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四)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前期)(含答案解析)

南昌市202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四)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B C B C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D A A
1.【答案】A
【解析】据表格“奏折中的鸦片战争”可知,群臣在奏折中虚报谎报战况,粉饰太平,官僚体制腐朽僵化,故选A项;贪污腐化与材料官员谎报战况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军事落后,排除C项;奏折展现的是官场风气恶劣,而非臣民愚昧无知,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于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增长快,且幅度要大,银贵钱贱严重,而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零售以铜钱交易为主,即农产品、手工业品更不值钱了,不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不断走低”不合题意、史实,应为“不断走高”,排除A项;“增长快”不合逻辑,银贵钱贱会不利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收入增加,排除B项;“小农经济”概念混淆,题干未见男耕女织的组织形式,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徐继畲......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说明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故选D项;据材料“魏源......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知,当时的华夷观念并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据材料“主张师夷兵工......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体现的是地主阶级器物层面的学习,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源、徐继畬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广德县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之处,人口伤亡严重,清政府为了恢复生产,有组织的从湖北、河南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去垦荒,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在此地大量迁入人口,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主要是涌入了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皖南广德地区不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不能作为广德地区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皖南地区地处西南内陆,并未受到西方列强的直接侵略,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一方面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一方面利用国内有利的资源条件创办近代工业,皖南广德地区则不符合上述条件,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宋育仁曾任四国公使,以儒家视角观察中外事务,主张学习西方,并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90年代,可知其是维新派,宣传制度变革以自强,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开眼开世界的一批士人的观点,与材料时间、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而材料中强调学习西方,主张变法,可知是主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儒家经义”为尺度观察中外事务,不等同于是固守传统思想,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可知地方省份可以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体现了中央财政权下移的趋势,同时中央政府勒令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权威,故选B项;西征的成败取决于战争性质、战争策略、武器装备、领导者才能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多项因素,排除A项;清政府通过摊派的方式解决军饷是因为财政支出过于庞大,而不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排除C项;东南互保时期东南省份与中央矛盾激化,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图数据可知,民教冲突的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885年前后、1895年前后、1900年前后,对应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故选C项;地缘政治是指将地理因素作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想要进一步瓜分、掠夺中国,与地缘无关,排除A项;自近代列强侵华以来,中西方之间思想文化冲突不断,排除B项;由于西方的殖民入侵,外国传教士在传教中充当了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犯下种种罪行,引发民教冲突,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教冲突愈演愈烈,因此D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可知,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为统帅,拒绝任用湘系人员,但淮系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这说明当时统治集团存在严重的派系之争,派系之间矛盾重重,故选D项;材料呈现的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体现军事人才匮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选帅过程呈现矛盾斗争,未体现中央集权日渐式微,排除B项;官场腐朽落后与材料强调的派系斗争不符,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快意”可知,某一时期,中国上下一致对外,把矛头对准外国人,将外国人驱逐出去,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虎门销烟时,谈不上“以复仇为雪耻”,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矛头主要对准清政府,太平天国领袖们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同西方列强通商,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对列强抱有幻想,与题干“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相矛盾,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借报刊宣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启发民智,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是在19世纪末,且于1898年失败,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经济根源,而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而非思想解放推动报刊业发展,排除D项。
11.【答案】B 改编自2023·黑龙江大庆期末卷·28
