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2.5分,共24题,共60分)
1.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 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2)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3)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 纵横交错的渠道将 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A. 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B. 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C. 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D. 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2.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
3.《礼记·月令篇》中关于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工匠自身也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些做法是为了( )
A. 注重技术传承 B. 严格制作程序 C. 保证产品质量 D. 强化市场垄断
4.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 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 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5. 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6.下表为某学者转录元至正田宅交易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八月晋江县蒲阿友卖山地帐 晋江县三十七都东塘头住人蒲阿友,祖有山地一所,坐落本处, 我种果木。今因阙银用度, 抽出西畔山地,经官告据出卖。为无房亲,立帐尽卖山邻, 愿者酬价,不愿者批退。今恐无凭,立此帐目一纸为照者。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日 立帐人 蒲阿友 不愿买山邻曾大潘大
A.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B. 契约制度折射礼法观念
C. 地权交易规范有序 D. 白银正式成为主要货币
7.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对明代手工业的部分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明代( )
记述 出处
(苏州) 大户张机为生, 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 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腭, 两者相資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卷四
(浙江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余家)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 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钱而赢 万历《崇德县志》卷七
万历十六年(1588年) 规定“立有文券、议有年限”的雇佣劳动者为雇工人,“短雇月日、受值不多”者不是 《大明律》
A. 南方经济实力增强 B. 工商业市镇规模扩大
C. 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D.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8.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基本布局形制、都城建筑称谓、象征国家政权的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理念与都城中轴线制度延续不断,从未因王朝统治者的族属不同而改变。这体现了都城文化的特点是( )
A. 守旧而又维新 B. 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C. 天圆地方理念 D. 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9. 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 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 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B. 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 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D. 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10. 下图是 1864—1930年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图。据此推论可知( )
A. 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很迅速 B. 列强侵略加深导致外贸逐渐衰落
C. 世界大战推动上海外贸发展 D. 贸易格局改变影响上海洋货进口
11.1910年,上海华界尚无自来水供应,市民向政府申请从租界接用自来水,外商趁机提出申请接用租界自来水的居民需编订租界门牌,缴纳租界巡捕捐,遭到中国拒绝。最终,在华商的大力推动下,政府批准国人自办了闸北水电公司,解决了市民用水问题。这表明当时( )
A. 城市化发展依赖于西方企业 B.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民生事业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 爱国思想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12.表3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 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 (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13.中世纪晚期以来,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威尼斯,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也得到推广。据此最能说明,当时的威尼斯( )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价格革命出现 C.已经完成了社会转型 D. 商业贸易繁荣
14.中世纪晚期英国食品价格低廉,乡村毛纺织业异军突起,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有鉴于此,中世纪晚期英国率先告别糊口经济和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纺织品、住房等其他消费甚至投资。这一变化的出现( )
A.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广泛影响 B. 为英国的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C. 进一步加大东西方贸易逆差 D. 得益于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15. 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 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 B.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 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 D.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16.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 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主要模式,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学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这一变化说明( )
A. 工业革命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 B. 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转型
C. 技术进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 D. 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
17.下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这反映了英国( )
时间 事件
1863年 议会领布《酸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 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 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A.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社会治理的适时性 C. 民主政治的进步 D.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 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
C.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 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
19.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在殖民当局的帮助下纷纷创建了种植园或农场:摩洛哥主要种植甘蔗类经济作物,黄金海岸主要生产可可,利比里亚和安哥拉主要生产咖啡,埃及、苏丹、乌干达等国最主要种植棉花……这一经济格局( )
A.巩固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B.增加了对西方经济依附性
