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农耕器具以石器为主,用于整地、翻土、收割和加工的农耕器具都是配套出土的,一般包含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和石磨盘等,以及红山文化特有的典型掘土工具——耜。大量的出土农耕器具,体现了红山文化时期( )
A.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提高 B.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
C.已具有完备农业生产结构 D.农具生产趋于标准化
2.苏美尔阿卡德时期铜合金斧头的发现,表明当时西亚地区( )
A.农业时代开始到来 B.青铜冶炼技术进步
C.青铜普遍用于农业 D.农业生产继续发展
3.《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 )
A.铁器在农业上得到普遍使用 B.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
C.铁器已替代木石器和青铜器 D.铁器使用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
4.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廪簿(土地、赋税等情况的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户数 口数 能田者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10人 69人 617亩 54亩、8亩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5.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写道:“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
C.庄园经济的色彩 D.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6.马克思指出:“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该材料( )
A.讨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 B.批判了大工厂制度下的生产弊端
C.蕴含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D.说明了手工工场和大工厂不能并存
7.1850年,显然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加工程序朝着集中化方向发展,聚集在同一屋檐下。这一趋势的吸引力在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序专门化程度、使用更强力的机械和建立有效的劳动纪律,最终创造出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由此可知,工业聚集( )
A.有利于提升生产社会化效率 B.提高工人整体待遇
C.提高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D.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8.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普遍实行劳动制,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的,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
A.注重保护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9.1731年,一个德国人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30多道工艺,创立自己的品牌。1867年,该品牌成立了现代化钢材铸造车间,1939年又成功研发了低温冰锻技术。由材料可知,这一品牌长盛不衰的原因是( )
A.注重品质、坚持技术创新 B.物美价廉、广受市场欢迎
C.采用现代化机器大生产 D.国家统一助力企业发展
10.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 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匹以上,占各种动力总数的30.6%。这反映出( )
A.美德赶超英法的经济发展水平 B.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C.美德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心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1.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右图《怪物汤》描绘了一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12.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造成这一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B.航空业的发达
C.电话和电报的普及 D.航天业的发展
13.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满足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完善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军事需求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C.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 D.民用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军用技术
14.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已经自主研发了一种牛奶无菌软包装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材料表明( )
A.我国航天技术领先世界 B.航天技术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C.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我国已走向可持续发展轨道
15.“成功,只需一个点击。”这句话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16.当今世界的机器人正在逐渐取代许多行业人员的工作,这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 )
A.使产业更新换代 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
C.影响社会阶层结构 D.能够解放大量人力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樊树志《国史概要》
图1 二牛抬杠(北方地区) 图2 唐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
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
南水田使用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1)将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杰弗逊出任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拨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年,总统罗斯福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摘编自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产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摘编自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6分)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如下表。
元素 用途
铁 可用于制作农具和兵器;纯铁可用于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铁芯;钢铁可以用于制造机器和应用于建筑行业
硅 富含有机硅酸盐的黏土可以制造陶器或瓷器;硅晶体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各类芯片的必需材料
碳 提供宝贵的能量来源(煤炭和石油);古代中国已使用煤作为燃料
——摘编自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
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已会制作和使用配套农业生产工具,这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说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苏美尔阿卡德时期铜合金斧头的发现,反映了青铜冶炼技术进步,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吴越春·阖闾内传》记载了名剑干将、莫邪铸造时,经过采铁、鼓橐、装炭、濡化等程序,可以用来论证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炼铁技术,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该地有25户,共110人,平均每户是4.4人,每户耕地最多54亩,最少只有8亩,从土地占有情况可见为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且为自耕农形式,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盐井,所有的生产生活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体现了庄园经济的色彩,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利用工具,现代工厂制度下,机器成为主体,工人成为附属品,蕴含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剩余价值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批判”,排除B项;材料反映从手工工场到大工厂的发展,并非说明手工工场和大工厂不能并存,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趋势的吸引力在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序专门化程度、使用更强力的机械和建立有效的劳动纪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聚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的待遇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是否提高,排除C项;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普遍实行劳动制,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的”“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说明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品牌创立伊始就生产出品质优秀的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坚持更新设备、研发技术等,这反映出该品牌长盛不衰的原因是注重品质、坚持技术创新,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电厂和电动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0世纪初,美国、德国有大量发电厂并使用发动机,说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美德与英法对比,不能得出“美德赶超英法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推动美德的生产方式变革,并不能说明美德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心,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美德的信息,无法得出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图片描绘放大了的泰晤士河水滴中存在很多杂质,结合“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可知,漫画反映了技术进步带来对生态的破坏,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诞生之后,其快速便捷的交流形式极大地突破了空间对人类交流的限制,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满足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表明军事需求客观上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并迅速发展,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航天技术的支持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可知,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可知,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当今世界的机器人正在逐渐取代许多行业人员的工作,影响了社会阶层结构,故选C项。
