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相传,黄帝在为万民立下赫赫功勋后乘龙上天;夏商时期,“龙”被塑造成一个通天的媒介,巫师祭祀时,将对龙的歌颂作为与“神”对话的一种手段;周朝时,“龙”的权力色彩淡化,逐渐被改变成一种追求和谐与祥瑞的象征。中国先民对“龙”崇拜的变化( )
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好恶 B.得益于专制统治的确立
C.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倾向 D.反映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2、汉光武帝一改西汉以外戚为中朝官员首领的惯例,大胆任用宦官担任内朝的高官。这一做法被东汉的多位君主借鉴。东汉皇帝调整中朝旨在( )
A.加强皇权以巩固统治 B.消除外戚篡权的风险
C.提高宦官的政治地位 D.建立分权制衡的机制
3、某学者统计研究发现,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北宋初期的8.9万人增长到北宋中期的28.57万人,占同时期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5.4%提升至6.7%。到北宋末期,江南地区的劳动力人口达到32.28万人,占比为6.9%。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A.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逐渐放缓
B.北宋初期,江南地区存在着大量隐匿人口
C.北宋中期以后,江南农业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
D.北宋末期,江南已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4、明初,农民多以粮食等实物形式交纳赋税,禄米在官俸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首先在江南地区尝试以货币取代实物缴纳赋税,后被逐渐推广;与之相应,官员的俸禄则不再发放粮食等实物,而代之以货币。这一举措( )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
C.减少了官员的腐化现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前夕,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自发要求彼此联络,共御外侮,当地官员连忙上书表示“民情汹汹”“盗贼四起”,并将有限的军力用于压制商民。这最能说明当时( )
A.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B.封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矛盾尖锐
C.天津民众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6、北洋政府是清朝灭亡后,第一个得到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最符合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的中国发展状况的一组关键词是( )
A.政治安定工业发展思想解放门户开放
B.政治动荡工业萧条思想禁锢闭关自守
C.政治动荡工业发展思想解放门户开放
D.政治动荡工业萧条思想解放闭关自守
7、下图所示为1947年的漫画《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该漫画( )
A.形象表现了国统区物价飞涨局面 B.揭示了国民政府腐朽卖国的本质
C.是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 D.极力为蒋介石军事失利进行辩解
8、下图所示是1964年《山东画报》上刊载的国内某地“铁姑娘”队挑水抗旱的照片。该作品( )
A.旨在彰显人民公社体制的动员能力
B.激发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C.展现了新中国女性的生产劳动潜力
D.倡导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风尚
9、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次审判的结果使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内部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罗马人迫切需要一部新的法律,这部法律应该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罗马人所需要的“这部法律”( )
A.对诉讼程序非常重视 B.具有简洁实用的特征
C.主要适用于外交领域 D.激励了罗马人的扩张
10、对于西方历史上某一个“全才”涌现的时期,有学者说“从人文主义者本身来说,他(将人文主义者共性假拟的抽象人格)是不能不具备多方面的造诣的,因为事实上,他的学问不仅用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据此推断,这些“全才”最可能是( )
A.宗教改革的主要发起者 B.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C.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D.古代雅典的“智者”
11、19世纪80年代,一个在英国随处可见的“5孩”工人家庭的家主这样描述他的生活:我们每周基本喝一次茶;平时则是喝粥,要么燕麦片粥,要么玉米面粥,这要看我们能买到什么;冬天,我们往玉米面里加一点糖和水;夏天,我们基本吃马铃薯,马铃薯吃完了就喝粥。”由此可知,此时的英国工人( )
A.生活资料市场依存度高 B.积极推崇美洲粮食品种
C.正在酝酿社会主义革命 D.精神文化追求明显提高
12、下表所示为1948年和1970年美国工商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8年 1970年
美国工业总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总产值比例 54.6% 37.8%
美国对外贸易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外贸总额比例 49.6% 15.5%
A.美国深陷“滞胀”危机 B.西欧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民族解放潮流的冲击 D.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统计的国家之一。《周礼·秋官》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西周设置专门的官职,在职者负责每年把人口情况造册登记。《管子·问篇》中提出70多个问题,与人口、经济有关的问题就占了一大半。《管子·乘马篇》提出每年春季登记、夏季核实、秋季检查,以摸清人口情况。《管子·立政篇》还提出“(每)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的具体做法。东汉末年的徐干在《中论·民数》中说,“民数周为国之本也”,“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并据此建议通过“六乡六遂”等制度把人口组织、管理起来,以避免“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的情况。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
材料二: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于1964年7月,普查项目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1982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项目共19项,分以人为单位填报的13项和按户填写的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于1990年7月开始,列入普查表的项目有21项。第五次人口普查于2000年11月展开,登记项目达到49项,并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展开,这次普查以国务院2010年5月12日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为依据,并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展开,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展开。
