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纲要上 期末真题精选论述题60题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末真题精选·论述题60道
(2023上·福建厦门·高一统考期末)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代王朝在治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边患的挑战与内部的社会矛盾冲突,当政者总要解决如何维护自身统治和应对内外危机的问题,此即传统上始终困扰政权的“边患”与“内忧”难题。历代王朝历经探索,或成就显著,或顾此失彼,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及借鉴。
——摘编自陈峰《秦至宋朝应对边防与社会危机理念及方式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某一朝代或朝代中某一时期,围绕“国家忧患与治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上·四川自贡·高一统考期末)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为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一览表(节选)
第六章 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前221~前207年)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年)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年)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
第十四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第十五章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644~1840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依据整体材料或部分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论证清晰、史论结合)
(2023上·广东惠州·高一统考期末)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
时期 特征
秦汉 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宋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明 多重性格的时代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请任选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3上·广西南宁·高一统考期末)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明清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书名适当,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上·安徽黄山·高一统考期末)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的地方机构
朝代 机构名称
汉朝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地区设乌桓校尉,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 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但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
唐朝 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进行边疆地区民族管理
元朝 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明朝 在长城一线设置众多军镇,称“九边”
清朝 设理藩院, 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
——摘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研究》材料二:
▲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一统考期末)
6.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市场不断拓展,交换空前扩大;金属货币广为流行;商人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迎来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到西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全面推行控制和干预商业的政策,商品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据林文勋杨华星《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另举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并仿照材料所给视角予以描述。
(2023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统考期末)
7.【中国历史上的广州商品交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以来广州商品交易的概况
唐代岭南市舶使司 设置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或稍前。广州是全国最早设立也是唐代唯一设立市舶使司的港口城市,其官长市舶使代表朝廷总管东南海路的外交和外贸。市舶使登记外来商船的货物,检查有无违禁品并收税,然后才准外商进入交易。
明后期的“广州交易会” 从1554年底至1555年开始,明朝政府在广州举办主要面向葡萄牙和日本等国商人的“广州交易会”。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商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和广州交易会发生联系,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客商与中国开展的进出口贸易也大多通过广州口岸。
清中叶“一口通商”体制 1684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立江、浙、闽、粤四个海关,实行有限的对外开放;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销江、浙、闽三海关,只留粤海关,这种体制通称为“一口通商”,对外贸易统一为“十三行”办理,清政府采取了严格管理和限制的政策;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一口通商”格局结束。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创办于1957年4月,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由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均超过50%。自2007年春季第101届开始,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2020年10月15日至24日,第12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网上举办,展期10天。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经济通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上·山东潍坊·高一统考期末)
8.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如果对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运用图中信息,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2023上·四川泸州·高一统考期末)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统考期末)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择材料中两幅相关联的图片,确定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写出选择的图片序号,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3上·湖北十堰·高一统考期末)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根据北宋陈舜俞《庐山记》“虎溪三笑”故事所作的一幅画。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三十年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相传如果越过虎溪,寺后山林的守山虎定会大吼。某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客归家,不觉越过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紧扣题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上·甘肃武威·高一统考期末)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宋是在唐末五代社会动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王朝的建立为制度更革提供了契机,却并不意味着全新制度的开始,宋初典章制度多沿袭前朝旧章。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或者各种条件的限制,汉唐制度未能直接生效,宋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汉唐制度进行了反思与创新,推动了宋代制度的完善。
