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2023上·辽宁·高一校联考期末)
1.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政党的出现,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团体最高级的组织形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一系列革命团体的出现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向西方学习
D.孙中山的努力
(2023上·辽宁·高一校联考期末)
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串联这三大历史事件,可以体现的主题是( )
A.以推翻旧统治为目标
B.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C.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D.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2023上·天津河西·高一统考期末)
3.清末新政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废科举、兴办学堂。其目的是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事与愿违。预备立宪产生的“皇族内阁”更是让立宪派与其离心。清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B.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C.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023上·浙江衢州·高一统考期末)
4.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这直接引发了( )
A.清末新政 B.预备立宪 C.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
(2023上·安徽宣城·高一统考期末)
5.据统计,1902 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 20 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 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2023上·河北承德·高一统考期末)
6.下表所示是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部分)情况统计表。这些武装起义( )
时间 起义名称 地点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湘赣边界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广西
1908年 河口起义 云南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广州
A.遭到了列强的干涉 B.均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
C.推动了同盟会成立 D.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
(2023上·湖南永州·高一统考期末)
7.下列书刊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尝试
C.新兴阶级崛起 D.晚清政府的自救
(2023上·山东日照·高一统考期末)
8.有学者认为,(晚清)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经过长期经营,多以为纵不能抗衡西方大国,要足以与日本相敌,而事实证明大为不然。“事实大为不然”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清政府改革政治体制 B.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
C.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 D.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
(2023上·福建漳州·高一统考期末)
9.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资料。最符合他们研究主题的是( )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思想解放的潮流 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2023上·山西吕梁·高一统考期末)
10.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徒有学校之名而无教育之实的地方官学(府州县学)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职能愈益清简,惟余尊孔之象征意义。……清代官学未能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实现制度上整体转型。基于此,清政府对官学近代教育转型的意义在于( )
A.未能主动顺应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促进教育转型 B.实现了同西方新式教育的对接与契合、真正融通
C.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D.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
(2023上·广西百色·高一统考期末)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体制上,特意将原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举旨在( )
A.限制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 B.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效法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D.保障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2023上·天津红桥·高一统考期末)
1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这说明( )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C.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等法令,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
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B.刑讯制度已经终结
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 D.司法体系的成熟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据此可知,《临时约法》(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蕴含了人民主权思想
C.防止了袁世凯称帝 D.削弱了列强在华利益
(2023上·内蒙古包头·高一统考期末)
1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重大史事以“临时”二字贯之。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A.分权制衡的理念 B.民主共和的精神
C.维护主权的决心 D.天下为公的思想
(2023上·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
16.下表展示了辛亥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事件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重要事件 结论
A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
B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C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掀起辛亥革命高潮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A.A B.B C.C D.D
(2023上·湖南郴州·高一统考期末)
17.武昌起义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湖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山西、陕西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据此可知( )
A.封建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B.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2023上·辽宁葫芦岛·高一统考期末)
18.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纪年方式,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1851年、1911年、1971年均为我国传统的旧历辛亥年,三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主线。下列表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以兴民权为主要目标 B.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C.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 D.以反帝反封建为根本任务
(2023上·广东湛江·高一统考期末)
19.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判断“列强之与中国最有关系者六焉:美法二国,则当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国,则当反对革命者也;日本则民间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对者也,英国则民间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这一判断( )
A.认识到列强在华的势力消长 B.抓住了划分敌友的战略先机
C.与列强的对华态度基本相符 D.忽视了列强的帝国主义特征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一统考期末)
20.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2023上·湖南永州·高一统考期末)
21.1912年1月24日《申报》刊登“北京某要津之秘密信”,内有“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南中舆论每不谅其苦心,疑忌甚深,不无误会。某微窥其意,盖始终不愿以兵力从事。”该文内容引发关注评论,一时广为流传。该文的发表( )
A.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B.客观上加速清帝的退位
C.反映了社会的主流认知 D.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2023上·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末)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这体现出中华民国确立了(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开明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023上·江苏连云港·高一统考期末)
23.下表是中国某年8月的大事记(部分)。符合该表述的时间段是下表( )
日期 事件
8.1 安徼建德县人民攻打教堂
8.4 北京人心惶惶,官级大户纷纷出城避难
8.7 清廷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
8.13 俄军攻进北京东便门
A.1851-1864年 B.1894-1895年
C.1900-1901年 D.1911-1912年
(2023上·山东济宁·高一统考期末)
24.19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共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023上·云南昆明·高一统考期末)
25.陈旭麓曾言:“孙中山汇通中西的道路经历了‘因袭(继承)规抚(引进)获’三个阶段。”其中,孙中山“规抚”的内容是( )
