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范围:1-16 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 民的文化区, 时间上有先后, 规模上有大小, 水平上有高低, 但是它们各有特点, 自成系统,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 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
中午太阳离我们近, 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3.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 《藏书》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4.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了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
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 ”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与民休息 ”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几段史料,这组史料体现的主题是
( )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 “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 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 《晋书》
羌人姚苌建立的大秦政权,认“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 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 《晋书》
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 《晋书》
A.禅让制度之辨析 B.炎黄部落之考证
C.刘氏政权之沿革 D.华夏认同之演进
6.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人口统计的基本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唐朝( )
A.中后期人口增长率比较高 B.人口增减与社会环境相关
C.安史之乱后经济濒临崩溃 D.皇位争夺抑制了人口增长
7.下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 (部分)。它反映了( )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唐玄宗) 34 7 举荐、行伍、门荫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 等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 军、举荐等
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 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 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8.如下图,左图为北魏前期的佛像,唇厚、鼻高、肩宽,有雄健的气概;右图为唐朝时期
的佛像,更有亲切感,充满生活气息。佛像的变化体现了( )
A.唐朝与大食的文化交流 B.艺术创作逐渐地生活化
C.佛教逐渐居于正统地位 D.民众需求决定艺术风格
9.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如下说法,对这些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中国:传统与变 革》作者:费正清和 赖肖尔 他的一些改革是在经济和行政上向前迈出的步子,而其他的措 施只是以前制度的恢复。王安石像汉代的王莽一样,宣称他的 改革符合古代经籍的内容
《世界文明史》作 者:伯恩斯和拉尔夫 王安石的利农主张成为近代各国政府推行某些措施的先声,他 的总纲领接近一种“ 国家社会主义 ”
《中国通史》作者: 吕思勉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有一定功效,但引起的弊端极大。免役法利 大于弊,裁汰冗兵确是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所置将兵未必精强
A.王安石变法过于久远难以评价 B.没有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
C.评价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D.文献与实物史料须相互印证
10.钱穆指出:元朝“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的正名定义,
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这旨在说明( )
A.行省官员由中央官担任 B.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行中书省总揽地方政务 D.行省推动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12.如图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宦官规模。这反映出( )
注:纵轴为十年内宦官平均人数。其中,实心圆点代表明确记载的宦官人数,虚线部分
为根据两个实心圆点之间平均增长率计算出来的人数。
A. 清代注重吸取前朝教训 B. 古代宦官管理体系完备
C. 宦官专权决定王朝盛衰 D. 明代宦官记载不可采信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
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主张推行郡国县分封并行制度 B.深刻揭露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D.设方镇以消除郡县制度的弊端
14.“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 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 这
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材料表明( )
A.鸦片战争爆发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B.西方各国希望与中国平等外交和贸易
C.英国的鸦片贸易和茶叶贸易没有区别 D.别的国家会和英国一起发动鸦片战争
15.下列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在华资本直接投资行业构成表。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
( )
估计投资额(美元) 占合计百分比
贸易业 41 949 911 38.47
银行业 28 094 940 25.76
保险业 5 992 800 5.50
航运业 13 342 549 12.23
工业 14 245 128 13.06
其他商业 5 428 016 4.98
总计 109 053 340 100.00
A.列强对华商品侵略的特点 B.民族资本在工业领域占优势
C.航海业成为中外争夺重点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第 16 题 12 分, 第 17 题 14 分, 第 18 题 17 分, 第 19 题
12 分,共计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线北是游牧区,线南是农耕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后霍去 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辖 35 县,置军屯、
民屯共 71270 户。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农牧界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发
生变化的原因。(8 分)
(2)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农牧界限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4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 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免舜 ”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
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
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
(
。
)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政治制度哪一特点能体现出“现代政治文明气
息 ”?并据此列举宋初地方管理的措施。(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角度概括指出“宋
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 (6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丰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 ”。凡种桑
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 ……种植甘薯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幸
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由于玉米.