17【答案】(1)变化: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应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6分)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6分)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4分)
直接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分)
18【答案】(1)特点: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发展;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建立“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以国家力量发展军事科技;建立工业和大学两大科技研究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科技的措施与美苏竞争紧密相关。(任答四点,8分)
(2)原因:美苏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战后欧洲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刺激;苏联国内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苏联模式弊端显现,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需要。(任答三点,6分)
(3)启示:政府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研究队伍建设;科技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任答三点,6分)
19【答案】[示例]元素:铁元素。(2分)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机器的制造和使用,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社会先后迈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对铁元素的利用推动了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0分)第二单元 第4课
【基础巩固】
1.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2.对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镰、湖北红安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
B.青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犁耕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4.据史料记载:“今(宋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巾。”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5.根据下图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6.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学者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7.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8.《元史·刑法志》中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这说明( )
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B.官府用法令规定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
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
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
【能力提升】
9.下表是根据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做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类别 掘土农具 中耕农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镰
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10.中国远古时期的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下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低昂间后先”。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
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
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11.下表为先秦时期关于铁的文献记载。据此可知( )
出处 记载
《诗经·秦风·驷驖》 有“驷驖孔阜”之句。“驖(tiě)”指马色黑如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A.铁的应用范围较广
B.政府支持冶铁业发展
C.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D.官营手工业规模扩大
12.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13.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4.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C.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15.《后汉书》记载:“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这描述的是( )
A.封建皇室的生活
B.自耕农的日常生活
C.商人家庭的生活
D.地主庄园的生活
16.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17.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 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摘编自《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即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材料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形成的原因。
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镰、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农具,故B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犁耕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反映出宋代纺织工艺水平较高,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该冶铁供风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材料“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技术的保守封闭,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那些匠户的子女都要沿袭其祖辈的事业,不准随意变更,以确保他们世代为官府服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农具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中国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齐国的农具,并没有与他国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齐国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脱壳工具由人力改为水力驱动,由此生产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和小农经济伴随而生的,远古时期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脱壳技术而非灌溉技术,排除C项;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诗经中形容马的颜色黑如铁,晋国用铁铸刑鼎,《吴越春秋》记载用铁铸剑,说明铁的应用范围较广,故A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然自黄道婆……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深耕熟犁,土细如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材料“课役童隶,各得其宜”“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描述的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造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故选B项。
17【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
材料二更具客观历史价值。理由:材料二来源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特点: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8【答案】(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技能传授以心传为核心;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
(2)原因: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单元 第5课
【基础巩固】
1.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生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 D.计算机
2.1685年,英国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1721年后的法令禁止售卖印度棉布。据此可知( )
A.英国纺织业完全落后于印度
B.印度惨遭英国殖民掠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萎缩
D.贸易保护助推工业革命
3.时钟代替季节,工厂代替工场,小家庭代替大家庭。此变革始于( )
A.宗教改革 B.圈地运动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4.1700—1820年,英国仿制亚洲商品并申请专利,其中陶器和陶艺釉技术专利7项,上漆技术专利13项,印花、亚麻等纺织技术专利48项。曾经作为奢侈品的丝绸和陶瓷远销欧美其他国家,并被打上了“英国制造”的烙印。这表明( )
A.英国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C.技术革新推动了市场扩大
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
5.美国和欧洲大陆在铁路发展过程中强调其“把国家绑在一起的前景”。1861年,一位意大利政治家在国家统一时说:“铁路会缝合意大利之靴。”据此可知,铁路( )
A.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程度
B.推动了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C.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D.促进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
6.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敲窗人”会按约定的时间,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说明( )
