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2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5:AADCA 6—10:DBCAC 11—15:CBADB 16—20:CABBC 21—24:BDCB
25.(20分)(1)(任意3点6分)
经济上 整体特征 居民身份 政治权利
农村庄园 以农业为主 封闭保守 受到领主奴役 拥有一定政治权力
中世纪城市 以工商业为主 开放进取 较自由平等 缺乏政治权力
(2)演变历程:畜力——蒸汽动力——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3分)
意义: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任意2点4分)
(3)表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任3点3分)
作用: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任意2点4分)
26. (20分)(1)核心思想: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2分)
原因:经济上: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任一点2分)。
民族关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思想上: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或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宗藩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任一点2分)。(任三个角度6分)
(2)新内容: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4分)
积极意义:①政治: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重视;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任写一点得2分)②经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③深远:为现代国家安全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2分)(以上任意两个角度回答正确给4分)
(3)措施:①经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保卫经济安全;争取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②粮食: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科技,助力农业;提倡光盘行动,减少粮食浪费;设立耕地红线等。
③政治:敢于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做斗争;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等。以上言之有理即可。(任选2个角度得4分)
27. (12分) 示例1:
情节: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任意两个情节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深。(2分)
概述: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4分)
评价: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分)
示例2:
情节:杨思温姨夫“在燕山开店”;秦楼规模大,营业时间长;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等。(任意两个情节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城市兴盛。(2分)
概述: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兴盛。(4分)评价: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生活及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元曲、话本等市民文化的发展。(4分)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75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礼记·王制》记载:“圭璧金璋不鬻(购买)于市,命服命车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牺牲不鬻于市,戎器不鬻于市。”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
A.工商食官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契约出现 D.国内关税体系
2.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出现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不断扩大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国家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唯一纽带
3.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4.“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中“台阁”的性质是
A.执行机构 B.秘书机构
C.行政中枢 D.监察机构
5.《北齐律》中首次规定了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重罪十条,分别是:反逆(造反);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和宫殿);叛(叛变);降(投降);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凶残杀人);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对皇帝不尊重);不孝(不敬父母);不义(杀本府长官和授业恩师);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由此可见该时期
A.律令注重礼法结合 B.中华法系已臻完备
C.开始强化基层教化 D.儒学深入社会基层
6.下面分别是关于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示意图。据此可知,两者都
图1 汉 图2 唐
①是中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 ②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③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④是依据现实进行的政策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8.1289年,意大利人若望·孟高维诺奉教皇之命来到中国,于数年后抵达元大都,受到了元朝皇帝的接见。他在大都传教十几年,大约有6000多人受洗入教。若望·孟高维诺在华期间可能看到
①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②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③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④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瓷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对表格中的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表:湖北恩施竹枝词
竹枝词 出处 作者
南瓜莱菔杂芸薹,种遍山隈与水隈。 一带平畴将绿绕,好风吹送稻香来。 《利川竹枝词》 吴子丹
包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 秋风莫扫野鸡啄,传说天荒救老林。 《业州竹枝词》 周鲲化
漳濁漳清年复年,鸬鹚陂外水如烟。 桑麻匝地禾苗绿,犹是西门旧溉田。 《业城杂咏》 洪良品
A.史料可用于研究当地饮食结构 B.此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C.表中竹枝词创作于宋初至元末 D.此处的百姓生活富足安逸
10.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11.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图3)。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O点之后不再继续减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
图3
A.扩大对民间贸易的征税力度 B.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限制
C.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 D.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12.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求两益”的观念被贯注于新订条约之中。清政府与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的新订条约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中秘交涉,秘鲁使“必欲援照各国和约通例”,“不肯一语放松”。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观念趋向近代化 B.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致力于修订旧有条约
14.观察下面结构图,中间“圆圈”空白处填写最为合适的是
A.晚清政府洋务新政的推行 B.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中
C.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15.下表1873年—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表(部分)(单位:%)。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年份 (年)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 2.6 — — 37.4 — 58.6 1.7
1893 15.6 — — 28.4 0.1 53.4 2.5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30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A.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 B.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C.经济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减弱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
16.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17.2010—2012年,中国援建了14个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个东南亚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中国通过合作援助的方式帮助当地政府减少贫困,推广中国农业技术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农业技术和物资的出口。这充分说明了
A.互利共赢是我国当前援外的基本原则
B.“一带一路”倡议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C.新时期中国国际影响力得到快速提高
D.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被所有国家接受
18.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这一事件反映出中国
A.基本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B.立法进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C.继续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
19.中世纪时期,伦敦的木匠行会曾经设立了一个储备金,并作如下规定:“一旦任何兄弟姐妹由于上帝的旨意或疾病而陷于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时,那么从他生病后的第3 周起,他将每周从行会得到14便士,直到他摆脱贫困为止。”当时许多行会都有类似措施。这表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A.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发挥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
C.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D.助长了行会会员懒惰之风
20.1630—1680年间,英国糖的人均消费量增加了四倍,零售价降了一半,茶、咖啡、巧克力等也进入商店和普通消费者的家庭,并日益流行。这主要得益于
A.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B.价格革命的推动
C.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D.奴隶贸易的开始
21.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55名代表,其中有40人有公债,14个从事土地投机,24人是高利贷者和银行家,12人是工商业家或船主,15人是奴隶主,且往往一个人有数种财产,没有一个工农代表,民主派人士如杰斐逊、潘恩因故没有参加。这反映出 1787年宪法
A.违背共和主义基本原则 B.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
22.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
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
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23.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B.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D.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24.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抛售美元,抢购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的浪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又一次宣布美元贬值10%,黄金的官方价格相应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这折射出当时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动摇 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C.世界经济的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美元不再是世界储备货币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与农村庄园的主要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三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视“大一统”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政治追求。各边疆少数民族也都普遍认同“统一”的政治观念,汉代的匈奴说自己的祖先是“夏后氏之苗裔”,唐代西域的突厥政权自称“桃花石”(即中国)。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底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左宗棠主张海防和塞防并举。他建造福州船政局,注重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技工,强化东南沿海水师,十分重视沿海战略要地的军事防备。在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他力主援越抗法,希望打破法国侵吞我国资源的企图。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宣称“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目的是保卫国家任何一寸领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
——摘编自李风《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中央领导集体面临错综复杂的新的安全局势创造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最新国家安全理论成果。
——摘编自张志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内容并说明其积极意义。(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从政治、经济、粮食、文化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述当今中国应对新的安全局势的相关措施。(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宋元话本。其中多处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特征,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两个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特征。(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成都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