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B
6.C 7.C 8.A 9.B 10.C
11.B 12.D 13.D 14.A 15.B 16.A
17.(1)基础:均田制。(1分)
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3点5分)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点4分)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2点4分)
18.(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洲社会的转型;原有国家功能的弱化;宗教改革的推动;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国家之间的竞争需要等。(3点6分)
(2)因素: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民族危机的冲击);王朝国家观念的突破;世界潮流的影响;革命实践的推动;国人观念的转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点4分)
(3)意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2点4分)
19.(1)自成一体;礼法结合,以礼为主;服务于宗法家族秩序和专制政体;德主刑辅。(2点4分)
(2)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点6分)
20.①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12分)
②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
③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被西方国家发展为文官制度。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1943 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专栏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生产劳动模范。劳模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纸的头版,而且与毛泽东等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边区政府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这一时期的劳模宣传旨在( )
A.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发展生产巩固边区政权 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方各国大都实行比较严格的文官职位分类制度,即把各种文官职位的工作内容,按照行业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大类,再在各类职位中按照责任轻重,工作难易程度,分为若干等,在等以下再分若干级,每一等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职责要求。这种职位分类制度( )
A.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解决了营私舞弊乱象 D.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明代“三法司”是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由此可见,明代( )
A.实施严刑峻法政策 B.创新发展了司法制度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将制衡机制运用于司法领域
4.罗马法中规定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叫“人格减等”。人格减等又有不同类型,如丧失自由权沦为奴隶者,为人格大减等;丧失罗马市民权而成为拉丁人或外国人者,为人格中减等。这体现了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的规范性 B.强化奴隶主统治
C.注重维护等级秩序 D.法律条文的完备
5.1957 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 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 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6.两汉时期,随着匈奴不断的内迁,匈奴的民族认同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主要由抵抗汉文化的自尊心理向以汉之长补匈奴之短转变,再由以汉之长补匈奴之短向完全肯定汉文化转变。匈奴民族的这些心理变化( )
A.实现了国内各民族平等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增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D.推动了农耕技术发展
7.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8.19 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愚昧”等不同类别。“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构建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对欧洲“文明”标准理解错误的是( )
A.目的是推动落后地区的进步 B.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色彩
C.实际上被西方国家通过国际法加以确认 D.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扩张的产物
9.12-13 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是教权和王权斗争的结果 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建立
C.彻底摧毁了封建领主束缚 D.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0.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1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效仿苏联,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母亲”题材的文学作品、电影和歌曲,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该类艺术创作达到了高潮。伴随“祖国母亲”形象的传播,新中国在人民眼里俨然是强有力的保护者。此类艺术创作( )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加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可度
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冲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
12.在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凸显政府力量的国际协调 B.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13.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混乱及徭役税赋加重,大量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生;由于一部分农民逃亡后,其所承担的徭役便分摊到其他农户身上,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一状况( )
A.有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 B.证明均田制并未产生实效
C.推动了人口布局的变化 D.凸显了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14.秦献公时政府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秦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承袭秦的户籍制度,且在每年八月进行户口清查,年终还需将户口变化层层上报,接受中央的审查。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户籍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B.基层官员行政权力扩大
C.中央政府完全控制地方 D.社会底层民众缺乏流动
15.隋朝在制度上多有创新,遍布乡间的义仓就是其中一项,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义仓的设立( )
A.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发展了社会保障制度
C.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D.克服了自然经济弊端
16.工人阶级一旦壮大起来,就必然要为自己寻找解放的道路。英、法、德等国的工人斗争几乎都引发了国内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危机。欧洲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斗争,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改变统治政策,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西方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为人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C.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D.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转型升级
{#{QQABIQSEggiAQgBAARgCAQUYCgMQkAGACIoOBBAEsAIAgAFABAA=}#}
二、材料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 780 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 30%至 50%的户和 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 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受到内、外两方面原因的推动。从内部看,在欧洲近代社会大规模转型、原有的国家功能受到挑战后,新的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抗传统的宗教文化,并致力于形成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从外部看,由于欧洲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家间存在天然的竞争,而发展现代经济,无疑是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因此,谁要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落后,就必须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杨解朴《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材料二 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孙军《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因素。(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的演进轨迹有自己的特色。宗法家族社会的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秦律规定:“父盗子不为盗”,“子告父母,告者罪”。西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和法家化表现为确立族权本位(礼治)与皇权本位(法治)的双向法统。《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在“名例”篇的序言中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凡涉及民事纠纷、经济权益,国家均视为“细故”,尽量用调解而非法律解决。
——摘编自武树臣《法家法律化通论》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突出表现为三权分立,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6 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做法的影响下,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从其发展表现、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