——摘编自王卓熙《汉唐“故事”在宋代政治场域的运用析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朝的政治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就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上·四川绵阳·高一统考期中)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是古代某学者对唐宋变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上·山东东营·高一统考期末)
14.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说: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上·福建宁德·高一统考期末)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印象中国历史》系列丛书,力图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特色。以下是该丛书的部分书名
《先秦卷:礼乐文明的兴替》
《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魏晋南北朝卷: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
《宋朝卷:文治之路》
……
结合所学知识,就该丛书后续部分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上·云南楚雄·高一统考期末)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封建贵族所有庄园的农奴部分被解放,佃户受地主束缚的程度降低,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新社会出现。
其二,封建贵族专政的特权被削弱,科举制度的公平、开放有利于平民百姓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加强了平民参与政治、受教育的权利。
其三,产生了新兴市民阶层,城市格局中封闭式的市制和坊制被瓦解,即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之间相互区分、隔离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各种商店沿街开设,居民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连成一片。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川流不息的人群、繁盛的商业活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及风土人情,再现了宋代都城一片繁华的城市风貌。
——摘编自戴雨薇《宋元时期瓦子勾栏乐人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任意一条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并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一统考期末)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2023上·河北保定·高一统考期末)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时人将这一时期誉为“康乾盛世”。但对于“康乾盛世”这个说法,学界是有争议的,或不认同盛世的存在,或将其称为“平庸的盛世”,甚至还有人说,称清朝为盛世是可耻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文字狱等政策的推行,延缓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导致中国在清朝时期远远落后于西方。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盛世并不代表一个社会尽善尽关,而清朝缔造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绝非“平庸”。
——摘编自刘风云《康乾时期的清代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上·河南驻马店·高一统考期末)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提取的古代,近代部分历史现象。
经济现象 小农经济、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商品经济发展、雇佣制、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短暂春天、土地革命、双减双交
政治现象 分封制瓦解、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社会控制松弛、荷兰占据台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红色政权、“三三制”
文化现象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尊崇儒术、门第观念淡化、“工商皆本”“中体西用”、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延安整风
请在三类现象中选取相互关联的三个现象,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关联史实,逻辑清晰)
(2023上·广西河池·高一统考期末)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嬗变,这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对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先期导向作用。
——摘编自姚媛《论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与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3上·河北邯郸·高一统考期末)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发展的重要事件(部分)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今我朝罢丞相” 明太祖 1380年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78年完稿
成立“内阁” 明成祖 1402年 引进甘薯 陈振龙 1593年
《永乐大典》 明成祖 1407年定稿 《农政全书》 徐光启 1607-1610年
司礼监开始参与批红 明英祖 始于1435-1449年期间 《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的手工工场雇人生产 冯梦龙 始刊于1627年
徽商许世积被朝廷赐“双寿承恩坊” 明穆宗 1568年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初刊于1637年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任选表中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上·江西宜春·高一校联考期末)
2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明代是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保守与开放并存,表现出明显“转型”趋向的时代,但因其新生因素远未达到全面突破传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程度,故最终随着明朝的灭亡而宣告“转型”的失败。完整地讲,明代政治既有积极力量,又有腐败力量,二者并存,此消彼长。明前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明中后期持续不断的改革,都是积极政治力量,它们在与腐败力量的斗争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入明中后期以后,政治腐败日渐突出,贪贿公行,士风败坏;荒淫怠政,玩忽职守,党争不息,纪纲不振;兼并土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民不堪命。
——郭培贵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材料二:总结清代(近代前),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民族及其疆域的“大统”。故可以认为,清史者,大一统也!当然,到了近代,清朝走下坡路,积弱成弊,在西方列强的淫威下,中国失去了很多。如,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华民族为此蒙受奇耻大辱。自乾隆后期,约当18世纪末,中国亟需变革、开放,与世界对接时,清朝一概拒绝,连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拒之门外!在延续百年后,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竟被打入血泊之中,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次挽救自己的机会,只有等待辛亥革命把它打倒!
