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与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2.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4.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的全盛局面
5.下表为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族粟末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6.有人认为,唐代某一事件“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中央集权大为削弱”。该事件( )
A.导致了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 B.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
C.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
7.刻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的王府君墓志铭记载:“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该墓志铭中记载的事件( )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B.引发了朋党之争
C.瓦解了藩镇割据势力 D.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8.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重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 )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9.下图中的长安、东都(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10.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
1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引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北部边防
C.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D.巩固隋朝的统治
12.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13.唐太宗生擒东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背景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朝为敌
14.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D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
1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摘自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约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约有918万户。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摘自杜甫《无家别》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 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 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与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因此材料中的学者发表了“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与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故选C。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隋炀帝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排除B;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关系不大,排除D。
2.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 B.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故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暴政往往表现为横征暴敛及苛政黩武,故D正确。
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抛开偏见和歧视,唯才是举,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官僚体制的形成以及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用人情况,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情况,排除D项。
4.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的全盛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并非强调武则天当政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排除C项;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
5.下表为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族粟末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解析]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与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
6.有人认为,唐代某一事件“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中央集权大为削弱”。该事件( )
A.导致了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 B.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
C.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
[解析]根据题干“唐代”“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指的是安史之乱,它使唐朝国力锐减,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故选C项。武周政治局面的形成要早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募兵制催生了国家外重内轻的局面,进而导致安史之乱,而不是安史之乱导致了国家外重内轻,排除B项;朱温灭唐,改国号为梁,标志着唐朝政治统治的结束,排除D项。
7.刻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的王府君墓志铭记载:“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该墓志铭中记载的事件( )
A.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B.引发了朋党之争
C.瓦解了藩镇割据势力 D.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墓志铭描述的是唐末黄巢农民起义。该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
8.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重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 )
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重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藩镇本身就是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9.下图中的长安、东都(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解析]由材料无法得出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故A项错误。唐朝时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B项错误。作为两都的长安、东都(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C项错误。当时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城市走向兴盛,D项正确。
10.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甚至建立政权,促进了民族大交融,而民族之间的交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得骑马和马球成为唐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排除A项;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骑马和马球成为唐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代表游牧经济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11.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引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B.加强北部边防
C.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D.巩固隋朝的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征发百姓开通了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A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与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排除B;大运河的开通可以一定程度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但这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C;隋朝短命而亡,D并不是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排除。
12.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解析]材料“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正确;B、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13.唐太宗生擒东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背景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朝为敌
[解析]唐朝中央政府册立突厥首领体现的是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这有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正值唐朝强盛时期,排除B;D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保证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排除。
14.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D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解析]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矛盾尖锐,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
15.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摘自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约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约有918万户。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摘自杜甫《无家别》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答案]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现象(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诗句:“小邑犹藏万家室”。
[解析]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一“开元全盛日”及诗句反映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诗句,材料二的数据说明唐朝639—754年间户数连续增长,其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小邑犹藏万家室”。
(2) 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解析]趋势,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原因,结合所学可知,639—754年间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3) 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答案]原因:安史之乱。
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扩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三中“天宝”“阵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危害,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