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相对应于 16-18 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 一些学者认为 16-18 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 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 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
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
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的新变化。(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帮繁盛的有利因素。(分)
(3)根据材料三和四,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
积极影响。(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系“ 中国 ”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 一方面是经济因素,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 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中国固然长期被 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 ……第三个因素,是因为中国 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
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以“维系‘ 中国’观念的力量 ”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2 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上有先后”可知,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成系统”可知,D
项错误;A项材料无从反映,排除;材料“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
现了“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B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的《两小儿辩日》,通过对太阳与人距离远近的辩论,揭示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的思考,故C项正确;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不属于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
受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与私学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3.D 解析:A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排除;B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排除;C项仅体现了表格中的“秦之所以革之者,其
为制,公之大者也”,排除。
4.D 解析:画像石上的东汉豪强地主,人丁兴旺,粮仓充实,丰收宴会的场面宏大,显示出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强大,成为威胁中央的隐患,故选D项;画面展现的是豪强地主的势力膨胀,不是国家政治的清明与否,排除A项;西汉初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画像表现
的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画面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的奢侈生活,并非农民,排除C项。
5.D 解析:据上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大多将自己的祖先追溯为汉人,说明当时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禅让制度强调推举贤能之人,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第一则史料说的是刘渊追溯汉代刘氏为祖先,与炎黄部落关系不大,排除B项;刘氏政权只涉及第一则史料,排除C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前期至唐玄宗前期人口持续增长,这与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有关,而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造成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由此可知,人口的增减与社会环境相关,故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人口增长率呈下降
趋势,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经济濒临崩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皇位争夺与
人口增长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7.B 解析:表格信息表明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宰相占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官吏选拔逐渐突破门第限制,渐趋公平,B正确;根据表格可知,当时除了进士出身,还有多种入仕途径,排除A;通过题干表格内容无法判断政府对文武官员的立场,排除C;宰相出身
多为进士,意味着寒族势力的壮大,士族的衰落,排除D。
8.B 解析:北魏前期的佛像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宗教色彩浓厚,而唐朝的佛像充满生活气息,说明艺术创作逐渐生活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对外交流的文化特征,排除A
项;儒学居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艺术风格是由时代决定的,而非民众,排除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作者、不同著述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一样,体现了评价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故C项正确。
10.B 解析:根据材料中“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的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行省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而
不是皇权,排除D项。
11.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由材料“海上保护神”“妇幼保护神”以及“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影响力逐渐扩大,故C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仅从一些民间崇拜,不能得出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A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明代宦官人数波动较大,而清代则总体上呈现较为平稳的递减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频发,所以清朝宦官数量减少,严禁宦官干政,这说明清朝注重吸取前朝教训,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两代的宦官数量,不是宦官管理体系,排除B项;宦官专权加速了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决定”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两代的宦官数量,反映不出明代宦官记载是否可信问题,排除D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要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去二者之弊,所以不可能主张既实行分封制又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是对地方官制的看法,而不是对君主专
制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不仅是对郡县制,也针对分封制,排除D项。
14.A 解析:“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表明西方国家迟早都会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故A项正确;B项没有看到中西贸易的实质,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故
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5.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直接投资中贸易业占据比例最高,说明当时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并不占优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航运业主要是内河航运,其占据比例较低,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
16.(1)变化:与战国时期相比,汉武帝时期农牧界限向北移动明显。(2分)原因: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实边、屯田等,推动了
农牧界限的北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2)影响:推动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农业经
济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解析:(1)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变化:由材料“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线北是游牧区,线南是农耕区)”及所学知识可知,与
战国相比,汉武帝时期农牧界限向北移动明显。原因:由材料“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
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由材料“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可得出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由材料“设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及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实边、屯田等,推动了农牧界限的北移。(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
的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推动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传播;有利于边
疆的开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1)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约(2分)措施: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
。
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加强对地方监控,设“四监司”对各州
监控;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商品经济发展:民族政权间榷场贸易频繁,民间贸易活跃;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开始出现纸币;城市兴盛;海外贸易繁荣。(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人身束缚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科技进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2
分)
解析:(1)本题是特点、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特点:由材料“事为之防,
曲为之制”及所学可得出分化事权,相互制约(或分权制衡)。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初地方管理的措施包括: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加强对地方监控,设“四监司”对各州监控;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中“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回答,例如:商品经济发展:民族政权间榷场贸易频繁,民间贸易活跃;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开始出现纸币;城市兴盛;海外贸易繁荣。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人身束缚
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科技进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18.(1)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明显。(答出其
中两点即可,4分)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国
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4分)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界的活跃,产生“工商皆本”
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其它言之有
理也可)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由材料“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丰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可得出政府支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由材料“畸幸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可得出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由材料“由于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明显。(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由材料“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可得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由材料“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由材料“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可得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3)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新现象:由材料“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及所学可得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由材料“乌镇、盛泽镇”可得出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工商皆本思想的产生等方面
分析说明,例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世俗文化发展;促
进思想界的活跃,产生“工商皆本”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19.题目:维系“中国”观念的力量(1分)
经济上,大一统国家体制下,秦朝修驰道和直道,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员和商品的流动,这有利于维系“中国”内部
的基本稳定。在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3分)
政治上,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
强,增强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凝聚力。(3分)
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中国内部的认同感。西汉独
尊儒术,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秩序,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3分)
总之,维系“中国”这一观念、增强中国内部的凝聚力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解析:本题要求以“维系‘中国’观念的力量”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根据材料“一方面是经济因素,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经济方面,可从秦朝和元朝道路的修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角度进行叙述。政治方面,可从秦朝郡县制和隋唐科举制的影响等方面叙述。文化方面,
可从秦朝统一文字、西汉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的影响等方面叙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宁梁山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