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解析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2.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20日,缴纳租粟3石,调绢2丈、绵3两等;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3.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或“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是(  )
A.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 D.科举制度的发展
4.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
5.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什伍组织、唐代的邻保制度、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历代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6.顾炎武提出:“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其灼然者矣。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兴亡之途,罔不由此。”陆世仪认为:“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二人治国主张的相同点是(  )
A.强调自上而下治国 B.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C.注重地方基层治理 D.以强化皇权为特色
7.《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加强对基层的统治与治理 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C.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 D.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8.中国古代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荒”。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统计情况。为此,历代封建王朝(  )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次 493次 874次 513次 5 105次 5 344次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加强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以稳定社会秩序
C.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 D.调控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9.“自治城市本身所获得的种种自由权和城市内部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自治制度都构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挑战。”材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
A.使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与特权 B.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C.采用了武力斗争的手段反抗贵族 D.迫使领主不得再向市民征税
10.1888年,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
A.使政治权力从贵族转移到议会 B.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开创了民选产生自治机构的制度 D.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11.新加坡的基层治理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致力于共同推进新加坡的社区发展。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  )
A.秉承西方代议制民主原则  B.依托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C.突出国家政府的核心地位  D.注重不同族群的文化融合
12.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1803年到1831—1832年,济贫税增长了62%。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英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政府扩大对福利的支出  D.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13.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意外伤害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伤残及老年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14.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
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
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
15.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系统性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由此可知,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  )
A.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B.保障人民生活
C.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D.对抗社会主义
16.据《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变化(  )
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善了普通民众生活水平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也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朝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以上为“老”。唐朝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没有资格编户,只能附籍于主家。
——摘编自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宋朝的户籍制度也不再将国民分为“良民”或“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或“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摘编自吴钩《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改革户籍制度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1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增速缓慢,发展不景气。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转向强调市场的作用,鼓励效率优先。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有益的,市场不但保护了个人自由,又实现了经济利益。在弗里德曼看来,必须限制政府的权限,培养竞争性的市场,市场是最好的调节器,最能有效保证效率实现。这一阶段福利国家面临着“效率危机”,国家政策转向注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摘编自白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其趋向研究》
材料二 资本摧毁了传统社会,导致了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革命的无序状态。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这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对资本构成一种莫大的威胁。没有一个有序的社会(市场),资本就很难正常运作。这样,福利政策就开始了。早期的福利政策服务于资本,是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的产物。自上而下提供的福利是为了预防工人运动,因此具有保守主义性质。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大众民主扩展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包括妇女和少数族群,福利的概念演变成一种“权利”的概念,即人人都应当享有的权利。西方经济形态从原始资本主义演变到福利资本主义,是社会和政治改革的结果。国家在资本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充当了协调者,从而保证了市场秩序,为资本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条件。
——摘编自郑永年《国家与资本主义的西方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福利国家的效率与公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答案】B
【解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井田制是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根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隋朝政府明确规定了百姓的赋税徭役量,而且要求地方官员核验,此举主要的目的是保障赋税徭役征收,进而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古代中国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弛,故A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材料“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B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而设的,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范,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历朝政府注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缺乏创新精神,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治,始于里胥”“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可知,顾炎武和陆世仪均强调地方基层治理,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清朝,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为此,历代封建王朝重视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以应对灾害,故C项正确;对人口和户籍的控制显然不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排除A项;强化君主专制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无关,排除B项;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构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自治运动促进西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即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故B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可知,该法案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可知,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参与主体多元化,故B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济贫税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加速进行,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但贫富分化和底层家庭生活穷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促使用于救济贫民的济贫税增加,故D项正确;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建立是在二战后,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济贫税大幅增长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方面的现实需求,而非国家政策的倾向,排除A、C两项;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与社会救济关系不大,排除B项。