——摘编自亳州市统计局《新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思想的内容,并说明古代国家进行人口统计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普查和古代人口统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人口普查不断发展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消除贫困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自主经营,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贫困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每年净减少1000万以上,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过上了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2021年,我国终于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同时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马振清、李明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之治》
(1)根据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说道,对于“(占领区)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并加以适当利用”。日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予以查封、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棉纱、棉布、人造丝、毛丝及毛丝制品、工业药品、染料、纸张、谷肥、砂糖等,并直接控制这些行业的原料和产品。1940年11月,日本又成立“输配联合会”,对“军配组合”控制之外的物资进行统制,低价收购粮食、棉花及其他农副产品,同时又向农村高价销售工业品。
——摘编自梁发芾《日本侵华的“以战养战”》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在中国战场“以战养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采取并加强“以战养战”政策的原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雅典出生的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与色诺芬几乎同一时期的还有一位托名色诺芬进行创作的“伪色诺芬”,他不但著述颇丰,且颇有见地。伪色诺芬在公元前430年前后撰写的《雅典人政制》是其代表作。伪色诺芬确信控制海洋与民主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雅典的政治态度,从贵族派首领主导的“亲陆军”,转变为平民派首领主导的“亲海军”,这正是因伯利克里的军事指挥会带来的巨大改变。雅典扩充海军,看上去是扩充一个军种的势力,实际却是一种政治力量的扩充。伪色诺芬也看到了海权相对陆权的战略优势:海权比陆权更容易组织军事战役,阻碍敌人的贸易会,防止敌人联盟。然而伪色诺芬不相信海上霸权能与正派统治相一致,并称其为僭政。柏拉图在这方面也提出:一个以和平为目标的城邦,不应当屈从于海洋的诱惑,港口的贸易会“滋生灵魂的诡诈和不信任,并导致一个社会内部相互不信任,彼此不能友好相处”。
——摘编自梁二平《伪色诺芬:海上霸权是僭政,放弃更危险》
(1)根据材料,概括伪色诺芬对雅典政治制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伪色诺芬对雅典政治的认识。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身份解放是指政治体成员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不断走向身份平等的过程。英国人在身份解放之前就已经确立了核心民主机制,他们有条件在民主制度下通过改革从而逐步地、渐进地达成身份解放,这表现在直到1948年法律上对选举权的身份限制消失上。议席的开放性长期受限于财产资格,直到1847年,英国才产生第一位“工人”议员,而少数族裔的议员直到1987年才出现。而在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以后,法国的底层阶级才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早早拥有了最早形式上的投票权以及获得国家公职的机会。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法国一直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权力机制,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现代民主机制才最终确立;1962年,普选总统制的确立,使法国的宪政体制真正稳定下来。
——摘编自汪仲启《民主发展的逻辑: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基于对英、法、中三国的比较研究》
围绕材料主题,自行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时,“龙”从神权的象征变为一种追求和谐与祥瑞的象征,这说明周朝时,“龙”演变为王权的象征,这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倾向,C项正确;“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周朝时没有确立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龙”从神权的象征变为王权的象征,而非“神权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
2、答案:A
解析:汉光武帝任用宦官担任内朝的高官,旨在削弱三公的权力,加强皇权,A项正确;消除外戚篡权的风险说法错误,排除B项;提高宦官的政治地位不是东汉皇帝调整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到北宋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推动江南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材料说明北宋中期以后,江南农业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北宋中期到北宋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看不出“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逐渐放缓”,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北宋初期,江南地区存在着大量隐匿人口”,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江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情况,而且北宋末期江南地区的人口占比为6.9%,不能说明“北宋末期,江南已成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官员的俸禄形式和农民上缴的赋税形式有关,而赋税收取货币和官员俸禄发放货币都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赋税形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排除AB项;改变赋税和俸禄形式并不一定能够减少官员的腐化现象,排除C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自发反抗英法联军的要求被当地官员以“民情汹汹”“盗贼四起”为由而进行压制,这反映了封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关,而且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就受到了冲击,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的反抗要求,因此“普遍”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动荡工业发展思想解放门户开放,C正确;A错在“政治安定”,排除;B错在“工业萧条”,排除;D错在“闭关自守”,排除。