A.古代民本思想与制度 B.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
C.“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2023上·甘肃天水·高一统考期末)
26.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专制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所以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的不同在于( )
A.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宣告了封建社会的终结
(2023上·云南德宏·高一统考期末)
2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B.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民族危机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28.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C.未完成改朝换代任务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023上·青海西宁·高一统考期末)
29.1912年春节,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张贴的春联内容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基础的牢固 B.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爆发
C.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进程 D.表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30.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华侨社会“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且特排列队伍游行中国街衢,以表庆祝之忱”。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023上·吉林延边·高一统考期末)
31.1913~1915年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这反映出( )
A.中国社会普遍对辛亥革命很失望
B.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是错误的
C.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的野心
D.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是错误的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校联考期末)
32.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3年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
1914年 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
1917年 “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A.政权更替的频繁 B.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C.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33.如图为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画面中的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导致图中“今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袁世凯准备称帝
C.段祺瑞出任总理 D.张勋复辟的开始
(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一统考期末)
34.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
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 D.新“声”与旧“音”的碰撞
(2023上·广东汕尾·高一统考期末)
35.1918年,孙中山发表通电痛心的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该通电主要针对( )
A.袁世凯解散国民党 B.军阀混战争权夺利
C.南北议和最终破裂 D.欧洲列强侵略加剧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3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C.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D.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高一统考期末)
37.从1916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之间“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这体现的时代特点是( )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清廷日益腐败无能 D.民主革命风起云涌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38.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和尚将军”,而教书的许寿裳被人称为"德漠克拉东"(民主的英文音译为德漠克拉西)。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 )
A.不同阶层的兴趣各不相同 B.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
C.北洋军阀遭到世人的蔑视 D.新文化成为时代潮流
(2023上·重庆·高一校联考期末)
39.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中国政况,著名学者杨荫杭发出“今日之时局,五代之时局也”的感叹,时论也将北京政府视为世界政治史上“最无权能之政府”。这个某一时期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北洋政府时期
(2023上·湖南益阳·高一统考期末)
40.一位历史于永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
41.“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2023上·江苏扬州·高一统考期末)
42.《蒙古农民》(1925年创刊)创刊号记载:“张才去,吴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又来,吴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据此可知该杂志( )
A.记录了蒋介石政府民族政策 B.宣传了开始局部抗战必要性
C.揭露了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 D.展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
(2023上·广西百色·高一统考期末)
43.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出现这种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中华民国建立推动
C.张謇等人提倡“实业救国” D.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023上·广东潮州·高一统考期末)
44.下面为1912-1918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示意图。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 B.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提倡国货运动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23上·天津河西·高一统考期末)
4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其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的技术支撑 B.相对安定有序的国内环境
C.外资的大量涌入 D.政府实行鼓励实业的政策
(2023上·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
46.中国民族工业,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出现上述景象的有利条件是( )
A.南京国民政府推动 B.无产阶级的人数剧增
C.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D.革命清除了列强势力
(2023上·云南德宏·高一统考期末)
47.下图反映了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属于F1的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3上·江苏淮安·高一统考期末)
48.下面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数量和资本额的变化表。第二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阶段 时间 设厂数 资本额(万元)
一 1900—1913年 58 912.7
二 1914—1921年 98 2321.3
A.洋务运动诱导 B.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C.清末新政推动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49.下图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的情况。导致这期间民族资本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国内战争环境恶劣 B.外国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的政策和支持 D.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2023上·湖北孝感·高一统考期末)
50.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等等。此举在一定程度上( )
A.利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使实业救国思想成为国民共识 D.推动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扩大
(2023上·河南郑州·高一统考期末)
51.国家节日庆典与社会时间秩序、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
放假日期 放假事由及天数
1月1日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放假一天
1月2、3日 新年放假一天
3月12日 总理逝世纪念放假一天
3月29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
7月9日 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
8月17日 孔子诞辰纪念日放假一天(限于学校)
10月10日 国庆纪念日放假一天
11月12日 总理诞生放假一天
上述节假日的设立意在( )
A.禁绝旧历及旧历节日 B.突出对革命领袖人物个人崇拜
C.树立革命的正统地位 D.构建与统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2023上·陕西渭南·高一统考期末)
5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20年以后,日本在华纺织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在1924至1925年期间,在中国的纺锤数已达100万,占当年中国境内纺锤总数的三分之一,至1936年该比重更是上升至40%。这反映出( )
A.日本形成独霸中国局面 B.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
C.中国半殖民化色彩鲜明 D.中国近代化取得显著成效
(2023上·四川绵阳·高一统考期末)
5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同学想对该段历史进行探究,其应该查阅的资料是( )