13【答案】B
【解析】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为了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故B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故C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经济大危机和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材料“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说明英国政府在社会福利的投入大大增加,社会福利投入的增加显然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
17【答案】(1)主要内容: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编户”“非编户”,人身自由不同。(3分)
评价:唐朝户籍制度是封建王朝加强人身控制的工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户口造假,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的财赋收入;另一方面,制造了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社会流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动;土地制度的变革。(6分)
18【答案】(1)特点: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念;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行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6分)
成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农耕经济为主,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8分)
(2)特点:斗争主体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6分)
意义: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形成近代市民精神。(8分)
19【答案】[示例一]论题:福利制度过于注重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1分)
阐述:二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过于强调社会公平,实行高税收、高福利的福利国家制度,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这就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带来了整体社会效率低下,更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人们的“福利病”,有的失业者宁愿靠领取国家福利维持生活,也不愿工作。因而从长远来看,过于强调社会公平会导致效率低下,反过来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8分)
[示例二]论题:福利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1分)
阐述:民众要保障公平,资本要保障效率,福利国家政策在双方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调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恢复经济,大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效率得到提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不是彼此孤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促进福利增长意义上的公平,是与效率相统一的。因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福利国家制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体现了社会公平。所以说,国家的社会政策变革需要在不断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平衡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8分)第六单元 第17课
【基础巩固】
1.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众的控制
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
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 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 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3.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理学的发展
4.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政策的调整 B.赋役制度的变革
C.基层治理的失控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6.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 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
7.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还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8.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定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大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济 B.规范族人的奖励机制
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 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
【能力提升】
9.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10.唐初推行的籍帐制度,包括手实、计帐和户籍三部分。手实是唐代民户以户主的名义按期向政府申报户口、土地等情况的文书;基层官员根据手实的内容汇总成计帐,将手实和计帐逐级上报,最后上报至户部。唐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 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C.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 D.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1.《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1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1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15.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  )
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 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
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16.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以民间救济为主 B.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C.仓储制度集权化 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
——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答案
1【答案】B
【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家族的义庄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子弟给予资金帮助,这明显着眼于家族长远利益,子弟如果高中做官,有利于整个家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到三国时期伦理纲常逐渐渗入基层户籍管理中,从而出现户内有成年男性的情况下,女性和未成年男子不能成为户主的现象,故C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籍帐制度,政府自下而上编制各地户籍并汇总成计帐,掌握各地户口、土地等情况,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故A项正确;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B项;籍帐制度不是为了限制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也没有体现阶层流动因此受到限制,排除C项;籍帐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赋役征发,不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户籍管理严格,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故C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说明乡的三老等负责教育、收税和治安等工作,这是在行使地方政权的职权,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可知,古代中国的基层管理体现了乡里制度与宗族组织的相互结合,从横向到纵向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其中包括一些对基层的管理,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故C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表现了老者持杖前往官府粮仓领取政府给的粮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画像砖反映汉代通过国家赡养老人的举措来体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高龄老人的优抚,无法说明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践行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材料“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
17【答案】(1)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
(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第六单元 第18课
【基础巩固】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18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对“村社”的理解恰当的是(  )
A.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承担司法职能
C.由城邦公民大会负责管理 D.是基层治理组织
2.中古时期西欧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3.19世纪中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管理机构的状况为:1838—1853年选出的16位市长中8位是工厂主;1853年选出的市政委员中,有12人是纺织业工厂主,10人是其他行业的工厂主,而农业代表仅有9人。这一现象(  )