故选:C。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47年”、“内战”可知,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依据“《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和图片中的“饿”、“粮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广大民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由此可知,该漫画是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故C正确;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而且漫画具有讽刺寓意,“形象表现了国统区物价飞涨局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不能体现“国民政府腐朽卖国“,故排除B;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不是为蒋介石军事失利进行辩解,故排除D。故选:C。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964年“可知,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依据材料“‘铁姑娘’队挑水抗旱”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从1960年开始,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风尚,缓解经济困难局面;该画报正是这一体现,故D正确;.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于1958年,故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故排除B;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罗马人迫切需要一部新的法律,这部法律应该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表明罗马人需要一部简单实用的法律,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诉讼程序,排除A项;主要适用于外交领域与材料“这部法律应该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信息不符,排除C项;罗马的扩张使得原有的法律不再适应,而不是法律激励了罗马的扩张,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人的生活资料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市场依存度高,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工人是否积极推崇美洲粮食品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人的物质生活,未涉及精神文化追求,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1)内容:人口统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掌握人口数据对国家意义重大);人口统计数据必须定期核查,不断修正;准确的人口数量是国家征税、征兵、派役、量刑、教化的依据。
作用:稳定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抑制地方豪强力量的扩张;维护政权的稳定。
(2)不同之处:
手段不同:新中国自第三次人口普查起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普查,中国古代始终以人工逐户登记入册:
成本不同:新中国自第三次人口普查起人口统计信息化程度高、成本较低,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和核查受制于交通条件和记录手段,成本较高;
效果不同:新中国人口数据统计更加科学、详实;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存在较多疏漏;
内容不同:新中国人口统计内容丰富而全面;中国古代主要统计男丁和土地情况,内容较少;
实质不同:新中国人口统计是巩固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是帝王对百姓剥削的政策工具;
功能不同:新中国人口普查具有政治(民主选举的依据)、经济(制定发展规划的依据)、科研(人口与社会学研究的需要)等多重效益,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主要是作为赋役征派的依据。
原因: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学、人口地理学等理论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解析:(1)内容:根据“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民数周为国之本也”得出人口统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根据“《管子·乘马篇》提出每年春季登记、夏季核实、秋季检查,以摸清人口情况”、“《管子·立政篇》还提出‘(每)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的具体做法”得出人口统计数据必须定期核查,不断修正;根据“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可知准确的人口数量是国家征税、征兵、派役、量刑、教化的依据。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抑制地方豪强力量的扩张;维护政权的稳定。
(2)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后七次人口普查的方式、内容等可知,与古代人口统计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手段、成本、效果、内容、实质、功能等方面。导致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因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新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学、人口地理学等理论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14、答案:(1)努力: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实施并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制定针对性的扶贫计划;探索救济性扶贫、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多种模式;选派精干力量深入扶贫一线。