A. B.
C. D.
(2023上·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
54.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C.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 D.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2023上·贵州毕节·高一统考期末)
55.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1.6万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使国家的面貌为之一新 B.促使社会观念的变革
C.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D.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023上·辽宁丹东·高一统考期末)
56.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阐述道:“尽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毫不留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作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 )
A.解放思想 B.尊孔复古 C.托古改制 D.清除陋习
(2023上·陕西榆林·高一统考期末)
5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不适合现代潮流。”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陈独秀借孔子宣传新文化思想
C.当时儒学已失去思想主流地位 D.陈独秀对孔子的认识较为理性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58.据下图可推知,此时新文化运动意在( )
A.启蒙青年思想 B.传播马列主义
C.批判封建道德 D.否定传统文化
(2023上·湖南衡阳·高一统考期末)
59.陈钦在其著作中写道:“这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 -个出大师的时代。”这-时期是( )
A.北伐战争时期 B.南京政府统治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023上·山西太原·高一统考期末)
60.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孔子的学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据此可知,李大钊( )
A.意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C.为儒家思想赋予新内涵 D.否定了传统的纲常名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此它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出现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团体的出现、向西方学习和孙中山的努力都是推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抗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映了中国外交的胜利,所以可以体现的主体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C项正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不是以推翻旧统治和均贫富为最高理想,排除AB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进一步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政和预备立宪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谈不上篡夺革命果实,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预备立宪产生的‘皇族内阁’更是让立宪派与其离心”可知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信心,转而支持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倡导创办工商企业”可知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清政府收回了部分铁路的修筑权,引发了保路运动,C项正确;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材料主旨不涉及清末新政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立宪相关事宜,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清政府收回铁路修筑权与武昌起义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反映了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不断兴起,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D项正确;这些起义最终被清政府镇压,A项不符合这些起义的共性,排除A项;此时的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未涉及反帝,排除B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据材料“《海国图志》”并结合所学可知,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其发刊词书中孙中山就介绍了“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青年》是陈独秀1915年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其反映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有益探索,A项正确;《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未付诸实施;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但不是政治领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有益探索,而不是“新兴阶级的崛起”,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事件,均未涉及晚清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三十年的新政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富国强兵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救亡图存兴起,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思想勃兴,B项正确;清政府改革政治体制是预备立宪,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的《孔子改制考》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邹容的《革命军》主张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以上内容符合救亡图存的探索,A项正确;《海国图志》与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无关,排除B项;《孔子改制考》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C项;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废除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和教育体制的转型,C项正确;晚清科举制的废除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实现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废除的意义,D项是局限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目的制约袁世凯,防止袁世凯专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政策,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不属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限制总统权力以维护共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新的共和政体产生,B项正确;1912年2月清宣统帝发布了退位诏书,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革命并未完全胜利,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据题意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法令中禁止在司法审讯中实行刑讯逼供,要更加注重证据的作用,说明中国近代的法律制度更加文明和公正,是近代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总统的权力无关,排除A项;仅根据这一法令的颁布并不能说明刑讯制度已经终结,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B项;这一法令仅能反映出我国近代法律制度的近代化,并不能据此说明司法体系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B项正确;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制,且材料与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A项;袁世凯1915年复辟帝制,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削弱列强在华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重大史事以‘临时’二字贯之。”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全国尚未真正统一,以“临时”二字贯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统一全国,建立真正共和国的决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维护主权的信息,排除C项;天下为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项正确;1905年同盟会建立,标志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排除A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全面爆发,排除B项;四川保路运动爆发,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全面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据材料“武昌起义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湖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山西、陕西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猛发展,B项正确;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思想)深入人心,C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1851年、1911年、1971年均为我国传统的旧历辛亥年,三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主线”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代表性事件分别为1851年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三者的共同的思想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B项正确;以兴民权为主要目标的事件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以均贫富为最高理想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以反帝反封建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对华政策是以本国利益为中心的和实用主义的,它经历了从“中立”到逐步转向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的变化过程。