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3年下学期高一 12月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 6页。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 B. 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
C. 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地图所示我国新石器文化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区域,据此可知当时中华文明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D项正确;图片中未提及中华民族形成过程期间面临的挫折,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材料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夏商文明,国家尚未出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2. 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
A. 带有虚伪性 B. 体现阶级性 C. 具有空想性 D. 缺乏操作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让君主为民做主,而并非由人民做主,这表明孔子的民本思想旨在为统治阶级服务,B项正确;孔子强调君主要重视人民,要爱民,这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并非虚伪,排除A项;重视人民并非空想,排除C项;君主爱民、为民做主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文帝前元六年,儒生贾谊在奏章《治安策》中论述道:“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 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 下也。 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这一主张( )
A. 蕴含了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 B. 巩固了儒学独尊地位
C. 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 D. 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者,天下之首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等信息可知,贾谊强调天子的地位和国家对蛮夷的控制,主张强化君主和中央的权威,C项正确;“民族团结”的表述与材料“蛮夷”不符,排除A项;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于汉武帝统治时期,晚于汉文帝时期,排除B项;贾谊的主张没有体现黄老之学,排除D项。故选C项。
4. 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 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 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 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不得无故而移”“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等信息可知,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此举意在维护并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赋税来源,C项正确;均田制下的土地为国家所有,排除A项;均田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没有涉及对官僚地主势力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表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观点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慧能《疑问品第三》
A 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
C. 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 D. 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奉亲”“敬君”“孝”“义”等关键词可知,该时期佛教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宣扬奉亲而敬君,说明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道教信息,无法说明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的本土化特征,不涉及教权与俗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佛教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无法得知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通商惠工”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
A. 体现了重商理念的盛行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通商惠工”“允许工商杂类……应举入仕”可知,此举有助于商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工商业者通过科举走入仕途,跻身统治阶层行列,B项正确;两宋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仍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科举取士名额的变化,排除C项;在人治社会下,科举制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7. 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 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 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客户……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荫庇”可知,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减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土地买卖,不能反映土地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宋代士农工商等级明显,农民与地主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 据史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江南松江府“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金陵一带,“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这反映出当时( )
A. 统治阶级奢靡腐败 B. 自然经济解体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社会风气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寻常燕会……必用十肴”“俗尚日奢……已贸绮罗……先营珠翠”是说人们饮食奢靡,追求华丽的衣服和名贵珠宝,体现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对象不仅限于统治阶级,排除A项;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9. 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分割了地方权力 D. 确保了政治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奏折制度施行以后,皇帝可以直接对大臣下旨,臣子不能有丝毫修改,皇帝对奏折的批复就相当于圣旨,这说明奏折强化了君主对官僚体系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奏折制度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的通,没有涉及到行政效率和对地方权力的分割,排除AC项;奏折制度在人治社会下不能“确保”政治清明,这夸大了奏折的作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广府童谣是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它以说为主,浅显生动、贴近生活。近代早期有首童谣唱道:“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这首童谣说明( )
A. 流行于洋务运动时期 B. 民族矛盾的激化
C. 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 D. 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可知这属于民歌《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内容,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三元里抗英斗争相关内容,说明民族矛盾的激化,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间为19世纪60-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性质变化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这一主张(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B. 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C. 体现了强烈的务实意识 D. 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愚昧无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可知,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相关制作工艺,这体现了其“务实”的理念,C项正确;早在明清之际,即已出现西学东渐,排除A项;洋务派没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器物和技术的局限,排除B项;李鸿章在当时主张学习西方是进步的表现,并非愚昧无知,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895 年,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宣称:“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1897 年,谭嗣同在《仁学》中,也大声疾呼要冲破“君臣之网罗”,以为“君”是由民“共举”的结果,其不如民意,则民可“共废之”。 据此可知,两位作者意图( )