C.使民族经济得到良性发展 D. 摆脱了在全球化中的困境
20.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21.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
C. 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 D. 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2.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 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 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 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 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2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推动
C.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4.1980—2001年,美国经济每年以5.1%的速度增长。运输量年均增长率也达到2%。而货运强度(周转量/GDP)逐年降低,由1980年的0.889吨英里/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0.370 吨英里/美元,这表明运输品由大宗向高价值方向转变。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 美苏关系的逐步缓和 B. 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
C.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三个大题,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
25.(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及其动力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前期的康乾盛世,开拓进取,政治清明,赢得了士人以及农民的支持。全国耕地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752万余顷增加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900万余顷。18世纪时,番薯、玉米和花生等作物得到推广,经济作物如棉花、桑叶、甘蔗、烟草、茶叶、花卉,蔬菜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在著名产棉区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棉花地占了耕地一半以上。——材料一、二均摘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3)九月初一日,康熙谕旨开放海禁,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各海关下又设置了众多的海关口岸,管辖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国内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运等。
—摘编自汪炜《试论清代前期“四口通商”的成因及其财政特点》
提取材料一中的有关城市化的信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15分)
26.(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共和国长子”挑起制造业大梁
长春被誉为“车轮子上的城市”,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6月,毛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年轻的共和国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培育出一汽这个“共和国长子”。
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命名为解放牌CA一10,结束了中国不能自行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用第一夯实着“第一汽车”的基业。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到80年代初,解放牌汽车一直没有改头换面,销量持续下滑,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1986年2月14日, 第一汽车厂召开转型换产万人警师动员大会。1987年解放CA141正式投产,一汽“不停产、不减产、垂直转型”成功,创造了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奇迹。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公司成立。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丰田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2006年一汽进行自主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当年5月18日推出奔腾轿车。而今,一汽进一步打造民族汽车品牌,走出新时代汽车强国之路。
—摘编自《半月谈》
一汽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14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 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 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6分)
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B【解析】据材料“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水稻遗存”“农田灌溉系统”可知研究的主题为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而非商代,排除A 项;材料并无农作物种类的信息,无法得出农作物种类增加的结论,排除C; 仅第一则材料有涉及文字的信息,并不是研究传统文字,排除 D。
2.【答案】C【解析】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这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 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 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工匠自身也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可知,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作坊对工人行为和技术训练年限进行了规定,且产品质量不合格还有相应处罚,体现了其规定的严格性,侧面反映了其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反映了官营手工业作坊对学徒技术训练时间的规定,并未说明技术内容,无法体现重视技术传承,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手工业作坊对训练时长和产品质量的规定,未涉及手工业产品制作的程序,排除 B 项;材料涉及制作和技术训练方面的规定,未说明其进入市场的情况,且官营手工业多数不进入市场售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邸店主要提供给往来客商储货和住处,从事抽取佣金的“居间性的商业贸易”,可知邸店为长途商业、商人服务,故选 B 项: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的有了某种松动,但是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A 项:“邸店的发展”只可反映城市经济的活跃,唐代城市的功能仍以政治、军事为主,排除C项: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故选A 项。
6.【答案】C【解析】据田宅交易文书内容可知,其包含了以下诸多要素:所卖山地的具体位置、原因、经官府同意、买卖自由、具体时间以及立帐人,说明该时期的地权交易呈现规范化、秩序化特点,故选C 项:题干述及了福建晋江蒲阿友“因阙银”而卖山地的史实,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 项;就田宅交易文书内容来看,并没有涉及“礼”与“法”的相关信息,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时期,白银正式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辄募旁邑民为佣”、“短雇月日、受值不多”等可知,明代的一些手工业市镇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表现,故选C项:虽然苏州和嘉兴都是南方城市,但是,没有纵向时间上经济发展情况对比,所以无法得知南方经济实力增强,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是手工业经营方式,而非市镇规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所学知识不符,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 都城中轴线制度延续不断”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轴线以宫城正殿为基点,中央大街纵贯城廓结构,对全城道路结构起到重要的统领性作用,城内道路网络、城廓结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这一构造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气势恢宏,反映了国家都城建筑方面认同的统一性,故选D项:都城中轴线制度延续不断,且历代在这一制度基础上有所创新,材料不体现“维新”,且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 项;都城中轴线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产物,且材料并未出现与外国交流或者国内不同地区的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B 项;都城中轴线一般坐北朝南,且纵贯城廓结构,看不出“天圆地方”的理念,排除C 项。
