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章丘期中)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的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的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D.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2.(2023山东兰陵期中)759年末,杜甫拖儿带女逃难到达成都。到达成都后,他在《恨别》一诗中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由此判断杜甫一家逃难的主要原因是(  )
A.罢官免职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3.(2022河南虞城期末)有人认为,唐代某一事件“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中央权力大为削弱”。该事件(  )
A.导致了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   B.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
C.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D.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
4.(2023广东天河二模)安史之乱后,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大大增强,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运河。到了唐朝后期,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这是因为(  )
A.东南地区海防松懈       B.藩镇割据态势加重
C.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5.(2023广东阳春期末改编)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中央政府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安史之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藩镇局面使唐朝由衰转盛
C.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统治    D.藩镇为唐朝走向灭亡埋下祸根
6.(2023山东曲阜期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内有宦官专权,外有强藩割据,纲纪隳紊,政治危机日渐加深。”材料描述的是黄巢起义的(  )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结果
7.(2023山东高青期中)抓住关键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哪项与关键信息“黄巢”“转战南北”“唐朝统治腐朽”等紧密相关(  )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
8.(2023四川达州四中期中)《廿二史札记》记载:“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中的第一个政权是(  )
A.后唐     B.后晋     C.后梁     D.后周
9.(2023四川长宁期中)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开国君主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朱温是宣武军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这说明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根源是(  )
A.藩镇割据   B.君主专制   C.宦官专权   D.朝廷腐败
10.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统一的因素包括(  )
A.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B.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C.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D.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北方政权的不断更迭交替
二、非选择题
11.(2022浙江余杭期中)天宝末年,唐王朝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广记》记载,天宝(唐玄宗年号)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形势纷扰动乱),衣冠南走。
(1)材料一中的“禄山作乱”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这场动乱是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一剂加速剂?
材料二 《新唐书》记载,天宝末年,地方节度使权势大增,“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唐政府虽然依靠藩镇的力量延续统治,“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2)材料二描写的历史现象是什么?“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又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某一历史时期朝代兴替表
朝代 开国君主 称帝前的身份 存亡时间
后梁 朱温 唐朝宣武军节度使 907—923年
后唐 李存勖 唐朝河东节度使 923—936年
后晋 石敬瑭 后唐河东节度使 936—947年
后汉 刘知远 后晋河东节度使 947—950年
后周 郭威 后汉天雄军节度使 951—960年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C 根据“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的矛盾逐渐加深”可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造成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2.答案 B 根据“759年末”“胡骑长驱五六年”和所学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因此,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安史之乱,故其逃难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
3.答案 C 根据题干信息“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中央权力大为削弱”可知,该事件是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答案 B 根据题干信息“到了唐朝后期,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所以出现了江淮地区的转运道路断绝,赋税无法运抵长安的状况。
5.答案 A 根据题干“中央政府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等可知,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6.答案 A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最终爆发了黄巢起义,故材料描述的是黄巢起义的原因。
7.答案 C 根据关键信息“黄巢”“转战南北”“唐朝统治腐朽”可知,这与黄巢起义相关。结合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8.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五代开始。
9.答案 A 根据“五代十国时期有很多开国君主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和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10.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1.答案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北方地区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因而南迁,而南方受战争影响较小,经济进一步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藩镇割据。唐朝为节度使朱温所灭。
(3)五代时期。特点:开国君主都是节度使(武将);政权更迭频繁,每个政权存在时间较短;等。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天宝(唐玄宗年号)末,禄山作乱”并结合所学可知,“禄山作乱”指的是安史之乱。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原鼎沸(形势纷扰动乱),衣冠南走”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写的历史现象是藩镇割据。第二小问“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是指唐朝为节度使朱温所灭。(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五代时期。从“称帝前的身份”这一栏可知,这些政权的开国君主都是节度使(武将)出身,从“存亡时间”这一栏可知,这些政权存在时间较短,政权更迭频繁。据此分析回答特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