A. 变革政治制度 B. 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C. 打击顽固势力 D. 推翻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和“‘君’是由民‘共举’的结果,其不如民意,则民可‘共废之’”可知,严复认为天下是公民的天下,国家是公民的共同财产,谭嗣同认为君主是民众选举的,要为民众负责,否则民众可以废除君主,结合所学,维新派主张变革传统的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顽固势力,排除C项;维新派并不否定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03年夏,留日学生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道:“列位,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据此可知,陈天华( )
A. 无法超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意识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 广泛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可知,陈天华认识到清政府只图苟全,已经是洋人控制的政府,号召人们不要再听从这样的政府,这体现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意识,B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批判和反帝反封建的意识,未提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排除AC项;三民主义提出于190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 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B. 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 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D.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1911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是武昌起义之后,根据“实渴望共和政体”“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可知,山东巡抚的孙宝琦认为应当顺应民意实行共和,作为地方大员,其主张反映了当时革命的形势发展迅速,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D项正确;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此时南京临时政府尚未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信息﹐也未涉及三民主义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
C. 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 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正值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新新年”“旧新年”体现了传统习俗观念与现代生活的碰撞,D项正确;1912年辛亥革命就已结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依然保留传统春节,并没有全盘接受西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思想的并存,没有说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关于工人状况的调查报告;他们撰写文章鼓励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和解放进行斗争;他们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还专门创办一些工人刊物,如《工人周刊》《劳动与妇女》等。这些活动( )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C.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D. 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前后,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工厂了解工人情况,教授工人知识,鼓励工人争取权利,这都有利于提升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A项;此时还没有成立工农革命联盟,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 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 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开皇六年又“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 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和谐的“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答案】(1)危机:人口凋零;百姓徭役沉重;受到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刑罚过于严苛;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定。
(2)评价:材料二看到了“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为其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如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穷困的处境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 360余万户”可以得出人口凋零;根据材料“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可以得出受到少数民族政权侵扰;根据材料“发丁三万”“发丁十五万”可以得出百姓徭役负担较重;根据材料“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可以得出刑罚严苛;根据材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可以得出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二肯定了贞观之治的功绩,但没有提及其局限性,评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进行评价如下;材料二看到了“贞观之治”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为其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但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如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人民穷困的处境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左宗棠为重版《海国图志》作序时,将自己在“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等举措,称为按魏源所言而行之。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如曾、李、左所行而行之者有所增多……但是,从洋务派官员的所言所行来看,魏源等的“师夷”思想只实施了一半,只限于工业长技方面,而对于政治制度方面则毫无举措。因此,洋务运动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其效果亦大失朝野所望。
——虞和平《全球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在给绪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中国今当强敌四逼之时,非变法不能自保,而法之不能改,则惟守旧者阻挠之。……”又直陈之所以将孔子塑造为社会改制的先师,是因为“亦以使守旧之徒无所借口阻挠我皇上新法”。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思想虽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但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并未能真正赢得民心。
——刘星《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18. 主要内容: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和近代学校。
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不足:只限于学习技术,不学习政治制度。
19. 特点:托古改制。
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
失败原因:缺乏社会基础;维新思想体系本身的局限;顽固派实力强大;依托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等。(任2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主要内容:据材料“只限于工业长技方面”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创办军用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和近代学校。作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属于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不足:据材料“只限于工业长技方面,而对于政治制度方面则毫无举措”及所学知识可知,只限于学习技术,不学习政治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将孔子塑造为社会改制的先师”可知,托古改制,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原因:据材料“亦以使守旧之徒无所借口阻挠我皇上新法”可知,托古改制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从缺乏社会基础;维新思想体系本身的局限;顽固派实力强大;依托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浙江人郑师道因调查盐政来湘,在长沙求见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广告毁唐名誉。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未经核实即刊载郑师道送来的结婚广告。广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报馆更正未果,当晚8时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将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铅字、铅件、盆灯、玻璃窗等尽行捣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参政同盟会通电,指责该报“有意污蔑唐君,摧残女界”。《长沙日报》因此停刊半月之久,报馆向法庭起诉唐群英。双方各延律师,法庭判唐群英败诉。报馆总经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为不端,唐群英表示将与郑、文二人辩个明白,要么给郑、文二人各一枪,要么自己手枪自击。后经人调解,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并赔偿《长沙日报》损失费大洋2000元。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102页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述合理。)