A.城市的居住环境有所改善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D.工人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7.1796年,一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纱厂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传染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主要表明( )
A.大纱厂普遍存在雇用童工现象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8.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进入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B.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
C.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能力提升】
9.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纺织行业,一方面,使用水力机和蒸汽机的工厂逐渐增加;但另一方面,使用手纺机、手织机、珍妮机等手动机械的手工工场还较为常见。这表明( )
A.工厂制的艰难兴起
B.工厂制存在严重弊端
C.手工工场存在优势
D.蒸汽机还不够成熟
10.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1.“发动机一启动,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B.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C.产业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光绪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
A.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B.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13.1701年,一名英国人在《东印度贸易观感》一文中写道:“当东印度贸易向我们提供比我们更为便宜的货物,它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使我们有可能以比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把我们的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以上史料( )
A.揭示了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
B.证明印度生产技术的先进
C.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
D.反映亚洲明显的贸易优势
14.萨维尔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书中指出,英国某镇18个教区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23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厂机械化的冲击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人口流动的频繁
D.圈地运动的结果
15.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条例,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该条例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条例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16.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的两个世纪左右,就将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城市、王国与帝国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全球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了家庭单位的解体
C.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D.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业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的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历史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致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做着成人的工作却拿着比成人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中没有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的议会大厦都不敢打开窗户。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9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举措。
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从而“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限制印度纺织品在英国的进口和销售,这属于贸易保护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市场,而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有利于刺激本国的生产力,对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起到推动的作用,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中,随着工厂制度及火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因此说“时钟代替季节”;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实现了由工场到工厂的转变;工业革命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工业革命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小家庭代替大家庭。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19世纪,英国仿制亚洲商品并大量申请专利,使英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远销欧美其他国家,这反映出技术革新推动了市场扩大,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把国家绑在一起”“铁路会缝合意大利之靴”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各国的铁路发展迅速,增强了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故D项正确;铁路决定经济发展程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铁路修建加强了本国国内的联系,排除B项;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需要早起上班的工人,雇用他人在约定的时间敲打窗户叫醒自己,职业“敲窗人”的出现,说明工厂制度的规章严格,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大纱厂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传染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工业革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初”“英国”“20世纪,甚至教会大学也大量增加了面向现实的世俗课程”可知,这是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使人们亟须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比较了工厂和工场两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存在,趋势是工厂“逐渐增加”,但工场“还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工厂制的艰难兴起,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厂制的弊端,使用水力机和蒸汽机是先进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手动机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落后的表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特在18世纪后期改良的蒸汽机性能优良,逐渐推广,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妇女解放的结论,故B项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但不能说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必须跟着机器的运转而不停地工作,这说明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东印度贸易……将迫使我们去发明加工工序和机器……从而把我们的制成品的价格降下来”可知,英国因为受到印度廉价商品的冲击而具有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这是对工业革命产生原因的一种新认识,它丰富了工业革命研究的视角,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东印度贸易提供更为便宜的货物,但不代表印度的生产技术更先进,排除B项;东印度贸易不能代表整个亚洲的贸易水平,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者数量大大减少与1850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相关,即机器生产冲击了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条例,要求童工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并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和机械操作等作出一系列规定,这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化生产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童工教育时间的规定并不能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中条例的颁布旨在解决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的问题,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常用的产品和服务多数由家庭提供,因此,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为重要;工业革命后,国家和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削弱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社会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所以,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故选D项。
17【答案】(1)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速度较快;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体系。
(2)推动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农村人口与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政府政策的推动。
18【答案】(1)社会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第二单元 第6课
【基础巩固】
1.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这项成果是( )
A.电影 B.电视
C.有线电话 D.电子计算机
2.人工智能(AI)的应用,使机器能够代替人类完成单纯重复、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这表明信息技术( )
A.增加部分人失业风险
B.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
C.提升工作效率和环境
D.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
3.下面中国卫星发射的图片能够反映出中国( )
A.航天技术的发展
B.人工智能兴起
C.网络技术的发展
D.科技领先世界