——李治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明清时代特征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上·江苏南通·高一统考期末)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聂政( —公元前397年),韩国轵人,因杀人偕母及姊避祸齐地。韩大夫严仲子与韩国相侠累结仇,潜逃濮阳。严仲子闻政快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刺杀快累于阶上。
后世形成了多个版本的“刺客聂政”故事,如下表:
时间 作者及著作 叙事及评价
汉朝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突出严仲子与聂政的朋友之遇,称赞聂政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国士”;突出聂政的孝道和信义,把父(母子)子、兄(姐)弟和朋友这三个伦理统一起来。
宋朝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严仲子是一个为非作歹二十年、败坏礼法纲纪的乱臣贼子。聂政受其“礼贤下士”的外表蛊惑和蒙骗,“盗杀韩相侠累”,并非义举。
1905年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 中国古代武士具有十八种美德,其中一条是“受人之恩,以死报之”,比如聂政、荆轲等。武士美德意味着把道义、恩仇、朋友和国家等置于个人生命更高的位置。
1942年 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 在联纵抗秦的民族大义下,反抗昏君奸臣的严仲子、聂政等都是仁人义士,而屈从暴秦的韩相侠累和国君哀侯成为了彻底的反面人物。
——摘编自陈颀《复仇与礼法——以聂政的复仇叙事为例》从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版本,提取信息,围绕论题“时代背景影响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2022上·江苏南通·高一统考期中)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边疆治理的部分举措
秦 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最终夺回“河南地”,设置郡县,移民屯垦:派兵征服东南、南部沿海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道路,并征发内地百姓前往戍守。
汉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伐击败匈奴主力,匈奴基本不能再对西汉边境构成威胁;汉廷以征伐、招抚相结合的手段,迫使大批西南夷部族内属,设置郡县,同时亦授当地酋长以王、侯等衔。
唐 东突厥不断骚扰边境,唐太宗派兵擒获东突厥首领,原属东突厥诸部族皆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开拓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统辖: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元 云南行省下辖37路、2府,多用世袭土官任职。1287 年,东北宗王发动叛乱,忽必烈御驾亲征,将其讨平。
清 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啼频繁召见边疆各族上层人物,用赏赐财物等方式笼络感情:在云、贵、川等地区,“改土归流” ,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流官管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沿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一统考期末)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方信儒出使金国时,向金统治者夸耀说:“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则茶桑之陆海也;浙西十四郡,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宋代的商品构成中,粮食和布帛之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居于主要地位。“夫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一也,其有无交易,不过服食、器用、粟米、财畜,丝麻,布帛之类。”“千里不贩籴”的旧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远距离的粮食贸易空前兴盛。
——摘编自李晓《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
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实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2022上·湖南衡阳·高一统考期末)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请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选择上面三幅图中的任意两幅图,各配上-段简要的文字说明。(要求:写明所选图幅名称,文字说明要有时间、内容、评价三要素。)
(2022上·广东江门·高一统考期末)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还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023上·四川巴中·高一统考期末)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留下众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
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赵一曼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方志敏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从上述材料中分别选取一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名言名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2023上·湖南衡阳·高一统考期末)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 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菜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沧”,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前者是个向下“沉沧”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向半殖民地的“沉沧”主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向半封建的发展主要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沉沧"。
——摘编自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 并展开论述(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上·江西赣州·高一统考期末)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时间 历史事件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26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国民革命取得重大进展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27年8月 南昌起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27年10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召开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45年4-6月 中共七大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爆发 1945年8月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15年9月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提取材料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说明清晰。)
(2023上·山东青岛·高一统考期末)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 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
1842年 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年1月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5年4月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6月—9月 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年10月10日 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上·广东茂名·高一统考期末)
32.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实列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实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义和团运动兴起与发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历史事实,提炼一个观点,并就该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上·内蒙古包头·高一统考期末)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前期发生的重要史事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推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宣扬“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根据材料所列史事,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符合逻辑。)
(2023上·山东聊城·高一统考期末)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窃帷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自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1872年)
材料二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伯并立),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救,来往自如,麋(qú成群)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煸(shn鼓动),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1874年)
材料三 我朝处四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臣于铁路一事,深知其利国利民,可大可久。假令朝廷决计创办,天下之人见闻习熟,自不至更有疑虑。
——摘自李鸿章《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1881年)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晚清史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奏称“大变局”的历史理解。
