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63年出土于陕西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A.西周的封国 B.西周的别名 C.天下的中心 D.早期的地名
2、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域。近年来,随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新石器时代的分区更为细致和完善,形成了八大文化区域的划分。这些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同源性 B.多元性 C.连续性 D.互补性
3、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种现象始于( )
A.夏朝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4、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自耕农经济 B.维护农民的利益
C.发展土地私有制 D.促进农民积极性
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6、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 )
A.秦朝统治腐朽 B.秦朝的暴政
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 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7、汉高祖时期,分封了一批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实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行省制
8、汉武帝一方面将货币的发行权收归中央,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另一方面,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B.有利于保障财政收入
C.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 D.有利于地方权利加强
9、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10、西晋末年的移民路线主要有:从冀州迁往辽东地区;从洛阳一带迁往扬州;从长安出发迁往西北,经凉州达敦煌地区;东南经豫州前往扬州;西南则迁往益州以及更西南。与此现象说法一致的是( )
A.从中心向外迁徙 B.从周边向中心迁徙
C.向繁荣地区迁移 D.从东方向西方转移
11、唐代饮食起居总结了南北朝时期的汉、胡分野,整合为新的方式;唐代服饰参考胡服,成为窄袖、瘦腰、翻领、着靴,外面再披上一件长衣……此现象( )
A.拓宽了唐文化影响范围 B.加强了民族交融的程度
C.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12、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3、唐朝末年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了( )
A.人丁税的废除 B.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不抑兼并 D.重农抑商强化
14、唐长孺认为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唐朝的若干变动,如大土地所有制及两税、折纳、和雇之法、文学、经学、书法、佛学、募兵制等等,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由此可知作者认为( )
A.南朝的存在有一定偶然性 B.隋唐在政治上延续南朝
C.南朝化彰显文化的连续性 D.隋唐的制度具有创新性
15、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其中释迦摩尼雕像,面部中采用了希腊雕塑风格的通直鼻子,衣服纹饰有着鲜明的印度佛像色彩,雕刻技艺显现出了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这表明( )
A.政权更迭加速了文化传承 B.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C.民族交融推动了艺术发展 D.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16、宋朝时期,人们的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其主要原因是( )
A.租佃关系的形成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贱民数量的减少 D.社会地位的平等
17、问曰:“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赵普)曰:“镇节(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A.设立行省 B.废除丞相 C.设置通判 D.设置郡县
18、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民族 内容梳理
①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古代羌人的分支,政权定都兴庆府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统一,设立驿站,进行了制度创新
A.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 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19、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这样的做法( )
A.助推了冗官冗费出现 B.体现了国策崇文抑武
C.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0、《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朝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21、据《明史》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促进明朝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 B.开辟了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C.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往来 D.打开明朝走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22、与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清朝统一 B.明清易代 C.农民起义 D.明朝灭亡
23、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强化
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24、1793年,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继承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这一规定(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C.说明驻藏大臣地位最高 D.消除了西藏地区社会矛盾
25、“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东晋江南开发 B.唐朝的盛世局面
C.宋元的城市繁荣 D.明清的社会经济
二、材料题
26、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中国通史》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采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南北士人凭文才来竞争高低,魏、晋以下凭门阀高低作官的制度,从此逐渐为科举制度所取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核心标准的演变。
(4)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7、江南开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三:(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材料一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四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所以“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C项正确;西周的封国中没有“中国”这个封国,排除A项;西周的别名不是“中国”,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而不是早期的地名,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随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新石器时代的分区更为细致和完善,形成了八大文化区域的划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苏秉琦的多元文化区系类型,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汇聚的统一体,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同源性”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无法得出“连续性”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各区域文化之间存在互补性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项正确;夏朝没有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CD项是华夏认同观念发展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秦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材料的大意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织布到了粮食布帛很多的时候,奴隶可以获得人身自由。从事商业失败导致贫穷的人,把他的妻子儿女收作官府的奴隶。“本业”是农业,“末业”是商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这一规定主要目的是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不是维护农民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反映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D项是直接目的,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可知,此时是秦朝,天下统一,体现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的史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A项;人民富裕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秦始皇修建宫殿、陵墓,横征暴敛不得民心,这些都是其暴政的体现,故B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但封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削弱王国势力,C项正确;汉武帝没有开通大运河,隋朝才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就推广向全国,它不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排除B项;行省制到元朝才开始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将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商品流通的同时,还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不能直接减轻百姓负担,排除A项;国家控制铸币权,并不会直接刺激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促进改革成功的个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晋末年。