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新盈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考古学看,我国史前玉器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特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
A.国家起源的单一性 B.国家起源的多源性
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国家起源的神秘性
2、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这反映了( )
A.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 B.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C.商朝时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
3、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
B.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
C.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
D.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4、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并培植了农作物粟的是( )
A.红山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大汶口文化
5、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时代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其中,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尧舜 D.炎黄
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7、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
A.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 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 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8、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1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
A.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B.焚书坑儒推恩令
C.统一文字推恩令 D.统一文字独尊儒术
11、统一前的秦国,丞相不仅是最高行政官,也可率兵出征。秦统一后,“太尉掌武事”,同丞相一样,也是“金印紫绶”,两者地位相等。这一变化表明秦朝( )
A.加强了君主权力 B.中央机构完善 C.完成了全国统一 D.重视发展军事
12、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 )
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 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
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 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13、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朝暴政 B.秦始皇穷奢极欲
C.刑法严苛 D.秦朝“焚书坑儒”
14、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15、史载“汉家承秦之制……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下列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
A.设中书省,总揽国家权力 B.建立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C.设立中朝,限制丞相权力 D.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大臣
16、秦灭六国后废止六国旧钱,通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该措施有利于( )
A.秦国最终完成统一 B.彻底消灭六国
C.加强经济交流联系 D.抵御匈奴进攻
17、秦朝,尚书是掌通奏章的文书小吏,后逐渐能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至西汉元帝时,竟号称“国家枢机”。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 )
A.推动监察机构力量的壮大 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顺应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D.开创了贤臣政治的先河
18、下列现象不属于东汉衰亡的原因的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军阀割据
C.外戚宦官专权 D.突厥入侵
19、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 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20、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1、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汉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削弱诸侯实力 B.加大反腐力度 C.削弱宰相权力 D.缓解皇族矛盾
22、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3、司马彪的《续汉书》,记载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这反映当时( )
A.土地兼并开始出现 B.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C.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汉武帝时西汉的繁荣 B.工商业者的地位提高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26、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题
2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2)秦朝亡于暴政,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的是国家起源的多元性,非单一性,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起源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数量众多,反映了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反映战争频繁,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青铜冶炼技术情况,排除B项;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下,受封奴隶主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项正确;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排除A项;井田制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农具以及少量青铜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河姆渡文化在长江流域,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地区,排除A、B、D三项。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居于五帝之首。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D项正确;夏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商汤建立了商朝,排除B项;尧舜在炎黄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解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故B项正确;《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经典,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经典,法家主张中央集权、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与百家争鸣有关,反映出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争鸣和融合的比较,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且材料没有涉及诸子思想兼收并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商鞅变法中实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措施,通过奖励军功,使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为属籍的方式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的是废井田,开阡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中奖励军功的政策并非革除陈规陋习,排除B项;奖励军功没办法强化社会控制,商鞅变法中强化社会控制的是什五连坐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用暴政震慑读书人;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只提倡读一种书,A项符合题意;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实行的措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为推行法治,便于政令实施采取的措施,两者都与读书无关,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统一前的秦国,丞相不仅是最高行政官,也可率兵出征”“秦统一后,‘太尉掌武事’,同丞相一样,也是“金印紫绶”,两者地位相等”等信息可知,秦统一以前,秦国丞相有行政权和军权,而统一后,秦始皇设置三公九卿,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说明丞相权力被分散,君权得到加强,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完善的问题,排除B项;秦统一了全国,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了君权加强的现象,无法得出秦朝重视发展军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于人口的管理,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秦朝依据的是功劳构建国家权力,排除A项;秦朝并未摒弃等级制度,排除C项;D项的举措不能解决题干矛盾,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A项正确;BCD项均是暴政的表现,排除。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体现的是秦朝在地方通过严密的基层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权限分化,并非是扩大,排除A项;C项错在“完善”,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社会自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使宰相的决策权转移到以皇帝为首的内廷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中书省和行省是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B项;D项是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交流与联系,C项正确;货币的统一是在秦完成统一之后,排除A项;货币的统一属于经济上的措施,不能直接帮助其消灭六国残余势力,排除B项;秦朝抵御匈奴进攻是军事措施,与货币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尚书由文书小吏到劾奏朝臣,参与选官以致到西汉号称“国家枢机”,体现了君主任用身边的亲信来制约重臣,反映出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所以C项正确;材料中的“尚书”并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尚书权力随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逐步增大,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贤臣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世纪时,突厥逐渐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此时东汉早已灭亡,所以突厥入侵不属于东汉衰亡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与题目设问不符,排除A项、B项;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幼年继位,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由外戚控制。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题目设问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根据材料涉及的角抵(摔跤)运动在秦汉时期的流行情况:秦二世在宫中欣赏;汉武帝不仅在长安城内举行大规模的角抵表演活动让百姓进行欣赏,且将其作为招待西域人的文娱活动,可知角抵(摔跤)运动在秦汉时期从政府到民间都十分流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运动流行情况,而“川剧”这一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而丝路文化出现在汉代,且并非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运动的流行情况,没有提及其源,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
2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目的在于打击地方王国势力,增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多设立侯国,与反腐问题无关,排除B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与中央的宰相权力削弱无关,王国问题的解决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不涉及皇权相权之争,排除C项;增多王国数量,在不激化皇族矛盾的情况下,削弱王国实力是主要目的,其目的不是缓和皇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2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势力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壮大,豪强地主势力强大,B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并不是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东汉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根据“汉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汉代,根据“孝文”、“孝景”可知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有关。根据“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描述的是文景之治,故选C;材料描述的是汉代文景时期的社会出现繁荣稳定的情景,与AB无关,排除;贞观之治是在唐代,排除D。
2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牧业、采矿业……‘大者倾郡……不可胜数’”可知,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A项与西汉前期不符,B项与材料“农牧业”不符,D项与材料“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不符,均排除。
2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的兴办是儒学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D排除。故选B。
27、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老子:道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
(3)背景:①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③士阶层的崛起;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⑤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任4点即可)
解析:(1)品德:根据材料“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可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得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代表道家学派;韩非子代表法家学派。
(3)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学术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政治方面,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社会阶层方面,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学术方面,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8、答案:(1)答案:措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言之有理)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的图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郡县长官由中央或皇帝统一任免或调动。意义:结合所学,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方面:结合所学,秦的暴政表现为法律严苛、徭役繁重、思想上焚书坑儒等方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海南省临高县新盈中学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