(2023上·四川凉山·高一统考期末)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一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依据上述表格内容提炼一个主题或观点,然后利用中国近代史中相关史实对这一主题或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一统考期末)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中的历史某小组围绕“图片中的历史”展开了交流讨论。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时代最强音。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以“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上·江西吉安·高一统考期末)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廷海防与塞防之争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麕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记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漠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启戎心,兵多又耗国用。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筹较易也。周秦至今,惟汉唐为得中策;及其衰也,举边要而捐之,国势遂益以不振,往代陈迹可覆按矣…… 左宗棠《统筹关外全局疏》(1877)
——据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海防与塞防之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上·重庆·高一统考期末)
38.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3上·山东东营·高一统考期末)
3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占领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9世纪九十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依据上述表格提炼一个主题,针对该主题请你再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对补充的事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
40.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批有志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人物 简介
詹天佑(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钱学森(1911—2009) 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就在这一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夫妇决意放弃在美优厚待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是,美国当局将钱学森一家逮捕,后来,美国又对他们一家进行严密监视。1955年,中国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11名美国空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家。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说》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3上·湖南娄底·高一统考期末)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中国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提取示意图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上·湖南长沙·高一统考期末)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以来,中华大地政权不断更迭,国旗几度易换。
时间 国旗图案 备 注
1888年开始使用 黄底蓝龙戏红珠。清廷认为黄色最尊,以黄色为正色。
1912年开始使用 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1925年开始使用 由青、白、红三色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青天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
1949年开始使用 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
对上表中国旗的变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2023上·湖南永州·高一统考期末)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与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呈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就是在繁杂矛盾中发展和进步的,黑暗中酝酿着光明。
——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上·福建三明·高一统考期末)
4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人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陈钦也在他的《北洋大时代》中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一个出大师的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上·广西百色·高一统考期末)
45.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28年间,党召开了一次次重要会议。这些会议作出的决策,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推动了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图片是部分重要会议的会址,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一大会址 八七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任选一处会址,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用以下开头续写解说词。
(说明:可从图中任选一处会址,也可自选一处会址,介绍中共相关会议。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开头: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会址,该会址位于省(直辖市)。
(2023上·甘肃天水·高一统考期末)
46.在革命战争年代,标语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号
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提出“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在延安作(论持久战》报告,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指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号的“时代性”。(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上·青海西宁·高一统考期末)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一百多年来,正是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摘编自《红旗文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上·河北承德·高一统考期末)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
时间 事件 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1922年 中共二大 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 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
1927~1928年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盲目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的局面
1935年 遵义会议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上·天津红桥·高一统考期末)
49.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3上·陕西榆林·高一统考期末)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按时间排列的关键词:
东方会议、关东军、经济危机、九一八、中国共产党、赵一曼、华北事变、张学良、西安事变、卢沟桥、蒋介石、毛泽东、洛川会议、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以战养战、“三光”政策、细菌战、“慰安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陪都重庆、西南联大、《论持久战》、百团大战、地道战、“三三制”、陈嘉庚、远征军、中共七大等。
请从材料中选取三个关联密切的关键词,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上·湖南怀化·高一校联考期末)
51.“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 30 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如下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12 月 18 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1937 年 12 月 27 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 130 名日本土 兵用作刺刀靶子。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 160 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 5 人--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 1937 年 12 月 22 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 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其中包括 1998—1999 年间发掘出 208 具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 60 年。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 1938 年初在此掩埋。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 2007 年):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022上·湖南衡阳·高一统考期末)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救亡活动一览表
时空 抗日救亡事件 主体身份 批亡方式
九一八事变白山黑水 东北人民革命军 民众 自发抗战
赵一曼东北抗日 共产党员 领导群众运动
长城抗战 国民党军队 自发抗战
华北事变长城内外 “八一宣言” 共产党 号召抗日
二二 九运动 共产党、学生 号召抗日
东北抗联(杨靖宇等) 共产党、群众 参军抗战
西安事变 国民党、共产党 响应抗日
七七事变大江南北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对国民党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张》 中间政派 响应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共产党、国民党 国共合作
司徙美空捐款 海外华人华侨 捐款抗日
回民支队抗战 少数民族 参军抗战
台湾少年团抗战 儿童 参军抗战
留日学生集体归国 学生 响应抗日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奔赴前线 医生 医疗援助
