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
C.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观察下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带有神徽,而殷墟和三星堆(前3000年—前1200年)出土的玉琮,没有神徽。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B.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
C.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衰退 D.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
3、如下图《分封宗法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
A.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分封等级
B.贵族地位的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
C.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绝对的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
4、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5、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6、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
A.夏商时期 B.春秋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7、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
A.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8、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举最利于( )
A.各地之间交流 B.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对全国的思想控制
9、下图中秦朝的举措( )
秦朝统一文字表
A.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10、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 )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D.初步具备化学知识
11、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12、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楚汉战争,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13、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胡萝卜、胡椒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它的开通( )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14、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族专权 B.政权更迭 C.北民南迁 D.民族交融
15、《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这说明( )
A.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 B.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
C.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D.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
16、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17、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18、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吏》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宰相制的终结 B.社会等级门第消失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19、钱穆认为:“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该作者认为( )
A.三省分工明确 B.三省具有民主色彩
C.三省之间彼此制约 D.三省长官身份相同
20、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唐朝这一改革( )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D.实质上废除了人头税
21、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父母恩重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反映了唐代( )
A.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D.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
22、《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B.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C.鼓励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23、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24、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世家大族的没落 B.以文治国的推行 C.科举规模的扩大 D.武将势力的削弱
25、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下表。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
1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 立新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26、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7、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的南北官制度的特点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注重经济发展 C.实行因俗而治 D.民族歧视政策
28、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D.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
29、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
A.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30、宋朝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新生产关系形成
C.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D.阶层流动性增强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四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业的发展促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无法得出促进了社会的分工,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条件,未提及起源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中国)。根据图片和材料信息可知,无论是良渚遗址还是殷墟或者是三星堆遗址,都有玉琮的出土,说明中华文化具有一体性,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无神徽,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A项正确;玉琮是古人用于祭祀先祖神明的器物,与生产实践无关,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在商代这一特征仍然很明显,并非逐渐衰退,C项错误;材料主旨并非良渚文化的地位,且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分封宗法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余子受封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余子受封卿大夫,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宗法制,层层分封反映分封制,两者紧密联系,D项正确;西周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而非“分封等级”,排除A项;贵族地位的传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非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比如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交换和转让的现象,井田制之下土地国有、不准买卖与转让的情况有所松动,C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此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现象,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据材料,司法审理存在一定的程序,但代表依据明晰,排除B项;据所学,宗法分封体系的崩溃应是春秋战国时期,且材料与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从而实现了某区域的族群认同,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宏观层面的华夏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体现了这一认同的渐进过程,B项。宗法伦理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只是强调先秦时期人们追认祖先,排除A项;分封制是在西周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郡县制的形成推广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B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排除A项;汉朝和唐朝时期铁犁牛耕已经比较普遍,不是铁犁牛耕最早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也即利用礼乐道德教化百姓、安定社会。老子认为把道贯彻到个人,其德真实可信;贯彻到一家,其德平和宽裕;贯彻到一乡,其德倍受推崇;贯彻到一国,其德丰盛广大;贯彻到天下,其德利益四方,也即用“道”来治理天下,安定四方。可见两者都旨在恢复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国家治理而非人才选拔方面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所述孔子、老子的观点都是为了国家治理、社会安定,有为天下百姓考虑的成分,而非仅仅是迎合封建贵族,且一般认为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有规范统治阶级行为的成分,材料中老子则没有明确提出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通过构筑四通八达的全国道路交通网,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这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道路交通网的修建有利于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B项;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A项正确;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C项;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知,秦朝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工程浩大,造成滥用民力,导致百姓负担沉重,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其他国家,无法说明建筑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交通便利,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使用水银,并不能说明具备化学知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即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故选C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不涉及法制建设,排除B项;材料反映传播的是儒学,而不是汉赋,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据所学可知,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正确;据所学,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