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年北京北师大附中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北京北师大附中初一(上)期中
历 史
一、选择题(共 30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
1.“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这主要是
因为元谋人( )
A.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已经学会使用“火”
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
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
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
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5.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
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
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6.下列各项能够反映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有( )
第1页/共15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行,
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
A.分散杂居 B.错综复杂 C.多元一体 D.征服扩张
8.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
只,而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 8000﹣6000 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
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 )
A.都是真实的
B.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C.完全不可信
D.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
9.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中国历史一个王朝的建立者”
的双重身份。“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0.根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伯益被推荐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
承了他的位置。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禹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世袭制遭到破坏 D.禅让制由此开始
11.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
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安阳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平王迁都洛邑
12.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3.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西周毛公鼎 D.三星堆青铜人像
第2页/共15页
14.如图甲骨文所采取的造字方法是( )
A.形声 B.象形 C.会意 D.假借
15.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 61 座楚墓 70 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 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1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 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 3 次。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
朝晋 20 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7.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18.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说明孔子的讲学(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9.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
D.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20.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第3页/共15页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1.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①阪泉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下列关于战国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②所谓“诸子百家”是泛指,表示学派众多
③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④各个学派彼此对立,互不相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这一年是( )
A.公元前 3 世纪 B.公元前 2 世纪
C.公元 2 世纪 D.公元 3 世纪
24.“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秦朝百姓以金玉为印
B.秦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C.秦朝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5.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
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26.从修建骊山陵、阿房宫可以看出,秦朝的暴政突出表现是(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2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起义军直抵咸阳,灭亡秦朝
C.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北击匈奴
D.陈胜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
第4页/共15页
28.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与这些词相关的历史人
物是( )
A.秦始皇 李斯 B.赵高 秦二世
C.陈胜 吴广 D.项羽 刘邦
29.“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西汉建立、统一天下而作。西汉的建立者及都城分别是( )
A.嬴政,咸阳 B.刘邦,长安 C.姬发,镐京 D.项羽,咸阳
30.据史书记载,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色,皇帝的马车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
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为改变这种局面,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增加赋税 B.休养生息 C.严刑峻法 D.加重徭役
二、非选择题(共 2题,共 40分)
31.(19 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材料一:(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
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史记 秦本纪》
(1)商鞅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材料二: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
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如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
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
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
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
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
其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
有中原文化的要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
材料三:战国后期,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
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第5页/共15页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说出都江堰工程的创新之处。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材料四: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
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列宁全集》
(4)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辨析以上观点。
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促
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5)以上主张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 ;属于法家学派的
是 、 。(只填写序号即可)
32.(21 分)国家治理的发展
材料一:西周重要封国一览表
诸侯国 第一代诸侯
周国 周武王弟周公旦
燕国 周武王弟召公央
晋国 周成王弟叔虞
齐国 功臣姜尚
宋国 商纣王庶兄微子启
第6页/共15页
【克罍铭文拓片译文】
周王说:太保(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
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
的儿子)做燕地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
克 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
克罍(lei) 克罍(lei)铭文拓片 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请把《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填写完整。克器属于什么史料类型?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运用材料一中的图文资料,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二:(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对皇帝负责,保证了国家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
一人。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
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
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2)请将“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二,对比分封制,说说秦朝是
如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的。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成为此后中国
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
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奠定
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秦朝采取了哪些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依据史实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
认识。
第7页/共15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30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了元谋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
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解答】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指它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
【解答】由材料可知选项 ABD 都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北京人是怎样取火的。北京人使用
的是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用火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对材料的阅读能力。
3.【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要获得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考古发掘发现的文物等。故 B 符合题意;神
话传说、学者推断和史书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排除 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重要性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分析】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作物
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其兴起的重要标志。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体现了原
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B 是正确的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
确答案。
6.【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
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
器,会挖水井。
故选:D。
第8页/共15页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分析】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知道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多元一体。
【解答】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
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后,炎、黄二部走
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主体。故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多元一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分析】本题考查了炎黄、黄帝。炎黄、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
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解答】据材料传说的内容和“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
品、骨笛、船形彩陶壶等。”可知,考古学者的发掘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制作乐
器、制作船只、制作陶器等内容,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表明远古传说