五台山僧人自卫队抗战 宗教人士 参军抗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上》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上·陕西宝鸡·高一统考期末)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华的外省的网友要来宝鸡旅游,小华为她选择了以下几个景点,请你从中选出至少2处,并为小华写出推荐的理由。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常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法门寺、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九成宫遗址公园、五丈塬诸葛亮庙、北首岭遗址、周原遗址、宝鸡钓鱼台、周公庙、秦岭大散关遗址、金台观、大唐秦王陵等。
(2023上·湖南岳阳·高一统考期末)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已建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
请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干秋伟业”自报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2023上·陕西渭南·高一统考期末)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理论指南 外交政策原则 外交布局
战争与革命 社会主义阵营亚洲革命中心 世界革命中心 两大阵营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睦邻外交,世界革命、三和一少 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 世界一级 世界多极化国际新秩序 和谐世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结盟、不扛旗、不当头,战略伙伴、伙伴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
百年大变局 世界大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 新型大国关系,新诚惠容,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概念史研究的视角》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中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概述和评价。(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2023上·山东菏泽·高一统考期末)
5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61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7 年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77 年 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 年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依据表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共和国历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3上·山东东营·高一统考期末)
57.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
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上·天津红桥·高一统考期末)
5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八条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195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报告《为国民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提出体育运动普及化、经常化发展要求。
1954年、1957年、1963年,国家公布了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广播体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止,1971年第五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
1959年、1965年、1975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举办;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召开,此后每四年召开一届。
1982年宪法明确以群众体育发展促进人民体质增强的要求,确定了新时期体育发展的任务。
1994~1995年度国家首次发行10亿元体育彩票。筹集3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补充13项大型赛事的举办经费的不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新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3上·甘肃庆阳·高一统考期末)
5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
——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下·湖南张家界·高一统考期末)
6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现代化道路具有相似性,更具有多样性。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冯仕政《中国道路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阅读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论题为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
阐述: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推恩令、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权、均输平准、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等。最后再进行总结,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详解】首先审题,本题要求有三点。第一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边患”与“内忧”,可知需要选取的所学知识是某一朝代或朝代中某一时期的政府政策的内外两方面;第二点,围绕“国家忧患与治理”,自拟论题;第三点,结合所学对论题加以阐释,据材料“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及借鉴” ,可知阐释要对基本史实进行评述并总结升华。例,根据所学可得论题为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阐述: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概括,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推恩令、盐铁官营、统一铸币权、均输平准、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等。最后再进行总结,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示例:论题1: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直至顶峰
论题2: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动并维护了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论题3: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由盛转衰
论题4:秦朝开创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论题5: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鼎盛时期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第六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统治,设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郡县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内容进行阐述即可。选择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并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3.示例一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时期,围绕其时代特征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可拟定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文化上佛道流行和儒学受到冲击等方面阐述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可从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等等。可进行论述如下::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秦汉”“帝国的成立”,可拟定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等方面予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可进行论述如下: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
示例一 《继承与批判:明清时期文化》
论证:(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的优良传统,主张“仁政”、“民本”,倡导三纲五常等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体现出其“继承”的一面。(2)明末清初,由于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如李贽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使传统儒家文化焕发了生机。(3)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明清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代表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等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总结:明清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批判继承,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运动有着积极影响。
示例二 《封建盛世:隋唐》