孙中山的判断没有充分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D项正确;材料意在指出孙中山在对列强态度的判断上存在局限,而非肯定其合理性,排除A项;孙中山没有充分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在对敌友的判断上存在失误,排除B项;辛亥革命中,帝国主义最后选择了支持袁世凯,与孙中山的判断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依据材料“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内部斗争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袁世凯的限制,并未涉及全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材料“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体现的是袁世凯并不赞成君主制,因其是晚清重臣的身份,不便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因此该文章的发表说明了袁世凯对革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帝的退位,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排除A项;该文的发表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认知,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制约,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未涉及司法权,不符题意,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废除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制,不符史实,排除C项;中华民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攻打教堂”、“北京人心惶惶,官级大户纷纷出城避难”、“清廷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由此可知,这涉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C项正确;A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涉及甲午中日战争,不符题意,排除B项;D项涉及辛亥革命,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进行变法,孙中山进行革命,张謇创办实业,他们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救亡图存,意图挽救民族危机,所以共同原因是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A项正确;仅根据他们三个的选择,无法说明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张謇创办实业是要通过实业救国,并不是因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康有为进行变法是在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规抚”即“引进”可得出孙中山引进了西方的制度,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引进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社会制度的表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没有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终结中国封建社会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根据所学戊戌变法主张建立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华民国,所以共同主张是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A项正确;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只符合辛亥革命,排除B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不是先进技术,排除C项;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的是新文化运动,不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根据“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以看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封建主义、封建势力仍然存在,说明辛亥革命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正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袁世凯,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残存着封建帝制思想,这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加速袁世凯复辟帝制进程的是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等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行为,而不是农村地区含有封建思想的春联,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华侨“人人手舞足蹈,企望革命军成事”,这说明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C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排除D项。故选C项。
31.C
【详解】根据材料“1913~1915年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15年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其复辟帝制奠定理论基础,所以材料反映出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的野心,C项正确;A项中“普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1913~1915年不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与材料时间1913~1915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C
【详解】材料体现了军阀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相互进行争斗,说明政治秩序重建的任务艰巨,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政权还是中华民国政府,排除A项;“解散国民党和国”“总统可连选”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主政治名存实亡,排除B项;材料中的袁世凯、张勋并非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
33.B
【详解】根据材料“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国旗是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图片中的“今年”(民国四年)是1915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象征着袁世凯已经背离共和制度,准备称帝,B项正确;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A项;段祺瑞出任总理是在1916年,排除C项;张勋复辟是在191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4.D
【详解】根据题干,题干涉及到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既有一些成就,又有不足之处,显然,新“声”与旧“音”的碰撞的表述更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不仅提到政治方面的新旧碰撞,还提到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只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与不足之处,不能简单地用文明与陋习来概括,排除B项;启蒙与保守的表述主要是从思想方面概括材料的意思,材料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方面着眼,排除C项。故选D项。
3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8年孙中山痛斥南北军阀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危害。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北洋军阀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8年,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掀起护法运动,后因西南军阀争权夺利,孙中山于1918年发表通电痛斥南北军阀一丘之貉。B项正确;1913年袁世凯解散国民党,排除A项;1912年南北议和达成协议,史实错误,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8年列强忙于一战,对华放松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3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旧王朝,却没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社会的失序与混乱,加剧了民生痛苦,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D项正确;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民国时期政局的动荡失序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北伐战争,更未说明北伐战争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描绘二次革命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37.A
【详解】材料“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政局混乱,社会动荡,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排除C项;材料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8.B
【详解】根据材料“冯玉祥的绰号叫‘基督将军’,唐生智被人呼为‘和尚将军’......”可得知冯玉祥信仰基督教,唐生智信仰佛教,而教书的许寿裳口中经常讲的是民主,可得知这些绰号反映了民国时期思想和信仰多元开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不同阶层的兴趣各不相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北洋军阀遭到世人的蔑视,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39.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所以与“五代之时局”近似的近代时期应该是北洋军阀割据时期,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的对峙,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都不是割据动荡时期,排除A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也与这一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0.A