4.自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5.“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6.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1947年的30%下降至1993年的17.6%,到2000年只占15.8%。材料表明美国( )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制造业发展倒退
C.经济竞争乏力
D.制造业缺乏技术创新
7.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 500人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节目,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前者的比例应当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
A.影视艺术飞速发展
B.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
C.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D.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8.“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正显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这表明现代科技发展( )
A.更新换代很迅速 B.永远无法结束
C.开始孕育新产业 D.一国难以把控
【能力提升】
9.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块农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匀速前进。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定位功能,播种机沿预设路线自行作业。有了这种精准科学的方法,每千米播种偏差不超过2厘米,每亩地出苗率能提高10%。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B.农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变化
C.先进科技率先用于农业
D.我国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
10.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11.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90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12.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其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质疑西方经济目标是否值得向往,反对使用化学农药,批判工业经济对环境的冲击,同时他还批判为提高产量而乱用新技术的行为。他的这些观点( )
A.否定了工业革命的作用
B.解决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
C.冲击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D.适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13.现代科技发展的条件下,生产和家庭自动化的实现,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社会财富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和对自由时间的支配。这反映出现代科技发展( )
A.推动了人的自由
B.解放了生产力
C.改变了社会阶层
D.发展了人工智能
14.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科学技术使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已经沦为人完全被社会总体控制的一个异化的社会。该论断( )
A.批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
C.强调西方社会人类自身的异化
D.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
15.小亮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了以下资料:“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运输机械的革命”“互联网与虚拟生活”“科学与人类的未来”。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蒸汽时代的开始
B.电气时代的发展
C.信息时代的来临
D.科技发展的历程
16.近年来,文化、旅游、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旅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5G、VR、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文旅产业不断涌现出诸如研学旅行、行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旅游产业与文化IP、科学技术的融合也更为深刻。这表明( )
A.当今文旅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
B.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
C.文旅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D.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大大提升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但是社会信息化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美国政府甚至通过监听计划窃听美国民众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信息;它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它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2)谈谈你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 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计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党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
1【答案】D 【解析】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且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等领域,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让机器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特殊工作,可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和避免工伤事故,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积极影响,并未反映人工智能会增加部分人失业的风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避免工伤事故,还可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排除B项;材料与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无关,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卫星发射属于航天技术的成就,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人的更新换代是多种现代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材料“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故D项正确;传统产业“没有互联网思维”,因此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现代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美国“新经济”兴起,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即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前者的比例应当远高于81%”可知,科技影响人类生活,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正显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反映出现代科技发展更新换代迅速,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北斗导航卫星是航天科技成果,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先进科技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并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三次转移的时间和发展战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随着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而变化,为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因此材料中“批判为提高产量而乱用新技术的行为”这一观点适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此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而非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材料与解决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无关,排除B项;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现代科技发展促进了“生产和家庭自动化的实现”,解放了人本身,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和对自由时间的支配”,这反映出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了人的自由,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整体上是揭示科学技术进步的双重效应,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指的是蒸汽时代的开始,“运输机械的革命”指的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虚拟生活”指的是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些资料反映的是科技发展的历程,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旅产业实现了与新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融合,进而出现了“研学旅行、行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这表明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旅产业出现了新的形式,而非实现了产业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对文旅产业的影响,C项的说法因果颠倒,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7【答案】(1)时代背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2)认识:一方面,社会信息化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信息化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总之,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
18【答案】(1)特点: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引进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进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中国——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进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达标检测(含答案解析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