论证:(1)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创新。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等政治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政治的盛世。(2)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曲辕犁的出现带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制瓷业驰名海内外,涌现出长安、洛阳、扬州等商业繁荣的城市,彰显了经济的盛世。(3)隋唐时期,文化领域成就辉煌。涌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绘画领域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唐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隋唐的璀璨文化还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总结: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有重要建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关于明清历史......《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及题目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得知可以直接选取题干材料中的明清时期书名做为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也可以就明清时期自拟书名,结合明清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以及可以自选中国古代其他某一历史时期,自拟能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角度切入均可,结合该时期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如秦朝可概括为《统一的王朝:秦朝》,论证部分可罗列秦朝巩固统一的若干措施;汉朝可概括为《继承与创新:汉朝》,论证部分可罗列汉朝政治制度相较于秦朝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唐朝可概括为《封建盛世:隋唐》等等。几何所学知识,可得到:示例一 《继承与批判:明清时期文化》论证:(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的优良传统,主张“仁政”、“民本”,倡导三纲五常等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体现出其“继承”的一面。(2)明末清初,由于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如李贽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使传统儒家文化焕发了生机。(3)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明清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代表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等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总结:明清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批判继承,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运动有着积极影响。示例二: 《封建盛世:隋唐》论证:(1)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创新。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等政治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政治的盛世。(2)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曲辕犁的出现带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制瓷业驰名海内外,涌现出长安、洛阳、扬州等商业繁荣的城市,彰显了经济的盛世。(3)隋唐时期,文化领域成就辉煌。涌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绘画领域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唐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隋唐的璀璨文化还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总结: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有重要建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5.论题: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
说明: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隋朝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清朝设理藩院,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这种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地方行政管理尊重各民族差异和多样性;北齐青瓷尊进一步反映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接近、相互认同;民族交融离不开重要人物的推动,如唐穆宗与吐蕃会盟时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等,为民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总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详解】材料一反映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地方机构,材料二反映一青瓷为载体的文化融合,材料三以会盟为唐蕃友好往来的见证,共同反映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因此可以拟定标题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说明环节,在设置管理民族事务机构方面,可以列举不同时期的相关机构,强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尊重各民族差异和多样性;在解读北齐青瓷尊,北齐青瓷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见证;在唐吐蕃会盟碑方面,要突出和平交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最后,回扣论题,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伟大祖国的历史。
6.示例一高峰期:宋代。
描述: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政府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中外商人来往较为频繁。(须从商品市场、货币、商人三个角度作答)商品经济步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但后来蒙元发动的战争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
示例二高峰期:明清时期。
描述: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形成。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须从商品市场、货币、商人和商业资本三个角度作答)但这一时期的重农抑商及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若高峰期举隋唐或其他阶段,只要描述符合以上角度且例证正确,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商业发展的典型时期及其表现分析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空前繁荣时期,其表现有: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政府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中外商人来往较为频繁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继续繁荣,其表现有: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形成。按照题干格式要求,熟练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即可。
7.主题: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推动促进了广州对外商品交易的发展。
论述:随着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广州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窗口。从唐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开始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外交往的进一步频繁,明清政府加强了对对外贸易和交往的管理,广州的通商地位更加重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广交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冲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加强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联系,中央政府的有力推动保障了广交会的成功举办。
【详解】主题:从中央政府的管理角度分析,得出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推动促进了广州对外商品交易的发展。
论述:从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得出随着中国古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广州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窗口。依据材料“设置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或稍前。广州是全国最早设立也是唐代唯一设立市舶使司的港口城市”,“广州交易会”,“一口通商”,得出从唐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开始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外交往的进一步频繁,明清政府加强了对对外贸易和交往的管理,广州的通商地位更加重要。依据材料“创办于1957年4月,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由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得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广交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冲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加强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联系,中央政府的有力推动保障了广交会的成功举办。
8.示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唐朝长安城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商业区位于特定区域,反映出唐代对商业实行严格的控制;北宋东京城市场多沿街而立,广泛地分布在城市聚居区,并出现了夜市,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北宋时期瓦舍等娱乐场所的出现反映出城市服务业发达,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详解】本题为观点说明类题目。首先,根据材料“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如果对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可明确提炼出观点,唐宋间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革所涉及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进行说明,如:唐朝长安城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商业区位于特定区域,反映出唐代对商业实行严格的控制;北宋东京城市场多沿街而立,广泛地分布在城市聚居区,并出现了夜市,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北宋时期瓦舍等娱乐场所的出现反映出城市服务业发达,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彩。最后,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的正确性。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9.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题目: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信息,可选与唐朝相关的内容,如选择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几个关键词。拟定题目为唐朝的盛衰之势。阐述时,主要从开元盛世的发生与影响、安史之乱的背景及造成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说明。选择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0.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试题,可以任意选取两幅图片,比如选取图片1和图片2,可以看出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然后结合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来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就可以。