【详解】根据材料“军阀割据”“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再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材料描述的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没有军阀割据,排除B项、D项;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没有国会党争,排除C项。故选A项。
41.B
【详解】依据材料“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张勋复辟,对应的时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府院之争”引发的思想混乱,主要是政局动荡,排除C项;此时袁世凯已经逝世,复辟帝制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42.C
【详解】根据“192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指的是张作霖,“吴”指的是吴佩孚。所以歌谣体现的是北洋军阀间的来回混战,C项正确;该杂志揭露的是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并不是蒋介石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1925年我国还没有开始抗战,排除B项;歌谣体现的是北洋军阀混战,并不能展现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4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至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后我国新注册公司和资本额的大幅增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D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北洋政府时期,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侧重一战爆发前后的对比,B项属于内部原因,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属于内部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1918年(中国)。由图表数据可知,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属于内部原因,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属于内部原因,排除B项;提倡国货运动也是内部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5.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其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其主要的国内原因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属于政府政策的支持,D项正确;当时并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排除A项;此时国内环境并不稳定,排除B项;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4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短暂的春天”,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欧洲正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是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无产阶级人数增多是其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并没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事例,排除D项。故选C项。
47.C
【详解】依据材料“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和图片信息可知,一战时期代表动力的F1大于代表阻力的F2,这说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是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属于动力F1,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4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D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此时国民政府还未成立,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年-191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49.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13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是上升的,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在不断发展,而国内战争环境恶劣是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的,所以这不是导致民族资本增长的因素,A项符合题意;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外国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因此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增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的政策和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家的努力也会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50.A
【详解】根据题干,在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到资产实阶级的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实业救国并未成为全民共识,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国际市场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51.D
【详解】根据材料“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放假的事由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这些假期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了解与革命相关的事件,培养民众爱国和民主意识,增强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认同,有利于建构与政治统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禁绝旧历”问题,排除A项;“个人崇拜”与材料节日设置目的不符,排除B项;设立节假日的目的不是树立革命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对华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年上升,这反映出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B项正确;1922年《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排除A项;中国的半殖民化是指中国国家主权的不断丧失,排除C项;中国的近代化是政治民主政治发展、经济上民族工业发展,材料侧重强调的是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3.D
【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项正确;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排除A项;B项是维新变法的内容,排除B项;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邹容的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54.B
【详解】根据“德先生”“赛先生”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B项正确;漫画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项;漫画内容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5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新青年》成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促使青年的思想觉悟。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生,猛烈抨击传统纲常礼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社会观念发生变革,B项正确;《新青年》的发行不足以证明使得国家面貌为之一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没有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排除C项;《新青年》受到青年的欢迎,没有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
56.A
【详解】依据材料“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尊孔复古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托古改制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材料与清除陋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批判礼教,不是反对孔子,反映陈独秀对孔子的认识较为理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陈独秀借用孔子,而是理性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儒学仍占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为《新青年》创办初期,主要目的是解放人们的思想,启蒙青年思想,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批判封建道德和否定传统文化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解放思想,排除C、D项。故选A项。
59.D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 一个出大师的时代”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军阀混战割据,思想上兴起了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北伐战争与思想自由无关,排除A项;南京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年至1949年,与思想自由百家争鸣不符,排除B项;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年至1937年,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0.B
【详解】据题意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实际上并不是抨击孔子本人和孔子的学说,而是为了抨击封建专制思想,由此说明李大钊是将孔子和封建专制思想做了区分,强调理性对待传统文化,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李大钊是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并不是为儒家思想赋予新内涵,也不是否定传统的纲常名教,排除CD项。故选B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 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