时期,派张骞西行的是西汉汉武帝,排除A项;据所学,楚汉战争之后刘邦才建立汉朝,独尊儒术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非东汉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促使中原乃至西域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没有消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排除B项;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不是张骞通西域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导是当时的士族,司马睿依靠王导,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说明当时士族专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东晋政权的统治,非政权更迭,排除B项;北民南迁是中原人口南迁到江南,排除C项;题干是东晋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木兰辞》主人公形象和诗歌的总体风格兼具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特点,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的耕织生产不属于商品经济,排除A项;花木兰身上兼具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与汉族女性特点,只强调“游牧民族女性”特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国家强盛的体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指的是唐朝前期的兴盛局面,“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唐朝对外交流的频繁,这些都体现了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羁縻制度、文成公主入藏等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隋唐的制度与创新,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唐朝的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文化圈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说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管理失控,而不是地方权力增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并结合所学可知,左思诗中描绘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以血缘、门第为选官标准,豪门望族得以把持高官厚禄;根据材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刘禹锡的诗句感慨世家大族的没落。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创立,选拔方式是考试,这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庶族地主的崛起,世家大族逐渐衰落,C项正确;宰相制终结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项;社会等级门第消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彼此制约,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分工,排除A项;三省不具有民主色彩,为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三省长官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两税法以资产多寡为征税依据,增加了税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两税法按资产多少收税,土地兼并不会影响朝廷的税收,因此朝廷不会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唐代尚无资本主义,排除C项:人头税废除是在清雍正帝时,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并结合所学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到中国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佛教本土化趋势增强,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唐代采取宽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对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而是讲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排除B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材料只涉及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思想的主张,体现儒学对佛教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是儒学影响力的体现,不能得出儒学地位受到佛教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农业等“资生之业”,对于商业则认为不是百姓赖以衣食的行业,未多记载,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D项正确;《齐民要术》中把粮食种植作为主要内容,并非忽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齐民要术》重视农业工具更新和耕作技术改进,无法得出关注农业精耕细作,排除B项;果树、林木的种植属于经济作物,但看不出“鼓励改良”,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
2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文官政治,宋朝推行以文治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项正确;世家大族没落于隋唐时期,排除A项;文官政治的盛行推动了科举规模的扩大,排除C项;宋朝以文治国,削弱武将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可知,相权不断分散,皇权不断加强,说明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保障”过于绝对,排除D项。
26、答案:A
解析:根据“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可得出其变法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有效,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用人问题,排除C项;材料针对的是其失败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稳定统治,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不是材料强调的特点,排除B项;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取人分四等,官分五级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国人共同形成回回,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政策,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阶级矛盾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2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选产名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交流层面,与近代欧洲社会变革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学东渐一般指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视其为‘佣雇良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视奴婢为“佣雇良民”,而且社会上大部分私家奴婢也雇佣化,表明奴婢的地位有所改善,对主人或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A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与社会阶层、社会关系有关,新生产关系则主要属于经济方面,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婚姻择偶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不能得出门第观念日益淡化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奴婢阶层通过一些途径摆脱贱民地位,流动到社会上层,无法对阶层流动性是否增强作出合理判断,排除D项。故选A项。
31、答案:(1)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
(2)新举措: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制,并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原因: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3)规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或继承并发展前代的制度)。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新举措:据材料“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得出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制,并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结合所学,还可以列举派文官出任知州,设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设通判等措施。原因: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设立行省;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材料“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元代实行行省制,反映总体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朝吸取西周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宋代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反映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或继承并发展前代的制度)。
32、答案:(1)变化: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水利工程的兴修;大运河的开通。
(3)影响: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南方成为文化中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南北交通发展(推动南北经济联系)。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变化:据材料“地广人稀”并结合所学得出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据材料“饭稻羹鱼”“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得出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据材料“无千金之家”“地广野丰……覆衣天下”得出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综上可知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期中国。
原因:据材料“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并结合所学得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据材料“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得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兴修;结合所学,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结合所学,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交通,有利于江南开发。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
影响:据材料“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得出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南方成为文化中心;据材料“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得出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据材料“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得出促进南北交通发展(推动南北经济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