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兴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逃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斌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斌站来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进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晚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一个由许多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头部的位
置摆放着一个野猪的头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的“玉猪
龙”;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一个墓室中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
摆放的龙虎图案。这反映出该时期
A,礼文化开始形成
B.宗教色彩浓厚
C.中华文明的特点
D.手工业的产生
2.东汉崔驷,“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
崔作《四巡颂》”。《四巡颂》讴歌了肃宗巡猎途中追思先贤,祭祀四岳,并一路进
行助农、尊老、轻刑、减赋等措施。这体现了
A.儒士理想与国家治理吻合
B.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动
C.专制皇权的政洽威望强化
D.“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3.固原北魏漆棺画中,棺盖被金色天河分为“东王父”和“西王母”两部分。两侧挡
板:上为舜、郭巨、蔡顺等孝子故事图,由三角火焰纹分隔开,中部是具有波斯风格
的联珠纹路,下为狩猎图。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中原传统文化衰落
B.制度改革不够彻底
C.文化心态多元包容
D.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历史·第1页(共8页)》
4.福州闵县人樊仁远于高宗绍兴三十年考中武状元,三年后,复登文举进士第二甲;孝
宗淳熙八年,福州永福县人江南强考中武状元,御笔改名“伯虎”,孝宗淳嘛十一年,
再应文举,登进士第三甲。这一现象反映」
A.边境战争压力减弱
B.宋初政治设计方向
C.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
5.明清时期,松江府出现了“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的现象,且松江又善纺织,时
人描述松江为“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这一现象
A.促进经济重心转移
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助推市民阶层兴起
D.有利于江南城镇化的发展
6.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公法一出,
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却感叹说:“由
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这种变化
说明
A.国际法不适合解决国际间矛盾争端
B.有识之士对国际形势认识逐渐深入
C.晚清政府应用国际法过程艰难曲折
D.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问题成为共识
7.民国初年,伴随政治上的动荡局势和帝制复辟的酝酿,思想界一度出现尊孔复古逆
流,学术界注重传统风气的抬头…凡此种种,都与民国精神不相吻合。这表明
A.政治变革未促进思想解放
B.封建帝制受到人民的支持
C.儒学的独尊地位难以撼动
D.思想进一步解放迫在眉睫
8.下表是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据表可知,当时
边区
年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A.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
B.未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为民族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历史·第2页(共8页)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C B D B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B C B A D
【解析】
1.兴隆洼遗址和红山文化都在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不同地域却都出现了“龙”文化的雏形,说明该时期已经有中华文明多源性和一体化的特点,故选C;B无法反映材料主旨;蚌壳摆放图案不属于农业、手工业范畴,也不属于礼的范畴,A和D错误。
2.东汉崔骃,受儒学的影响,对于汉章帝在巡狩制度中“修古礼”,并在巡狩中执行的行为进行了讴歌赞颂,体现了东汉儒士阶层理想与现实国家治理相吻合,故选A;儒学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成为主流思想,B错误;材料中主体为崔骃,不是汉章帝为代表的专制皇权,C错误;“追思先贤”不属于“天人合一”,D错误。
3.北魏漆棺画集多种文化于一体:儒、佛、道、西域和鲜卑等,说明北魏多元并蓄的文化现象,故选C;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学习其他文化和保留自身文化不能说明改革不够彻底,B错误;材料中更多表现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吸收融合其他文化,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交流频繁,故D错误。
4.材料中体现的是两人弃武从文的现象,主要受宋初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故选B;此时南宋边境的战争压力增大,应该需要更多武将,A错误;科举制的完善包括武举和文举,不能解释弃武从文,C错误;弃武从文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D错误。
5.材料说明松江府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同时手工业发达且闻名,这促进农业的商品化,有利于市镇的发展,故选D;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时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未体现雇佣关系,无法反映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B错误;市民阶层并非在明朝才兴起,C错误。
6.早期郑观应对《万国公法》抱有期待,认为其可以约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但到甲午战争前却逐渐看清西方列强的本质,对《万国公法》来解决中国与列强的矛盾幻想破灭,故选B;国际法在近现代主权国家的交往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矛盾,但有时为列强把持话语权,但不能彻底否定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故A错误;C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
7.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且企图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是为其倒行逆施作舆论准备,这说明民主思想传播和影响有限,急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故选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故A错误;封建帝制与人民追求民主的革命理想相违背,故B错误;近代以来社会现状急剧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种救国思想和主张层出不穷,民主思想冲击了儒家学说的地位,故C错误。
8.图表是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中粮食的产出情况,根据表格可以看到边区粮食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建设于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陕甘宁边区处于敌后方,受到影响较小,但并非没有影响,故B错误;答案C与材料无关。
9.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宣传唯物史观;翻译出版无产阶级史学指导著作等,这些做法将中国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故A正确,D错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就是党的指导思想,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态度,C错误。
10.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故选择A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B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全面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深圳的工业区提出的人才要求,与国家高等教育无关,D错误。
11.本题主要考察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故C项正确;材料中亚历山大行为的目的在于征服、统治这些地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武力征服的合法性和中亚文明的先进性,排除A项和D项。
12.本题主要考察在中世纪的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故选B项;A、C、D史实错误。
13.本题主要考察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掌握权力,材料中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议会议员资格的诉求就是其集中体现,结合所学,经过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断斗争,1932年英国进行改革,重新调整分配议席,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席位,故选C项。
14.本题主要考察1940年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故选B项;材料与A、C两项无关;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期,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农轻重比例逐渐失调,故D项不符合史实,同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15.本题主要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苏冷战影响到美国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增强的问题,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职能扩大,排除D项。
16.从材料数据可以判断,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不同国家类型进出口依存度都在上升,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无法反映各类国家经济发展差距减小情况,排除A项;同时,也无法看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情况,排除B项;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不断增加,说明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52分)
17.(16分)
(1)(6分)作用:标志着中国成文法的诞生,使百姓有法可依;削弱贵族权力,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转型);有利于增强郑国的实力;增强了国家治理的透明度(推动了国家治理策略的转变);激发了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引起了德治与法治的争论,有利于推动思想的解放;对春秋末期各诸侯国法律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10分)特点:批判继承秦朝法律;内容广泛,逐步完善;礼法结合,家庭伦理法律化;
严惩官吏犯罪行为;重视司法程序和纠错制度(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和理性化特点)。(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原因:吸收秦暴政而亡的教训,缓和阶级矛盾;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儒家思想成为主导,逐渐渗透到法律中。(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8.(14分)
(1)(6分)原因:观念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顽固势力阻挠;工业发展水平低;列强入侵;战争频繁;技术力量薄弱。(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8分)意义:改变了我国铁路发展滞后的状况,推动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安全的巩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19.(12分)
因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反抗拿破仑帝国统治的需要;德国统一后经济繁荣带来的优越感;普鲁士传统的影响;统治者有意推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发展:①文化民族主义发展为政治民族主义;②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国家统一与繁荣的理性民族主义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任答一点即可,2分)
影响:团结民众,反抗拿破仑入侵,捍卫德意志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强化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团结,成为德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统一以后民族意识成为巩固统一、推动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为挑起世界大战留下了隐患。(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启示: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民族主义,在今天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社会中,理性的民族主义教育必不可少,但应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产生。(答出一点即可,2分)
20.(10分)示例:
论题:“一带一路”的建设强化了各国的命运纽带。(2分)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人类命运的联系日益紧密,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上百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成立,为“一带一路”上的各种项目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强化了沿线各国发展命运的联系和衔接。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6分)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创中国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分)
其他角度,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世界的联系”“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等均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顶兴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