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语·周语》记载礼乐之道“媚于神而和于民”“乐以耀德”。考古出土的部分周朝青铜乐器中附有“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据此可知,周朝( )
A. 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 国家治理中蕴含乐治色彩
C. 礼乐之道旨在教化民众 D. 乐器是最主要的青铜礼器
2. 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 )
A. 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 B. 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
C. 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 D. 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
3.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 D. 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4. 元朝《通制条格·田令》规定:“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喻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时人王恽提及“好斗者丧身之原,健讼者破家之本”。这反映了当时( )
A. 天下息讼、以和为贵价值追求 B. 民间调解是基层治理最主要内容
C. 借助人伦关系来维系专制统治 D. 商品经济发展下民间纠纷的增多
5. 16世纪末,时人感慨“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今满目皆坊刻矣……其屠沾细人,稍有一碗饭吃,死后必有一篇墓志;其达官贵人与中科第人,略有些名在世间者,死后必有一部诗文刻集”。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理学发展强化宗法观念 B. 雕版印刷技术逐步完善
C.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D. 文化作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6. 乾隆曾下达谕旨“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905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科均以汉文讲授”。1911年颁布《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要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汉语教育。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 现代中华民族意识发轫
C. “国语”内涵并未质变 D. 国家通用语已全面普及
7.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指出唯有国民养成“宝贵时间”“严守工作时间”等习惯,才能使国家民族进步。随后各省陆续开展“守时运动”,并在南昌、福州、汉口等省会城市装设世界标准时钟,试图以此塑造在行动节奏与精神风貌上具有军事化、政治化气质的理想国民。此举意在( )
A. 推行党国一体的意识形态 B. 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C. 革除陋习以提高国民素质 D. 打压各地的实力军阀
8. 邓小平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针对“贵州苗族中地主很少,他们绝大部分种汉人的地”的状况,在苗族群众的要求下,对当地的土改作了特殊规定:“凡是种的土地是汉人地主的,就实行减租、土改,而种的土地是苗族地主的,就不实行减租、土改。”该规定的出台( )
A. 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 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C. 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D. 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实行“多轨税制”。从1994年起,国家将按所有制性质区分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一个,税率统一为33%,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形成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10. 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 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 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 C. 垄断了亚欧间贸易 D. 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
11. 右图是一学者绘制的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一物种的传播路线示意图,图中★处是推测该物种的发源地,虚线代表1492年以前的传播路线,实线代表16世纪以后的传播路线。该物种是( )
A. 咖啡 B. 马铃薯 C. 棉花 D. 小麦
12. 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永恒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随后,法国宣告推行以“米”为代表的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在法国的产生( )
A. 反映出启蒙与革命的延续 B. 加速了大革命时代的到来
C. 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D. 表明国民的科学素养提高
13. 下图是1904年日本画家大原西三郎绘制的《滑稽欧亚外交地图》。图中左上角有英文介绍:“‘黑章鱼’是某位杰出的英国人赋予俄国的称号。由于黑章鱼贪得无厌,它向各个方向伸出其八只触手,并将所及之处的一切牢牢掌控。但由于他过于贪心,有时甚至会被奋力一搏的小鱼造成重创。……丑陋的黑章鱼呵!”该作品( )
A. 表明日本反抗资本主义侵略的决心 B. 反映出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初步形成
C. 抨击了沙俄在亚洲奉行的扩张政策 D. 折射出帝国主义列强间的激烈争夺
14. 一战前,美国家庭的户均债务增加非常有限,如果将房屋按揭排除在外,每年增幅仅有四美元。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数字增长了两倍以上,达到每年约十四美元。与此同时,收音机、冰箱、汽车等广泛进入美国人家庭。这可以说明当时( )
A.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持续黄金期 B. 民间资本性借贷的泛滥
C. 经济繁荣之下潜藏着巨大危机 D. 科技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15. 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谈到“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斯大林的这一思想( )
A. 源自于卫国战争的现实需要 B. 意在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C. 突出强调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 完善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后,随着东南亚地区各国家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历凡三十余国”,每到一个国家,首先会见当地国王与官员,赠送丰厚的礼物,遵守当地的风俗。然后开展以“朝贡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同时还负有打击海盗,肃清海上航道,调节各国纠纷的重任。早在此之前,沿海商民就私造大船,运载金玉丝绸,下“南洋”贸易行商,有的甚至留居不归,以致当地“以商贩为生业,饮食、衣服皆仰北客,习北俗”。直到16世纪葡萄牙所绘马六甲地图,也到处标有“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等。
——摘编自《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
材料二 1905年,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曾在日本见到钦慕的梁启超,梁对他说:“我国与贵国地理历史两千余年密切甚于兄弟,岂有其兄立而视其弟之死而不救乎!”并告诫其“贵国不患无独立之日,但患无独立之民”。当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陷入低谷时,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了越南革命的大本营和大后方。潘佩珠等人在广州组建越南光复会并吸收大量华侨参加,提出“近者向中国学习,远者以欧美为师”。针对荷兰殖民统治残酷镇压印尼共产党人领导的民族大起义,1926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刊文《爪哇的暴动》:“告诉爪哇的兄弟们‘中国民众是同情于你们的,你们的斗争引起全东方的同情,继续你们的独立运动吧’。”
——摘编自余定邦《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友好交往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91年 中国外长应邀参加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
1997年 江泽民主席在首届东盟—中国(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
2002年 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
2010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惠及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
2020年 双方实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2022年至今 2022年11月,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二十周年联合声明》:致力于维护并营造有利环境,以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23年10月,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通车。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16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积极关注和支持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的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作为工厂主的欧文看到的情况是,一些7、8岁的儿童被雇用到纺纱厂工作,从早晨六点开始,一直留在纱厂里站着做工,这导致很多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良。他认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错误观念,提出“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必然具有最优良的国家教育制度”。欧文也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生产的巨大好处,认识到知识的成就要求培养“智、德、体、行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基于这些观察和认识,欧文开始教育实验。他让工人子女从小就学习一些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注重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取消宗教课,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他同时要求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不能早于10岁,工厂法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并致力于改善儿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
——摘编自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材料二 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文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特点及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卷 简要答案
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计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表现:下西洋——开展朝贡贸易;共建地区和平;下南洋一一民间经贸交流;华人迁徙东南亚;中国文化传播。
(2)原因:具有紧密的历史文化和地缘联系;都遭受了西方殖民者侵略,面临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华人华侨的血脉联系;(广大华侨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倡导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意义:对中国——有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对东南亚——在合作共赢中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发展;对地区秩序——通过协商、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互信,维护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对世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7题答案】
【答案】(1)思想:国家治理需要优良的教育制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但反对剥削童工。
背景: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阶段;(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突出。
(2)特点: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媒体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宣传力度大、角度多,涉及阶层广泛。
意义:有利于改进社会风气,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18题答案】
【答案】可选择的题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内在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民族复兴史;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伟大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阶级剥削和殖民掠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要求变革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具体示例: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民族复兴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 28 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民族复兴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