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晋都城有洛阳和长安,移民主要是从洛阳或长安出发向东南、西北、西南方向迁徙,因此移民路线是从中心向外迁徙,A项正确;材料体现从中心向外迁徙,排除B项;辽东、西北地区不是繁荣区,排除C项;从洛阳向扬州、东南经豫州向扬州的移民路线是向东方转移,而不是从东方向西方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的饮食起居和服饰都吸收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习惯,因此这种现象加强了民族交融的程度,B项正确;唐朝吸收少数民族的饮食起居和服饰特点,而不是唐文化的拓展,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是唐朝融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作用贤才,排除仇敌偏见与民族歧视,摒弃贵贱等级,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策略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A.题干与宗法制的影响无关,排除;B.题干未体现统治革新魄力,排除;D.题干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排除。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标志着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与摊丁入亩有关,排除A项;宋朝时期,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排除C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强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朝的若干变动……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可知南朝化彰显了文化的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说明南朝对后来隋唐产生深刻影响,这是说南朝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体现其偶然性,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完成统一,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因此不能说政治上延续南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南朝的继承,并没有体现创新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云冈石窟……面部中采用了希腊雕塑风格的通直鼻子,衣服纹饰有着鲜明的印度佛像色彩,雕刻技艺显现出了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可以看出云冈石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因素,更能显现出我国汉族的高超雕刻技艺,丰富了艺术创作,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影响,并未提及三教合一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文化对艺术创作的丰富,并不是民族交融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逐渐改变了人们有关家世门第的传统观念,在婚姻择偶上不再关心祖先名望,B项正确;北宋之前也已经存在租佃关系,所以租佃关系形成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贱民数量减少,排除C项;北宋时期没有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中央势力衰微。有鉴于此,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上进行分权,设置通判制约地方长官,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才设立的,排除A项;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开始推广向全国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辽宋夏金元时期。①辽是契丹族,实行南北面官制。②西夏是党项族,定都兴庆府。③金是女真族,与南宋长期对峙,金世宗在位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④元朝是蒙古族,完成全国统一,设立了驿站,进行了制度创新。D项正确;其它三项所述民族与表格内容对应不准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实行新官制,但却保留了旧官制,增加了财政支出,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A项正确;崇文抑武政策是提高文官地位和抑制武官,而材料是反映宋朝官员数量的增加,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排除C项;材料会促使官员数量增加,这会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由此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B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地区的一些国家遣使来华,增加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来往,C项正确;“世界各国”说法错误,材料提到是亚非国家,排除A项;“开辟”说法错误,汉朝有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明朝时期没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B
解析:01402134`0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他的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灭亡。顺治帝是女真族建立的满清入关并迁都北京的皇帝。所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朝的灭亡和满清入关并迁都北京,即明清易代,B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易代,ACD项都只是反映了图示中的部分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2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朝政府不断提高内阁大学士的品秩,把内阁大学士品秩提到了正一品,与明朝相比,品秩大大提升,根据明清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时代内阁大学士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可能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因此将其品秩压得较低,而清朝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经不能够对皇权造成威胁,故清代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清朝的内阁已经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不存在位高权重的情况,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了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未反映清代的治国特点及手段,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内阁大学士品秩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清政府颁布法律,制定金瓶挚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B项正确;清朝的各民族是不平等的,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央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而不是突出驻藏大臣的地位,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也在此时引入中国,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明朝的经济,D项正确;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并未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唐朝时期白银并未大量流入中国,排除B项;甘薯、玉米等新农作物引入中国并广泛种植是在明代,而不是宋元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6、答案:(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察举制度。察举所推荐的人才严重名不符实,出现腐败。
(3)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4)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从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等角度分析。
(2)“制度”,依据材料二信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得出:察举制度。“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察举所推荐的人才严重名不符实,出现腐败的角度分析。
(3)“演变”,依据材料四信息“南北士人凭文才来竞争高低,魏、晋以下凭门阀高低作官的制度,从此逐渐为科举制度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角度概括。
(4)“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等角度说明。
27、答案:(1)状况: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2)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3)问题: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政策支持;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
(4)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可分析出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2)表现:根据材料“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可分析出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可分析出耕地面积扩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粮食储藏增多;根据材料“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可分析出可分析出劳动人口快速增长;根据材料“铁农具广泛使用”可分析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3)问题:根据材料“(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勒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分析出说明到了南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原因:结合东晋南朝的史实可分析出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府政策支持: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答出两点即可)
(4)变化:根据材料“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可分析出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