故答案为:
示例:
图片:图1和图2。
主题: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说明:汉武帝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上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观察、分析题目中提供的6幅图片,从中任意选取两幅相关联的图片,确定研究主题,如选取图片1和图片2,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汉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相关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对个人论题进行论证,如利用西汉汉武帝采取尊崇儒术的做法,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通过改革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等史实,说明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重要发展时期;解题过程中注意,写出选择的图片序号,明确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1.示例
主题: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
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
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详解】示例主题:根据“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相传如果越过虎溪,寺后山林的守山虎定会大吼。某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客归家,不觉越过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可得出三者关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阐述:结合材料的信息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儒学在不同阶段发展的表现,可得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12.示例:
论题:宋朝政治制度是对唐朝制度的创新与创造。
阐述: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在中央集权方面,原本属于地方的许多权力被收归中央,如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节度使成为虚职;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入禁军,削弱地方军事实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富运缴中央。在君主专制方面,相较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综上所述,宋朝政治制度建立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做了较大的创新创造,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巩固。
(示例仅供参考,考生若从“宋朝制度沿袭唐朝”“宋朝制度对唐朝既有沿袭也有创新”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观点,材料认为宋朝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袭前朝旧章,同时也有反思创新。其次,针对这一观点,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答,也可以从整体入手。论证部分可以从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转运使制度、通判制度、更戍法等方面着手,如: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在中央集权方面,原本属于地方的许多权力被收归中央,如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节度使成为虚职;将地方精锐部队收入禁军,削弱地方军事实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富运缴中央。在君主专制方面,相较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最后,围绕观点,再次进行总结升华,如:综上所述,宋朝政治制度建立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做了较大的创新创造,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巩固。本题为开放式观点阐述题,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3.示例:
观点:宋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
阐述:我赞同这种观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社会上长期存在世袭奴婢和贱民阶层。到宋朝,伴随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流动迅速。“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观念发生根本改变。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奴婢主要来自雇佣。伴随租佃关系普遍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政府也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示例:观点:宋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
阐述: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宋代政治上仍然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仍然小农经济为主,思想上仍然以儒学为主导。所以,宋朝仍然属于典型的传统中国社会,并非大变革时代。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可归纳观点为:宋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其次,结合宋朝的社会发展状况,可得出我赞同这种观点。再次,结合宋朝的社会发展状况,可以从宋朝社会阶层流动的迅速、社会观念的变化、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放松等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以,结合宋朝政治的发展状况,得出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可以从宋朝在政治上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仍统治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等角度进行阐述。
14.示例
理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蒙古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辽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击败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的民族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沿袭并发展了秦朝以来的郡县制,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设立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分别管理吐蕃、西域和台湾,巩固并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在承继宋辽夏金时期民族交融成果的基础上,元代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蒙古统治者学习、接受秦汉以来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借鉴并吸收了辽夏金的治国理念,强化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政治文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元代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农耕经济、城市工商业、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扩大了古代中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元朝把农耕与游牧统一在一个超级规模的国家经济体内,开创了农牧文明相融发展的新时代。
从科技文化的角度看,郭守敬的《授时历》、火药外传、王祯的《农书》、畏兀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进行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等都证明了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详解】理解:根据“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可得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蒙古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根据所学,可从国家统一、国家治理、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结合具体史实进行概括。最后可概括得出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15.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
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
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
【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知,要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如:可以将书名定为《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
其次,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点,围绕提炼的书名,进行详细的论证,如: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
最后,对提炼的书名再次总结,说明提炼书名的准确性,如: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6.表现:商业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纲要上 期末真题精选论述题60题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