【解析】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变革。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包括鼓励发展工商业等,能增强商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和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保护”和“奖励”措施。材料强调这些措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故D项排除。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毁党”“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可见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革命党人内部,多认为帝制推翻后,革命亦会随之结束,这反映出大多数民众对革命党、革命军、民主共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民主的认识还有一定局限,即革命并未唤起民众,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军人赢得民心向背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革命并未唤起民众,并非革命目的已经实现,且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认为这场革命导致了中国政治生活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运动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与“三民主义的社会作用”无关,排除A项;民国初年的主流思想不是“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民国政党政治”是否获得成功,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可看到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画面是许多人在刺杀一只猴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故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倒行逆施”可知,说明材料中的行为遭到国人一致抵制与谴责,显然如果是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国人是不会谴责的,是赞成的,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有逻辑上的矛盾,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反映了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反映的不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而是袁世凯企图复辟,遭到了天下人的攻击,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漫画创作的时间为1914年,漫画中体现了国货出口增加,推动帆船前进的是“欧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正在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出口货物增加,A项正确;材料漫画的内容为出口贸易的增加,B项是漫画内容的概括,并非漫画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此时推动国货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并非北洋政府的投资,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工人的增加,D项是材料现象产生的结果,并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1915年”,“压迫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依赖成性”,“国法不得剥夺个人的自由权利”,“法治,依法立据”等关键信息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否定,而全盘肯定了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表象化,未反映此文的本质意图,故排除。题干批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意图是为了肯定和学习西方文化,故C项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和题干所述事件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
17.(13分)
【参考答案】
(1)不同:①传统“士大夫”:擅长古典诗文;新知识分子:倡导白话文(或文学革命);(1分)
②传统“士大夫”:精通儒教,新知识分子:批判封建礼教。(1分)③传统“士大夫”: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新知识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1分)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思想解放潮流推动。(2分)
(2)群体形象:第一代:政治变革推动者;第二代:思想解放倡导者;第三代:理想社会的改造者和建设者。(6分)
(3)价值追求:承担救国救民的使命和责任;以自己的学识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2分)
【答案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一“过去的士大夫......古典诗文.....文化担当者的权威”“现在‘知识阶层’;批判古典诗文的表现形式而以白话文与之对峙”得出传统“士大夫”:擅长古典诗文;
新知识分子:倡导白话文(或文学革命);据材料一“对儒教的精通”“批判儒教的意识形态”得出传统“士大夫”:精通儒教,新知识分子:批判封建礼教;据材料一“获得庶民道德的指导者的权威”“以‘民主’和‘科学’与之对峙”得出传统“士大夫”: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新知识分子:提倡“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据材料“1910年代后半期里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得出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思想解放潮流推动。
(2)据材料二“第一代:晚清一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变法维新,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得出第一代:政治变革推动者;据材料二“第二代:五四一代”“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得出第二代:思想解放倡导者;据材料二“第三代:后五四一代”“冯友兰、傅斯年、顾颉刚、费孝通,朱自清等”“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得出第三代:理想社会的改造者和建设者。
(3)结合所学可知,1865—1910年的近代中国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得出价值追求:承担救国救民的使命和责任;以自己的学识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18.(12分)
【参考答案】
示例: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逐步解体,逐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廉价的棉纺织品在中国大规模倾销,加速了中国传统的纺织业的衰弱。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自然经济起到了瓦解作用。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更恶性泛滥,全国城镇乡村,吸食者远超鸦片战争以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进一步加剧了政府财政困难,也使下层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发生了变化。开埠前,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开埠后,上海以其优越的地位位置,毗邻长江中下游富庶繁华的江浙地区,辐射中部内陆腹地的优势,逐步超过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
总之,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百姓生活和对外贸易中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中国开始艰难地向近代商品经济社会迈进。
【答案解析】
本题要结合“晚清中国社会的变化”写段短文,可写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
19.(12分)
【参考答案】
(1)态度一:废除科举。理由:科举无法选拔有用人才,不利于救亡图存。(2分)
态度二:保留科举。理由:科举能够选拔人才,学堂培养的学生不利于清政府统治。(2分)
态度三:科举与学堂相结合。理由:科举和学堂都有弊端,两者相结合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分)
(2)从背景角度作答: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冲击;清末新政的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2分)
从特点角度作答: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观点多元,各种舆论意见不断交锋;体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反映了时代要求。(2分)
从影响角度作答:发挥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促进了科举废除的进程;有利于选官制度和教育的近代化。(2分)
【答案解析】
