项;“别头试”没有涉及确立科举考试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将妈祖这一地方性神明纳入国家祀典,并强制要求地方官进行祭祀,这体现了皇权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控制的意图,C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地方性势力不具备挟洋白重的条件,排除A、B两项;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乾隆帝此举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元世祖下令重修新历,郭守敬为此对观测仪器进行了修缮……推算节气时刻的误差就会大大降低。此外,他还改进了量取长度的技术”可知,郭守敬改进了天文观测仪器,使得推算节气时刻误差大大降低,这说明元代天文学突破明显,成效显著,而非注重理论,观测演绎,A项正确,排除C项;“元世祖下令重修新历”可以体现政府对天文学的重视,但材料未体现投入,排除B项;材料未将元代天文学与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作对比,无法得出元代天文学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中国、英国)。材料反映了原本生产绿茶的宁州,因生产的红茶深受英国欢迎而成为红茶生产茶区,此举表明宁州在适应世界市场调整茶叶生产,C项正确;材料涉及时期是19世纪中期,据所学中国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1947年冬至1948年夏,随着战略反攻的开展,解放军接收了许多国民党军队人员,配合土地改革的开展,军中进行了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改造投降国军,A项正确;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尚未全面接管城市,排除B项;1947年夏,战略反攻开始,排除C项;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提升士气,但国民党军队优势还包括人数优势,要到三大战役时才消除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B
解析: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使得在市场上可以购买粮食,不需要自己生产粮食,这样就可以专门长时期从事手工业生产,从而促进技术发展,故选B项。元代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排除A项;市镇经济规模扩大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并未明显革新,排除D项。
2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紫阳书院办学主旨的变化折射了清王朝厉行文化专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渐趋严密,故D项正确。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八股取士意味着科举制走向僵化,其始于明朝,C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民国(初年)。民国成立只是一年时间,就成立了上百个政党,多个政党进入议会,政党的组织,议会的进入,都需要通过选举方式,这体现当时议会政治的热情高,政党宣言也提出政党对于改良政治,国家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都表明当时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期望,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政党政治的“运作”情况,更不能体现“渐趋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证明当时政治斗争的核心是议会,排除C项;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并不能左右政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5、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的低利借贷事业,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资金,从而促进了解放区的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借贷仅仅是金融行为的一种,C项表述夸大了低利借贷政策的作用。
26、答案:(1)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
(2)改进之处: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任用女土司。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3)汉人外迁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内迁到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自身传统,又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制度;两宋设置榷场,与少数民族经贸往来频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西南地区。由材料“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及所学可得出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由材料“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可得出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由材料“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可得出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西南地区。第一问改进之处,由材料“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宫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可得出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由材料“土司职责是谨守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遗。“可得出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由材料“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可得出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由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可得出任用女土司。第二问历史意义,由材料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及所学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材料“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可知汉人外迁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内迁到北方中原地区;根据材料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自身传统,又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根据材料“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可知两宋设置植场,与少数民族经贸往来频繁。
27、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文化属性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拓展;受航海技术限制,主要以陆地传播为主;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主要表现: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
解析:(1)根据材料一“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可知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一“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可知文化属性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一“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可知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根据材料一“由于航海技术还不甚发达,除秦汉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邻国韩国、日本之外,主要还是陆地传播”可知受航海技术限制,主要以陆地传播为主;根据材料一“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可知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第一小问主要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二“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根据材料二“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可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并结合在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中,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相关史实可知,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有,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根据材料“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可知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根据时间18世纪可知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可知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
28、答案:(1)表现: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外贸所得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诗词、话本、绘画等文学形式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
(2)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新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可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可知对外贸易繁荣,外贸所得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根据材料“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可知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根据材料“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知诗词、话本、绘画等文学形式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根据材料一“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知,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根据材料一“(北宋)张载、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可知,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二信息“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新思想”,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可知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29、答案:(1)表现:白银采冶和加工规模扩大;官私手工业均有参与生产;白银成为赏赐军人的常用品;银器使用普及化,逐渐打破等级限制。原因:宋代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煤炭开采和燃料的改进;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笼络军队的需要;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史料一、二均选自明朝皇帝的实录,为明朝官方正史,是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依据史料一可知,明初由于水路不通,在赋税中使用白银。依据史料二可知,正统年间为了保障卫所军官的薪俸,“金花银”制度逐步出现。上述两则史料表明了明代白银在税收领域的使用拓展情况,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30、答案:示例1:信息:引用书目中以儒家经典为主。说明:《天工开物》作为一本科技著作,深受儒学影响。一方面说明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说明明清时期儒学的地位制约了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发展。示例2:信息:引用书目中有部分中国传统科技著作。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是对中国传统科技的继承;同时也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滞后,没有诞生近代科技。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题干问题和表格信息提取信息,如引用书目中以儒家经典为主、引用书目中有部分中国传统科技著作。然后结合儒家思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天工开物》的特点以及明清时期科技衰落及其影响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12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