A.背离了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传统 B.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推动了社区管理的市场化趋势 D.促进了近代自治市制度的建立
4.在现代美国,各个乡镇充斥着大小不一、类别各异的乡间公民组织,如农会、商会、教师工会、公务员工会、警察工会等,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加入一两个民间组织,有些居民甚至同时是好几个民间组织的成员。由此可知,现代美国(  )
A.民间组织是乡镇自治的基础 B.乡镇的民间组织管理混乱
C.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D.政府重视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5.俾斯麦认为“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俾斯麦这一言论是针对(  )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
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
6.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创新精神。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新政的创新性最突出的体现是(  )
A.成立负责救济的政府部门 B.发放救济补助
C.实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来保障救济
7.下图漫画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显疲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福利制度的弊端难以避免 B.高福利与超前消费相辅相成
C.高福利可以缓解政府债务危机 D.债务危机将使福利制度被取消
8.从1951年我国制定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至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68亿人,覆盖96.8%的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已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B.基本继承欧美的社会保障制度
C.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社会稳定
D.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能力提升】
9.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人和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10.16世纪的伦敦,100年中(每年选举一次)有24个市长是绸缎、丝绒商,17个是呢绒商,14个是食品杂货商,其他每个同业联合会都有六七个人当选过市长。此外,伦敦市政参事和众议院议员也往往是12个大型同业联合会的成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市民通过行会控制市政 B.市民通过选举开始参政
C.市民与君主共同管理城市 D.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11.托克维尔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这主要是因为乡镇(  )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D.承担了基层教育机构的职能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13.英国于1834年修改了济贫法;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33年至1856年期间,为增加国民的福利,设立了20个中央委员会、董事会及视察团;1870年通过的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上述事实说明(  )
A.经济发展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
B.当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C.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D.英国民主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
14.《美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一书中写道:“(瑞典)孩子12岁以前,只要生病,父母双方每年最长可以请120天假,用来照顾孩子,并可领取75%的工资。”这一举措(  )
A.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B.使抚养儿童资金来源社会化
C.拓宽了国内纳税人的纳税渠道
D.有利于激发父母劳动的主动性
15.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16.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B.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自16世纪起就实行由国王任命的治安法官主导下的法治型地方自治,行政只是治安法官的一种附属职能。19世纪30年代,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治安交给了警察部门,司法由改组后的统一法院承担,地方行政交给了新建的地方政府。1835年,《市政法案》出台,确立了地方共同体自治原则,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 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根据工作需要,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
——摘编自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方自治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民在18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可知,村社承担基层治理职能,故D项正确;村社只管一个村的事务,不能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排除A项;村社是自治组织,并非司法组织,也不需要公民大会管理,排除B、C两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设有教堂和法庭,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由此可知,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故C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6位市长中8位是工厂主”“市政委员中,有12人是纺织业工厂主,10人是其他行业的工厂主,而农业代表仅有9人”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乡镇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乡间公民组织,而美国乡镇实行自治,这说明美国民间组织是乡镇自治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乡镇民间组织管理混乱,排除B项;这些民间组织不属于社会保障机构,排除C项;这些民间组织是群众自发成立的,政府没有参与其中,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俾斯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工人以社会保障,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就不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俾斯麦主张加强社会保障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表明当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故C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罗斯福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既维护了受救济者的尊严,又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崭新的福利制度,对以后福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C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注意图片信息“超前消费”“债务危机”“高福利”,这说明高福利一方面推动人们超前消费,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容易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以致出现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债务危机,故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村社职能的扩大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范围,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伦敦市民通过同业联合会即行会参与并控制市政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选举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排除C项;材料反映行会对市政的影响,但不能说行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小学是基础性的教育机构,将“乡镇组织之于自由”比作“小学之于授课”,凸显了乡镇对于自由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故C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西方国家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说明基层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故B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英国政府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来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国民素质,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的社会责任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允许父母双方以照顾生病孩子为由,每年带薪休假最长达四个月,体现了西方国家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生病儿童及其父母权益的保护,并未强调抚养儿童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瑞典的福利政策,并未涉及其国内纳税人的纳税渠道,排除C项;高福利不一定能激发劳动的主动性,也有可能助长懒惰风气,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救助贫困儿童和孤儿的主体从民间、教会转向政府,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故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美国政府救助贫困儿童和孤儿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实际上强化了中央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救助贫困儿童和孤儿的主体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1982 年宪法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保障的内容规定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程度提高,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
17【答案】(1)主要变化:地方政府职能专业化;地方政府民主化;民生服务成为地方政府的主导职能。
(2)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影响;启蒙思想及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解析3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