【答案】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女权。
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追求女权,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2023年下学期高一 12月联考
历史
本试卷共 6页。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 B. 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
C. 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2. 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
A. 带有虚伪性 B. 体现阶级性 C. 具有空想性 D. 缺乏操作性
3. 汉文帝前元六年,儒生贾谊在奏章《治安策》中论述道:“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 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 下也。 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这一主张( )
A. 蕴含了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 B. 巩固了儒学独尊地位
C. 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 D. 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4. 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 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 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 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5. 下表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观点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慧能《疑问品第三》
A. 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
C. 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 D. 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6. 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通商惠工”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
A. 体现了重商理念盛行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7. 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 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 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 据史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江南松江府“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金陵一带,“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这反映出当时( )
A. 统治阶级奢靡腐败 B. 自然经济解体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社会风气转变
9. 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分割了地方权力 D. 确保了政治清明
10. 广府童谣是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它以说为主,浅显生动、贴近生活。近代早期有首童谣唱道:“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九九打下,十足输晒。”这首童谣说明( )
A. 流行于洋务运动时期 B. 民族矛盾的激化
C. 表达农民阶级的理想 D. 社会性质的变化
11. 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这一主张(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潮流 B. 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
C. 体现了强烈的务实意识 D. 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愚昧无知
12. 1895 年,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宣称:“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1897 年,谭嗣同在《仁学》中,也大声疾呼要冲破“君臣之网罗”,以为“君”是由民“共举”的结果,其不如民意,则民可“共废之”。 据此可知,两位作者意图( )
A 变革政治制度 B. 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C. 打击顽固势力 D. 推翻儒学正统地位
13. 1903年夏,留日学生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道:“列位,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 多久是洋人的了。”据此可知,陈天华( )
A. 无法超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 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意识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 广泛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14. 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 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B. 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 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D.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15. 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 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普通民众对西学全盘接受
C. 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 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
16. 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关于工人状况的调查报告;他们撰写文章鼓励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和解放进行斗争;他们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还专门创办一些工人刊物,如《工人周刊》《劳动与妇女》等。这些活动( )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C.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D. 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 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 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开皇六年又“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 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和谐的“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贞观之治”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左宗棠为重版《海国图志》作序时,将自己在“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等举措,称为按魏源所言而行之。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如曾、李、左所行而行之者有所增多……但是,从洋务派官员的所言所行来看,魏源等的“师夷”思想只实施了一半,只限于工业长技方面,而对于政治制度方面则毫无举措。因此,洋务运动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其效果亦大失朝野所望。
——虞和平《全球史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在给绪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中国今当强敌四逼之时,非变法不能自保,而法之不能改,则惟守旧者阻挠之。……”又直陈之所以将孔子塑造为社会改制的先师,是因为“亦以使守旧之徒无所借口阻挠我皇上新法”。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思想虽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但也激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并未能真正赢得民心。
——刘星《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与维新思想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走向失败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浙江人郑师道因调查盐政来湘,在长沙求见妇女运动领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广告毁唐名誉。1913年2月16日,《长沙日报》未经核实即刊载郑师道送来的结婚广告。广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报馆更正未果,当晚8时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将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铅字、铅件、盆灯、玻璃窗等尽行捣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参政同盟会通电,指责该报“有意污蔑唐君,摧残女界”。《长沙日报》因此停刊半月之久,报馆向法庭起诉唐群英。双方各延律师,法庭判唐群英败诉。报馆总经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为不端,唐群英表示将与郑、文二人辩个明白,要么给郑、文二人各一枪,要么自己手枪自击。后经人调解,法庭判决,文斐登报更正虚假结婚广告,更正攻击唐群英的不当之语,并赔偿《长沙日报》损失费大洋2000元。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10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