9.【答案】C【解析】随着列强的入侵,股份制公司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很多企业采用“招商集股”的集资方式,这表明这一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不断扩展,故选 C 项:近代中国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布局不断优化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A 项;材料仅强调了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无法看出商贸效率是否提升,排除B 项;材料并未涉及金融行业,是否快速成长,无从体现,排除D10.【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可知,经上海转运的洋货占比逐渐下降,体现出国内贸易格局的改变,因为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更多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天津、青岛和汉口等地外贸占比的增加,使得上海一家独大的地位被打破,在全国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故选 D项:题干所述为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变化,与国内工商业发展无关,A 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A 项:列强侵略加深不是导致外贸逐渐衰落,而是导致外贸逐渐增加,且服从和服务于列强的需要,排除B项:世界大战期间,图表中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比是逐步减少的,因为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货进口有限,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外商趁机提出 缴纳租界巡捕捐”可知,外商利用国民对自来水的需求,企图扩大租界权益,但遭到国人拒绝,在爱国思想驱使下,中国开办了闸北水电公司,故选D项:中国自办了闸北水电公司,发展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非完全依赖西方企业,排除A 项;材料仅涉及自来水行业,无法体现整个民生事业的状况,且“垄断”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但依然有很多限制,据材料“大力推动下”体现了当时并非没有阻碍,且材料无法看出清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
12.【答案】D【解析】据图表数据信息,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 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威尼斯……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也得到推广"可知威尼斯商业贸易繁荣,故 D 正确;材料只是描写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A 错;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不正确;材料提示的信息是中世纪晚期,还没有完成社会转型,故C错误。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晚期的英国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民众消费投资能力提升,这有利于扩大市场,刺激技术革新,故选B项:消费能力的增强、市场的扩大属于经济范畴,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的广泛影响,排除A 项;英国的这一变化不足以影响整个东西方贸易,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C项; 据材料,英国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得益于中世纪晚期英国食品价格低廉,乡村毛纺织业异军突起,而非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排除 D 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还有茶园”“保龄球草地球场……举办音乐会和跳舞”可知饮茶风气在欧洲的盛行促进了休闲娱乐性质的茶园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故选 D项;材料中茶园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用于身体放松和享乐,与锻炼体质无关,排除A 项;饮茶风气和茶园的兴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 项;茶园和茶馆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和城市中出现,只会局部影响特定地区的建筑风格,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 世纪中期……大量的职业学校…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国家建立大量职业学校并且以教授科学理论为主,都是为了培养更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故选 A 项:据材料“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可知,这一变化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说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型,排除B项;据材料“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可知,主要体现了劳动力培养方向的变化,使之适应工业革命掌握技术的需要,没有体现理论的创新,排除C项;欧洲世俗的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早于科技革命,因此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针对环境恶劣以及城市化的问题,议会适时颁布法律,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进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适时性,故选B 项:材料只反映议会颁布法律,有立法权,难以体现其是权力中心,排除A 项: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生活水平指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或环境的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外国劳工已达 120万之多…”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劳动力短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故选 A 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导致德国劳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排除B项:据材料“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可知,一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局部战争是德国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但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19世纪末 20世纪初…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可知,外国劳工进入德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与德国劳动力短缺无关,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摩洛哥、埃及等殖民地国家种植的经济作物等属于原料,原料在本国的经济售卖是有限的,其销售主要依赖出口西方列强,这就增加了对西方经济依附性,导致经济的恶性循环,B 项正确,排除C 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排除 A 项; D项说法与事实相悖,且“摆脱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 B项。
20【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 B 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 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是因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规则,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故选A 项;材料未涉及美国控制雅尔塔体系的相关内容,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部分,排除 D项。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与美国同一阵线,但却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反映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符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故选D项:苏联粮食的紧张主要在于长期实行的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挫,排除A 项;材料介绍的是冷战形势下的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展,并非全球性粮食危机,排除 B 项;材料中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主要是指美国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恰恰反映的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战思维,排除C项。