(1)态度一:根据材料"是停罢科举实为当今第一救亡之大计矣"得出废除科举。理由:根据材料“而我独恃隋唐时虚娇无用之人才与之决胜,论其现在,正如人用汽船,而我用帆船,人用火车,我用驴车"得出科举无法选拔有用人才,不利于救亡图存。态度二:根据材料"科举所得人才虽不若学堂之深通各种学术,但也不失为取才之一条道路"得出保留科举。理由:根据材料“唐宋以迄今日,名臣硕辅功业彪炳者多出其中,本朝胡、曾、骆、左、李诸公,经济文章卓卓可传,而究其进身之阶,亦皆由于科举”“不像学堂学生,盲必曰“平权”“自由”“革命”,心术愈坏,邪说横行"得出科举能够选泼人才,学堂培养的学生不利于清政府统治。态度三:根据材料“当以科举与学堂合而为一,少年子弟必先肆业学堂,俟得有卒业文凭始准持以应试”科举与学堂相结合。理由:根据材料“虽然科举固有弊,而学堂亦未尝无弊。科举之弊在于泥古不化,平日只以制艺小楷为生活,一若舍此别无经猷”学堂“更杂糅适以长,少年浮躁凌競之风”得出科举和学堂都有弊端,两者相结合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根据材料“《申报》中有关科举革废的意见表达形式统计表”得出“《申报》科举制革废的讨论”。评述:从背景角度作答:根据材料“1901年-1905年"并约合所学可以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的冲击;清末新政的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从特点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摺稿或章程、论说、新闻报道、广告"得出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观点多元,各种舆论意见不断交锋,体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反映了时代要求。从影响角度作答:结合所学报刊的作用得出发挥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得出促进了科举废除的进程;结合所学“近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史实”得出有利于选官制度和教育的近代化。
20.(1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致力于科举入仕到走上武装反清、教育救国之路。(2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无能,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民主革命浪潮的高涨;西学东渐及个人留学经历;个人渊博的学识;个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4分)
(2)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担任过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他的人生历程,经历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四个时期,早年致力于科举入仕,后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践行了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提出“五育并举”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推动中国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其教育主张和实践,影响中国的教育至今。他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创造了条件。他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对近代中国教育和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9分)
【解析】(1)变化:材料中《蔡元培评传》对蔡元培自出生到五四运动爆发日期,其主要经历及历史活动进行了简单陈述。他考取过清朝进士,可以知道最早他的思想还是传统封建知识分子的考取功名。后续他创办教育会,从事教育和革命,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追求已发展到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上来,后续组织光复会、成为同盟会员,可看到他的认识追求已经到革命,通过变革进行资产阶级活动,反对封建专制。后续担任教育总长,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希望能够推广自己的教育理念,强调育人。在北大期间,他提倡自由思想,支持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残害。五四运动中关爱学生、帮助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并注重人才的培养。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蔡元培每个阶段不同的认识追求,主要与个人思想变化、国内形势变化、国际形势背景等息息相关。
(2)简介:结合历史年表蔡元培先生的事迹,结合其在时代背景下,个人思想价值的变化,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放在个人追求上,可分析其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教育情怀,结合二者分析即可。
1南昌市202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测试卷(四)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前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观察表1,与“鸦片战争大事记”相比,“奏折中的鸦片战争”反映了清朝( )
时间 奏折中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大事记
1841年2月14日 琦善:激战四时,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伊里布:不费一兵一卒,舟山收复。 英军攻占沙角、大角,清军大败。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由于疾病严重,英军撤离舟山。
1841年3月12日 杨芳:民心大定,军民鼓舞,可期无虞。 英军摧毁广州城炮台400位,军营十余座,伤8人。
1841年6月4日 奕山:英夷指天指心,免冠作礼诚意求和,谅该夷性等犬羊,不值计较。 奕山私自与英军达成协定,赔款600万,英军退离广州。
注:大臣奏折经过缩编,大事记整理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A.官僚体制僵化 B.官员贪污腐化 C.军事实力强大 D.臣民闭塞无知
2. 表2 1821—1850年北直隶宁津县的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
(注:设1821年银钱比价和零售物价指数为100)
年份 银钱比价指数 农产品零售物价指数 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
1821 100 100 100
1843 130.8 97.7 101.2
1845 159.9 98.8 104.2
1850 176.1 112.2 120.7
据表可知,当地( )
A.白银价格不断走低 B.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入增长快
C.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受阻
3.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畲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说明( )
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 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
C.“中体西用”的理念得以实践 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
4. 表3 迁入皖南广德地区的移民情况(部分年份)
时间 1865年 1869年 1874年 1879年
户数 381 4995 16336 23560
口数 1250 17993 79970 109567
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
5.1894年,宋育仁担任法、意、英、比四国公使参赞,着重考察欧洲政治、经济制度。他以儒家经义作为尺度来观察中外时务,主张“礼失而求诸野”,后创办《渝报》、《蜀学报》宣传变法。这体现了宋育仁( )
A.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 B.推崇“中体西用”
C.主张变革制度以自强 D.固守儒家思想
6.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费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摊派,称为“协饷”。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东南省份是摊派重点,拖欠协饷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偿还左宗棠的国内外贷款。这说明( )
A.财政支持决定了西征成败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同时并存
C.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D.东南省份与中央的矛盾被激化
7.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摩擦不断,突出表现为民教冲突。结合图1判断,影响民教冲突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1860—1900年教案发生情况
A.地缘矛盾烈度 B.思想文化冲突