(2)原因:“共同富裕”伟大理想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接续奋斗;合理、精准的扶贫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优越性。
解析:(1)努力:依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自主经营,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贫困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可以得出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实施并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制定针对性的扶贫计划;依据“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可以得出探索救济性扶贫、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多种模式;依据“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可以得出选派精干力量深入扶贫一线。
(2)原因:依据材料“消除贫困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可以得出“共同富裕”伟大理想的引领;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依据“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合理、精准的扶贫政策;结合所学从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接续奋斗;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优越性等角度进行补充。
15、答案:(1)表现:没收国民政府财产;成立经济实体,控制物资和物流;对占领区工农业生产实行军管和统制;运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牟取暴利。
(2)原因:日本国内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用兵;国民党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敌后抗战加大了日本对占领区的管制成本;二战全面爆发,英、法等国对德宣战,日本外交环境恶化。
解析:(1)表现:依据材料“日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予以查封,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可以得出没收国民政府财产;依据“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可以得出成立经济实体,控制物资和物流;依据“对军配组合控制之外的物资进行统制,低价收购粮食.棉花及其他农副产品,同时又向农村高价销售工业品”可以得出对占领区工农业生产实行军管和统制;运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牟取暴利。
(2)原因:依据材料“1937年12月24日”并结合抗日战争的进程可以得出国民党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敌后抗战加大了日本对占领区的管制成本;结合日本的国情可以得出日本国内资源匮乏,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用兵;结合二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可以得出二战全面爆发,英.法等国对德宣战,日本外交环境恶化。
16、答案:(1)认识:海洋(海外贸易和海战)与民主制度关系紧密;伯利克里改革的本质是平民派与贵族派的权力之争;雅典民主政治与海军扩充同步发展;民主制度蕴含着危机和弊病。
(2)评价:伪色诺芬看到了生产活动、政治体制、军事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较为深刻地诠释了伯利克雅典的政治变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具有一定的辩证认识;其观点倾向于同情贵族寡头,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柏拉图等思想家相比,其观点缺乏道德追求与家国情怀。
解析:(1)根据材料“伪色诺芬确信控制海洋与民主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概括出海洋(海外贸易和海战)与民主制度关系紧密;根据材料“伯里克利的军事指挥而带来的巨大改变。雅典扩充海军,看上去是扩充一个军种的势力,实际却是一种政治力量的扩充”可概括出伯利克里改革的本质是平民派与贵族派的权力之争;根据材料“海权比陆权更容易组织军事战役,阻碍敌人的贸易会,防止敌人联盟。然而伪色诺芬不相信海上霸权能与正派统治相一致,并称其为借政”可概括出民主制度蕴含着危机和弊病。
(2)评价:根据材料“伪色诺芬确信控制海洋与民主制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可概括出伪色诺芬看到了生产活动、政治体制、军事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根据材料“海权比陆权更容易组织军事战役,阻碍敌人的贸易会,防止敌人联盟。然而伪色诺芬不相信海上霸权能与正派统治相一致,并称其为借政”可概括出较为深刻地诠释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政治变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具有一定的辩证认识;其观点倾向于同情贵族寡头;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与柏拉图等思想家相比,其观点缺乏道德追求与家国情怀。
17、答案:示例
论题:英、法两国公民获得参政权的进程存在差异。
阐释:自13世纪《大宪章》颁行后,英国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传统。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专制王权的统治;1689年,新贵族主导的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正式开启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新时代。但是,英国公民参政权的获得严重滞后于代议制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公民的斗争,英国公民的身份解放才获得较大进展。法国公民早在18世纪末就在法律层面获得了充分的政治权利(包括参政权)。但是,由于法国政局的动荡,实际的政治运行机制始终存在着反复徘徊的局面,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民才获得实际上的参政权。
综上,英、法两国公民身份解放进程和参政权的实现与本国民主政治进程并不完全同步,这反映出人类民主政治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多样性。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自行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法等国家民主机制的确立和发展,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英法两国公民参政权存在差异角度,结合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及两国民主机制发展历程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英法两国民主机制特点角度入手,结合两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其特点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