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可知,彩陶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中国各处文化遗址中的展现了不同的风采和特
点,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将中
国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华各地人民的审美存在一定差异性,排除
D项。
2.B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大量出现,这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与内蒙
古地区存在一定的商贸交流活动,故B项正确。秦统一后,才逐渐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排除A项;货币使用
状况日益混乱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在内蒙古发掘出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只能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经济交
流,无法直接得出华是队同意识形成,排除D项。
3.D根据材料“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
朝皇帝掌握天下大小事务,天下百姓也须遵守秦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秦朝践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
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刑法严苛,排除B项;材料
与疆土辽阔和人口众多无关,排除C项。
4.D根据材料“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可知,汉武帝此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国家统一,
故D项正确。“全面有效的统治”这一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战并未彻底消除匈奴的边疆威助,排除B
项:汉匈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C项。
5.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旨在维护汉族和鲜卑贵族的特权,进而维护北魏的政
治统治,故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汉化改革、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D两项。
6.D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建后,实行减租政策,并将妇女从纳租人群中排除,这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租税负
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口的增长,故D项正确。材料与妇女政治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
及减租,这适应了当时国家初定、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而非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与保证农
民的生产时间无关,排除C项。
7.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绘的是唐朝质子制度,即中央通过国子监将地方藩镇首领的子弟
变相纳人中央管控之下,以防止落镇的反叛,故C项正确。重建国子监的目的是使质子制度得以实行,而非
对教育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及社会阶层结构固化无关,排除B、D两项。
8.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不断压制武将和过度拾高文官地位,所以“范仲淹
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故D项正确。其余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9.A根据材料可知,金熙宗时期推行的改革逐步将金朝治下的人民纳入州县的管辖系统中,同时还鼓励农耕
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金国社会的封建化转型,故A项正确。女真已被汉族同化的说法过于
大,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旨在巩固王朝统治,排除C项;材料与因俗而治无关,排除D项。
10.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东南沿海部分百姓下海为盗,甚至勾结倭寇为患东南,这从侧面反映出明朝海
禁政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海禁政策加剧了倭患,排除A项:材料与中外贸
易无关,排除C项:D项以偏概全,故排除」
11.A根据材料可知,在雍正时期,奏折制度得到不断完善,范围得到扩大,官员单独呈送奏折,中间不经过其
他中转,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强化了对官僚
机构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加强,没有体现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的提升,
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排除C项;“确保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B根据材料可知,李贽认为普通人和圣人之间并无本质上的高下之别,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贽的平等思
想,适应了当时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利益需求,故B项正确。材料与唯物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经
世致用思想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的统治根基,材料与之无关,排除D项。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阜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彩陶文化。下列是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
A.当时跨地域文化交流频繁 B.当时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早期人民的审美逐渐趋于统一
2.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如在赤峰市蘑菇山某一战国遗址发现货币三十余斤,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方足布 68枚、尖足布5 枚、刀币 108枚。由此可知,当时
A.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B.存在一定区域商贸联系
C.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D.华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
3.下表为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所立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秦朝
A.经济繁荣、文化统一 B.国家统一、刑法严苛
C.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1页(共6 页)】
4.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 128 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元朔二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汉武帝此举
A.实现了对西域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B.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顺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5.北魏孝文帝“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为“四姓”,将之尊为汉士族中首屈一指的高门。同时又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比欲制定姓族,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孝文帝此举意在
A.限制鲜卑贵族特权 B.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革
C.维护北魏政治统治 D.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6.在一夫一妇承担的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唐初,则变化为“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同时妇女不再作为纳租人口。这一税制变化
A.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的增长
7.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A.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C.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
8.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皇帝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范仲淹这一做法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深受“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
9.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不仅“罢汉、渤海千户谋克”,对保留的猛安谋克也进行重新编制,以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将“禁苑隙地分给百姓”“以西京鹿囿为民田”,并对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A.利于推动金国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B.反映了女真已被汉族同化
C.旨在消除女真与汉族的民族矛盾 D.体现了金朝的“因俗而治”
10.下表为关于明朝倭患的部分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明朝
史料 内容
《文明大事记》 梁本豪者,广东蛋首(少数民族)也……豪泉于海曲,其党渐集至千余人,姑东倭雨番,将寇省城,已有约为内应者矣
《惠州府志》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大早,佞寇侵海丰,时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宜诱倭劝己,倭至潮,侵入海丰界
《潮州府志》 陈世荣,澄海大家井人。隆庆元年丁卯,冈余乾仁、连思恭等,永倭乱纠集二千余人,兇发为伋倭肆劫
A.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实行海禁存在一定合理性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D.倭寇主体为沿海中国居民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2页(共6页)】
11.雍正时期,密奏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C.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确保了朝廷和地方间政令畅通
12.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圣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李贽的这一主张
A.蕴含一定朴素的唯物思想 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C.体现了一定经世致用色彩 D.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根基
13.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的这一言论旨在强调
A.鸦片战争客观上助推中国社会转型 B.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鸦片战争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D.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14.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籍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15.下面为轮船招商局附属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面向社会发行的股票,上面写有:“招商内河轮船公司……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十二月起,招股壹千股,每股规银壹佰两,官利按年八厘,闰月不计。”由此可推知,当时
A.军工企业的创办资金捉襟见肘 B.洋务民用企业经营方式具有近代特征
C.股份制企业成为社会主要模式 D.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3页(共6页)】
16.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呈了《突厥削弱记》指出:突厥(奥斯曼帝国)自明中叶后势压全欧,然而三百年后,“欧人新世勃兴”,英、法、俄、德、意、奥“分割其要壤……外揽其财、内干预其政”,以致“国民愁怨咨嗟……革命四伏,人人思易朝逐君”。康有为这一举措意在
A.介绍世界形势 B.践行托古改制
C.抨击列强侵略 D.宣扬变法图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 17 题12 分,第 18 题 14分,第 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 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6分)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4页(共6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自统一蒙古草原向外扩展,蒙古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儒士郝经提出“用夏变夷”理论,忽必烈接受了这一理论,而前代统治者中多见的“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等偏见,在元朝统治者的头脑中则十分淡漠。元人虞集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并对云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情形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继承汉唐以来的羁縻之策并加以完善,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实行土官制度。元朝统治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经营与开发,使云南步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清朝统治者自身亦为少数民族,认为“边疆”与“夷狄”在概念上不能等同,反对“内华夏外夷狄”的说法,认为内地与边疆各族人民“无分内外”“皆朕赤子”。主宰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守中治边”“守在四夷”,因此清朝也继承了明朝以来重视边疆地区治理与稳定的传统。在“三藩”已成为国家重大隐患的情况下,不少廷臣仍以担心滇、黔苗造反必驻重兵弹压为由反对撤篱。由此可见,包括云南地区在内的西南边疆的稳定在清朝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性。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分而治之”,实行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陶亚敏 程方《元朝、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与清朝治理边疆民族思想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与清朝治边的共同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民鲜力田,而多货殖”,如:“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贤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折色法”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并通过“捐纳”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5页(共6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站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微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徽商的特点。(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徼商衰落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人物 评 价
瓦德西 (八国联军统帅)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权……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更于此次“举民运动”中见之……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器装备不良之故
李大钊 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又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周恩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千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王致中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仇外的运动,又和团的勇敢精神和纪律,是靠封建迷信来维持的
柯文 他们(又和团)面对着19世纪末华北平原出现的多重危机,其反应方式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独特现象,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或其他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也非绝无仅有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义和团运动”运动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