2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和日本均因过高的福利制度出现了“福利国家危机”现象,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这一时期经济的停滞,同时又发生了通货膨胀,也就是"滞胀"现象的影响,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影响到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与欧美福利制度关联不大,排除A 项;新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排除B 项;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秩序一直是二战后确立起来的体系,新经济秩序还没有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运输品由大宗向高价值方向转变”可知,美国货运强度下降但是价值增高,原因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故选C项: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排除A 项: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涨”,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排除D项。
25.【答案】(15分)
(一) 信息提取
材料一中信息(4分)
角度1:从城市类别看。
政治类城市:新建县治: 经济类城市:运河城市、四大商业城市、主要贸易中心。
角度2:从城市分布看。新建县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工商类城市,主要分布运河沿岸、南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l: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 历史阐释(11分)
角度1:从政治上看,国家治理的角度,边疆治理的角度。东北地区是满清起家故地,多设县治加强管理;清朝平定三藩、平定西北叛乱、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在西北,西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增设县治;赋税制度改革,放宽人身依附。(3分)
角度2:从经济角度看。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在南方,通过京杭运河漕运,长途贩运,故运河沿岸城市分布较多。农业技术进步,外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清代农业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南方中小工商业市镇崛起。(3分)
角度3:开放海禁,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恢复,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国内沿海城市的发展。(2分)
角度4:唯物史观分析。清代城市发展是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局限:农业社会的产物,与近代工业化城市有重大区别。(2分)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据材料一图7中有新建县治、运河城市、四大商业城市、主要工贸中心等信息,从城市类别角度分析得出政治类城市,新建县治;经济类城市,运河城市、四大商业城市、主要贸易中心。从各类城市在图片中的分布位置角度分析得出新建县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工商类城市,主要分布运河沿岸、南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次,解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建县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东北地区是满清起家故地,多设县治加强管理;清朝平定三藩、平定西北叛乱、收复台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在西北,西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增设县治;赋税制度改革,放宽人身依附。工商类城市,主要分布运河沿岸、南方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在南方,通过京杭运河漕运,长途贩运,故运河沿岸城市分布较多;农业技术进步,外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清代农业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南方中小工商业市镇崛起。从国家对外政策角度分析是开放海禁,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恢复,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国内沿海城市的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清代的城市发展是在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一定要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与近代工业化城市有重大区别。
26.【答案】(14分)
五十年代,一汽建成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辆轿车,开启汽车工业的发展。这反映了建国初期国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通过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4分)
六七十年代,一汽逐步陷入困境,发展缓慢。这反映了工业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曲折中前进。(4分)
改革开放后,一汽进行转型换产,与外资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制企业,自主研发民族品牌,走出现代化汽车工业的新路。此时,中国工业发展步入新时期,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重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4分)
总之,一汽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也反映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27.【答案】(12分)(1)价值及推断:史料一属于二手史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印度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重要衣料。(2分)
史料二属于一手史料,有助于探讨棉花种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出古代秘鲁也是棉花种植和棉织业的故乡。(2分)
史料三属于一手史料,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研究彩棉是古代埃及法老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2分)
(2)历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品也成为人们喜欢的重要产品;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殖民扩张的加剧,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英法美等国竞相发展棉纺织工业,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棉花原料、向其倾销棉织品,以牟取暴利,从而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及推断,据材料一“史料一……希罗多德……记述了……种棉花的情景”“印度人穿的衣服……”等可知,史料一是作者描述了希罗多德的描述,属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以用来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印度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重要衣料。据材料一“史料二……发掘出……棉织渔网”等可知,秘鲁考古发现棉织渔网,属一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探讨棉花种植的起源地及起源时间,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出古代秘鲁也可能是棉花种植和棉织业的故乡。据材料一“史料三……埃及法老墓……盛有棉籽的器皿,……棉布彩带”等可知,棉籽和棉布属于考古出土的一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较高,有助于研究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研究彩棉可能代表古代埃及法老特权,可以推断出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
(2)第一小问历程,据材料二“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公元950年……欧洲,……有了棉纺织业”“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15世纪,德意志南部……”“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棉花种植和棉花产业就在一些区域存在,14、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各大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渐趋烦繁,棉花外传、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品因其价廉、保暖性好深受市场欢迎;据材料二“18世纪初期, 英国人 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殖民扩张的加剧,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英法美等国竞相发展棉纺织工业,棉花产业成为欧美国家的支柱产业,他们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棉花原料、向其倾销棉织品,牟取暴利,从而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近代意义“棉花帝国”的形成历程,既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经济侵略,又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