C.列强侵略程度 D.清朝腐败落后
8.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李鸿章五次电请淮系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
A.军事人才匮乏 B.中央集权日渐式微
C.官场腐朽落后 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
9.《中华日报》曾在时评中指出:“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它评价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0.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的实施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11.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专司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国家机构——商部,并制定商律,抑制官吏勒索商人的陋习,宣布奖商保商。商部成立两周后,即奏定《奖励华商公司章程》。上述措施( )
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 增强了商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C. 加强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 D. 促使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12.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13.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14.《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大型日报,图2为民国初期该报刊登的漫画《倒行逆施》(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该漫画( )
图2 《倒行逆施》
A.反映了革命党人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描述了当时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
C.体现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 D.表达了国人捍卫民主共和政体的决心
15.近代漫画家马星驰于1914年12月28日发表漫画《急起直追》(如图3),画面以一艘出洋远航的帆船为主体,船上满载货物。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图3 《急起直追》
A.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B.出口贸易迎来春天
C.北洋政府大量投资 D.产业工人人数剧增
16.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文指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国法不得剥夺个人的自由权利,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压迫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西洋民族以法治、实利为本位,依法立据,东洋民族以感情、虚文为本位,依赖成性。此文意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批判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使士大夫(学者=官僚)与新的“知识阶层”之间形成明显的断裂是1910年代后半期里开展的新文化运动。过去的士大夫,以其古典诗文的写作能力而与庶民隔绝获得了作为文化担当者的权威,以其对儒教的精通而获得庶民道德的指导者的权威。现在“知识阶层";批判古典诗文的表现形式而以白话文与之对峙,批判儒教的意识形态侧面而。他们不单单是批判士大夫,而是明确表示自己可以替代士大夫这一阶层。
——摘编自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材料二
表4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
代次 出生时间(年) 代表人物 职业(或身份)
第一代: 晚清一代 1865—1880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官僚
第二代: 五四一代 1880—1895 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 教授、报人、编辑、 作家等
第三代: 后五四一代 1895—1910 冯友兰、傅斯年、顾颉刚、费孝通,朱自清等 哲学家、历史学家、 社会学家、文学家等
——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士大夫”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2分)
18.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东南五口开放通商之后,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在五口地区倾销商品,走私鸦片,掠夺原料,掠卖劳工,强占租界,控制海关,无所不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后西方列强以条约口岸为基地,凭借武力讹诈、商品倾销、鸦片走私和天主教传播,将其殖民侵略势力步步伸向中国内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中国社会的变化”续写一篇短文。(要求:变化可从整体续写,或任从一个角度续写,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1901—1905年间,《申报》刊载了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
“各国之所以谋我者,于政治上、生计上,各有专科之学问间以应付,而我独恃隋唐时虚娇无用之人才与之决胜,论其现在,正如人用汽船,而我用帆船,人用火车,我用驴车……是停罢科举实为当今第一救亡之大计矣。”
科举所得人才虽不若学堂之深通各种学术,但也不失为取才之一条道路。历史上科举得才比比皆是,“自唐宋以迄今日,名臣硕辅功业彪炳者多出其中,本朝胡、曾、骆、左、李诸公,经济文章卓卓可传,而究其进身之阶,亦皆由于科举。”不像学堂学生,言必曰“平权”“自由”“革命”,心术愈坏,邪说横行。将来学业告成,如何事君
“虽然科举固有弊,而学堂亦未尝无弊。科举之弊在于泥古不化,平日只以制艺小楷为生活,一若舍此别无经猷”,学堂“更杂糅适以长,少年浮躁凌競之风”。当今之计,“当以科举与学堂合而为一,少年子弟必先肄业学堂,俟得有卒业文凭始准持以应试”。
——摘编自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以<申报>话语为例》
材料二
表5 《申报》中有关科举革废的意见表达形式统计表
年份 摺稿或章程 论说 新闻报道 广告 总计
1901 41 39 32 34 146
1902 75 38 94 27 234
1903 28 27 63 39 157
1904 10 6 65 21 102
1905 8 21 38 9 76
——摘编自吕艳婷《清末<申报>对科举革废的意见立场研究(1901—190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理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科举制革废’的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表6 蔡元培(1868年1月11 日—1940年3月5日))的救国之路年表(部分)
时间 活动
1868年 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92年 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902年 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4年 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年 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 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
1912年 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强调要把学校建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5年 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此组织的帮助在法国留学。
1916年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蔡元培人生追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请你为蔡元培撰写个人简介。(要求:充分利用历史年表,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人物进行分析、综合,在时代与个人关系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读,不超过 300 字。)(9分)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四)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前期)(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