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柳州市中学校2023-2024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级初一(上)历史学科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如果一个旅游团队要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应该去( )
A.北京西南周口店 B.云南元谋县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
2.1930年,裴文中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如下图),从中可以看出山顶洞人( )
A.使用打制石器 B.已经有审美观念
C.懂得人工取火 D.建房定居
3.我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包括(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发展 ④宫殿的建造 ⑤磨制石器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4.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炎帝陵和黄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 B.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打败蚩尤
5.《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6.《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
A.分封制的确立 B.世袭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7.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审议项目的“河南殷墟遗址”获得了通过。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商,下列人物中与此有关的是( )
A.启 B.盘庚 C.汤 D.商纣
8.《封神榜》再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纣灭亡和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马陵之战
9.旷世珍宝“何尊”是由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B.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C.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与今天的中国一致
D.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10.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腐败不得民心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11.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兼并战争的影响 B.旧贵族势力开始衰落
C.祖先崇拜的消失 D.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12.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B.周天子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C.天子与诸侯和谐共处
D.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13.如图是依据甲骨文制作的表情包。这反映出(  )
A.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 B.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C.河南、陕西等地出土大量甲骨 D.甲骨文涉及祭祀、战争的内容
14.“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A.都江堰 B.长城 C.灵渠 D.阿房宫
1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
二、非选择题(16题9分,17题10分,18题11分;共30分)
16.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关于柳州白莲洞人遗址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穿孔砾石 尾部被敲掉的螺蛳化石
烧火坑 龟背状石核砍砸器
(1)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一项考古发现,结合所学,写出相关结论。
(例如:从考古清单中“尾部被敲掉的螺蛳化石”可以推断出螺蛳作为白莲洞人日常食用的食物之一。请选择除例句外其他三项考古发现中的一项,参照例句句式写出相关结论)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只填写字母。)
(3)请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材料三: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4)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17.历史是一条奔腾的大河,其中的许多事件往往预示着新的历史走向,改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摘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提到的“新法”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新法实施的影响。
材料二:地图在学习历史中起非常重要作用,仔细观察下边地图,回答问题。
(2)请将地图中标注英文字母的地点与下列序号相匹配。(只填写序号。)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的诞生地 ②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A: B:
(3)写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谁?
材料三:
(4)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将历史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图像史料、文献史料等,请你按以上标准对材料三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实物史料: 图像史料: 文献史料:
18.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人民日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材料四: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写出图一中文字所使用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个朝代?
(2)写出材料一中图二所示青铜器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三、四中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各家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归纳这种繁荣局面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试卷第6页,共6页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B项正确;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是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A项;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排除C项;浙江余姚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审美观念,B项正确;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排除A项;懂得人工取火,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排除C项;建房定居,不符合史实,因为山顶洞人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①②③⑤符合题意,C项正确;④宫殿的建造,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没有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黄帝和炎帝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表达对黄帝和炎帝的景仰之情。B项正确;黄帝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排除C项;打败了蚩尤的人是炎帝和黄帝,丹玉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实行世袭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可知,材料反映了禹建立夏朝的情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D项正确;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与题干信息“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没有联系,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信息“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没有联系,排除B项;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与题干信息“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B项正确;启是夏朝的君主,排除A项;汤建立商朝,排除C项;商纣是商朝的亡国之君,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C项正确;阪泉之战,是指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与题干信息“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没有联系,排除A项;涿鹿之战,是指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与题干信息“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没有联系,排除B项;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齐两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号称战国三大战役之一,它是孙膑、庞涓两大军事家的终极对决,是魏国国运衰败的转折点,与题干信息“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题干“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众诸侯拱卫京师,形成京师的中心地位,故称“中国”。“何尊”的出土,有助于研究西周的分封制度,作为第一手材料,印证了文献典籍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何尊是礼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与今天的中国一致”,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铭文,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都城是阳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王朝末期统治腐败不得民心,激起人民的反抗,C项正确;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与题干信息“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不符,排除A项;皇帝制度开始与秦始皇时期,与题干信息“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不符,排除B项;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与夏朝、商朝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牛越来越重视,原因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使用和推广,D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旧贵族势力衰弱,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说明祖先崇拜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诸侯在增强,而周天子很矮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D项正确;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与春秋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周天子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春秋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天子与诸侯和谐共处,与图片内容不符,与春秋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图示可以反映出甲骨文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B项正确;图示不能反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排除A项;图示不能反映河南、陕西等地出土大量甲骨,排除C项;图示不能反映甲骨文涉及祭祀、战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此诗句赞扬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A符合题意;长城不是水利工程,故B不合题意;秦朝修筑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故C不合题意;阿房宫是秦始皇修筑的宫殿,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均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1)相关结论: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穿孔砾石”,可以推断出穿孔砾石用途多样,大小适中的装在削尖的木棒上,可用来增加重量以利于挖取植物块根或点播种子,使得尖木棒在采集和火耕农业中的效力加大。
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烧火坑”,可以推断出烧火坑取暖和烧灶孔煮饭。
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龟背状石核砍砸器”,可以推断出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2)遗址名称:①对应的遗址名称是B;②对应的遗址名称是A。
(3)共同点: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饲养家畜、③都使用磨制石器、④都会种植庄稼,出现了原始农业。
(4) A:②④。 B:①③。
【详解】(1)相关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穿孔砾石”,可以推断出穿孔砾石用途多样,大小适中的装在削尖的木棒上,可用来增加重量以利于挖取植物块根或点播种子,使得尖木棒在采集和火耕农业中的效力加大。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烧火坑”,可以推断出烧火坑取暖和烧灶孔煮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材料一考古清单中的“龟背状石核砍砸器”,可以推断出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2)遗址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能饲养家畜,都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会制作黑陶。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会制作彩陶,因此①对应的遗址名称是B;②对应的遗址名称是A。
(3)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能饲养家畜,都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会制作黑陶。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会制作彩陶,因此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饲养家畜、③都使用磨制石器、④都会种植庄稼,出现了原始农业。
(4)填空:根据材料三“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结合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可知,这说明当时发展得很好,体现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因此,A对应②④。
填空:根据材料“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结合考古发现“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可知,随葬品的多少表明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因此,B对应①③。
17.(1)新法: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①B ②A
(3)霸主:齐桓公
(4) 实物史料:①④ 图像史料:③ 文献史料:②
【详解】(1)新法: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意思是(政策)施行十年之后,秦民非常高兴,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山林里没有了盗贼,各家各户自给自足,人民为公义而战十分勇敢,怯于为私利而战,乡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因此材料一提到的“新法”名称是商鞅变法。
影响: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意思是(政策)施行十年之后,秦民非常高兴,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山林里没有了盗贼,各家各户自给自足,人民为公义而战十分勇敢,怯于为私利而战,乡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可知与商鞅变法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填空:根据地图中标注英文字母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可知①春秋第一位霸主的诞生地是B;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可知②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其地理位置是A。
(3)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
(4)史料分类: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因此实物史料有①④;图像史料,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可知图像史料有③;文献史料,即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等,可知文献史料有②。
18.(1)方法:象形;朝代:商朝。
(2)名称:司母戊鼎;变化:由食器等发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局面:百家争鸣;关系: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如何传承: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详解】(1)方法:根据材料一和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文字是甲骨文,中国的甲骨文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32公斤;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为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3)局面:根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关系:根据材料三“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得出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意义:根据材料四“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所学,得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如何传承: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柳州市中学校2023-2024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