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B 是正确的选项;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炎黄、黄帝,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
案。
9.【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国王”。故“他”是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分析】本题以《史记》记载为依托,考查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
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公元前约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
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
11.【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知识点。约公元前 1300 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
【解答】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殷墟”,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 1300 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
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都城从此稳定下来,人们因此称商朝为殷,选项中 B 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盘庚迁殷的有关内容。
1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
第9页/共15页
【解答】“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
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相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周王以下
的诸侯、卿大夫、士。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西周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解答】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大型
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选项 B 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
14.【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一般说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
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其中象形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
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中文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
故选:B。
【点评】注意识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其历史地位。
15.【分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表格看出,广西、河南、湖南、辽宁、山西等多地都出土了很多铁器,这说明当时铁器使用
区域较为广泛,故 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不能说明当时铁农具制造技
术成熟、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排除 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
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16.【分析】本题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 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朝晋 20 次为背景,考查春秋五霸。
【解答】“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 7 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 3 次。同时鲁国却朝齐 11 次,
朝晋 20 次”说明,在鲁国国君心中,齐国的地位高于周王室,是周王室地位衰落,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的表现。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春秋五霸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7.【分析】本题考查春秋首霸﹣﹣齐桓公。
【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第10页/共15页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贡献,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解答】据材料“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据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培养了大量人才。
故题干表述说明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C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贡献,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
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0.【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相关知识。
【解答】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知道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解答】阪泉之战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排除①;巨鹿之战发生秦朝末年,排除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百家争鸣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所谓“诸子百家”是泛指,表示学派众多,
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故 C 符合题意;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
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 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分析】本题考查纪年法。注意掌握公元前与公元后纪年的不同。
【解答】公元前纪年法数字越小,离现在越近,世纪数是整百数加 1,因此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
一大业,这一年是公元前 3 世纪。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纪年法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分析】本题以“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
玉,群臣莫得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
第11页/共15页
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
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
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
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
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从修建骊山陵、阿房宫可以看出,秦朝的暴政
突出表现是繁重的徭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
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7.【分析】本题以陈胜、吴广起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秦末农民战争后期,项羽在巨鹿之战
中大败秦军,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选项 A表述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28.【分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公元前 206 年到公元前 202 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解答】“楚汉之争”指的是公元前 206 年到公元前 202 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出自刘邦诺言,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刘邦对士兵约法三章,不得侵犯百姓,因此
得到百姓拥护;“垓下之战”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战役。D 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楚汉之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刘邦建立西汉。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B符合题意;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 A;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定
第12页/共15页
都镐京,史称西周,排除 C;项羽没有定都咸阳,排除 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邦建立西汉。
30.【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建立之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
【解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
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B 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
的背景与具体措施。
二、非选择题(共 2题,共 40分)
31.【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春秋争霸战争、
都江堰的修建、百家争鸣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张改革变法,故商鞅属于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依
据材料一“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归纳可知,“商君”改革的
措施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
据“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归纳可知,“商君”改革的措施是确立
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经过商鞅变
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
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的表现是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工程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
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
好。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工程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这推动周边水利工程在
建设中坚持该思想,有效推动当地通过工程措施治理水患问题。
(4)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出现了民族的交融。但战争也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5)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
主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第13页/共15页
是老子;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
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
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属于儒家学派的是②⑥;属于道家学派的是①④;属于法家
学派的是③⑤。
故答案为:
(1)法家学派;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
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经过商鞅
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
定了基础。
(2)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
(3)创新之处: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影响:推动了周边水利工程在建设
中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思想,有效推动当地通过工程措施治理水患问题。
(4)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民族的
交融。但战争也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5)属于儒家学派的是②⑥;属于道家学派的是①④;属于法家学派的是③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
春秋争霸战争、都江堰的修建、百家争鸣等知识。
32.【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1)类型:根据所学可知,克器属于实物史料。说明:根据图片资料可知,周王将宗亲和功臣
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
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填写: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县。故①为郡,②为县。措施:根据材料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保证了国家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皇
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所学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
(3)举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可知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可知,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
城。认识:根据所学可知,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
(1)类型:实物史料。说明: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
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
扩大了统治范围。
(2)填写:①郡、②县。措施: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
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
第14页/共15页
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
(3)举措:实行郡县制;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认识: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创新,巩固
和发展社会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相
关知识。
第15页/共15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年北京北师大附中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