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年世范202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这反映出( )
A.商朝的政治有宗法德政色彩 B.商王多次派遣兵灭亡了夏朝
C.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 D.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
2.孟子认为,仁政的施行应该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就开始分配井田。荀子主张国家应该按照耕地面积标明经界的方式授田给农民,以此来避免纷争。据此可知,二者( )
A.强调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3.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 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4.东晋时,粤东北有位著名胡南来中原人,曰程旻。他生于晋,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程旻所作所为,深得邦人称羡。这些邦人是与程旻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原人。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这反映出( )
A.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 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
C.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 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
5.唐代在京经商的商人,可以将大量现钱交给节度使的进奏院,然后拿着进奏院开出的票据,到相应的藩镇取款办事。宋代初年中央政府在开封开设便钱务,规定商人可以将现钱交给国库,然后由便钱务发给票据,商人凭票到各州府取款。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促进长途贸易发展 B.剥夺藩镇的财政权
C.方便商人进行交易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6.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由此可知,宋代( )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A.恩荫制度使得流动性有限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科举考试使得流动性很强 D.顺应了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7.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8.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9.下表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据此可以推断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03年 1600年 1741年 1762年 1790年
人口 0.66亿 1.0亿以上 1.4亿 2.0亿以上 3亿
A.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 B.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
C.明清赋税制度变革促进增长 D.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10.1901年,梁启超提出:只有泰西民族“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所以“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虽然“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但那乃是“将来所必至,而非过去所已经”。这表明梁启超( )
A.全盘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B.为列强的殖民侵略作辩护
C.向西方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D.寻求维新思想的理论根基
11.1913年,袁世凯5次提出对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意见,企图恢复总统制,都遭到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拒绝。袁世凯甚至委托一些政界名流代为疏通,以寻求政治妥协。但他的这些请求没有得到国会议员们的响应。这一现象说明,民国初年( )
A.复辟帝制缺乏群众基础 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
C.《临时约法》符合时代潮流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提出“尊劳主义”,呼吁青年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并针对“许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间”,号召青年“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干的黑暗”。可见,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 )
A.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B.融入劳工启发民众
C.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号召工人武装斗争
13.历年洋面粉进口数量(1928—1936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数量(关担) 增减比例(1928年为100%)
1928 5984903 100
1929 11935296 199
1930 5188174 87
1931 4889275 82
1932 6636658 111
1933 3237065 54
1934 985367 16
1935 844360 14
1936 512852 8.6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高
C.外资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 D.官僚资本膨胀势头得到遏制
14.学者石仲泉在《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与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和打仗等。他认为的丰富内涵不包括( )
A.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 B.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尖锐斗争
C.极端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折磨的考验 D.坚持革命理想与放弃斗争的艰难抉择
15.1938年4月下旬,蒋介石下令在交战区、沦陷区省份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又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
A.抛弃了消极的片面抗战政策 B.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 D.致力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群众
16.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充分纠正了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佘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糕。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1906年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往)……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策问又称“经史时务策”,始于西汉,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要求各称国推举的“贤良”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策试一直是科举和各级学校考试的重要形式。“时务策”尤其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政策导向。下表所示为节选自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问题目:
策问一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策问二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1)根据材料一,简述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并思考把这个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问题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所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或系“贵族”之误)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国史大纲》)又说:“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还说:“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国史大纲》),“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选择一个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领域对于宋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要求:选择的领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此典籍是周公代替成王告诫殷商旧臣,说道:你们知道,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我只接受使用有德的人,现在我从大邑商招来你们,我是宽大爱惜你们。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天命。这一时期的天命观具有神权的色彩,因此材料反映了周王权力与神权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指的是西周,排除A项;材料反映周王处理殷商旧臣的时期,而不是商王灭夏朝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仁政的施行应该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而荀子主张国家要“按照耕地面积标明经界的方式”授田于民,两人均强调国家应该履行其经济职能,A项正确;二者的观点皆是从田制角度出发,与经济有关,与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无关,排除B项;荀子主张的是国家授田于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两人的学说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光武帝下令在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修撰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地方名人,其后兴起的沛、三辅、鲁和庐江地区,都是和两汉皇室家族密切的地区,由此可知,光武帝下令修撰郡国书实际上是为了追述、宣传祖先美德,借此彰显统治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非巩固儒家正统地位、尊重地方历史传承,排除AB项;材料与安抚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及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出现了大量士族南迁的历史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人南迁的历史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长安商人到藩镇办事需要把现钱交给进奏院的节度使,宋朝时中央开设便钱务,商人将现钱交给便钱务取得票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地方权被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这一变化对长途贸易的影响不大,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商人存取货币方式的变化仅会使节度使手中掌握的现金减少,不会使藩镇的财政权被剥夺,排除B项;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其商业模式都便于商人进行交易,因此该选项不能体现材料所述变化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从图表信息看出,科举出身的官员远没有荫补出身及其他的官员人数多,说明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道路难度较大,恩荫制度使得流动性有限,A项正确;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儒家思想,恩荫出身的人太多无法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恩荫出身的人远远大于科举出生的人,不能说明科举考试使得流动性很强,排除C项;材料和顺应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答】蒙古族的马奶酒被中原接受,而北方的食物也出现在南方,这说明南北方的民族交融得到加强,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方是经济重心,而且材料信息无法证实南北方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于中原生活习俗的态度,排除B项;蒙古族的马奶酒被接受不属于南方的文化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李时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气,而宋应星同样强调“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综上可知,明清时期的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精神的力量,没有体现理论思维的缺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而非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达,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 “推丁入亩”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由此可见,明清人口增长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财政收入的状况,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明清赋税制度变革属于促进人口增长的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传入只是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项。
10.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01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1年,梁启超提出,当今只有西方文明能左右世界,世界史的著作也以西方为中心,这表明梁启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力求向西方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C项正确;梁启超认为“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华文明,排除A项;承认西方文明具有先进性并不是为列强的侵略作辩护,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总统制,屡次提议但是遭到国会和议员的拒绝,这表明民国初年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群众对这一行为的反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临时约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人们对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主张青年融入劳工之中,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以达到启发民众的目的,B项正确;1919年,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启发民众,没有体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启发民众,而非武装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30—1936年,洋面粉的进口量相较于1928年的进口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进口减少主要原因是国产面粉供应的增加,这表明这一时期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升,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项正确;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这一时期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的民族企业快速发展,但整体上看外资企业在当时仍有资金、技术等发展优势,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僚资本的发展情况,且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红军长征是坚持革命理想的行动,其目的是实现战略转移,北上抗日,而非放弃斗争,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长征时期存在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尖锐斗争,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长征也是极端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折磨的考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国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可知,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强调训练民众某些军事技能,以此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作战,体现了国民党在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体现在各个阶层都参与,仅凭动员民众看不出“抛弃了片面抗战政策”,排除A项;1938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但动员民众抗战主要是为了协助作战,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中共提出,材料中蒋介石并未表达这方面意思,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中国共产党,且主要是为了对日作战,并非争夺群众,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以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为主;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注重调查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突出“朝贡贸易”。
(2)历史价值: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解答】(1)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为主;由材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可知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由材料“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可知注重调查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由材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可知突出“朝贡贸易”。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可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实物史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18.(1)原因:同情与支持革命者(宣传革命思想);反对保皇派。
注意的问题:从章太炎是社会知识分子,是特殊的实例,无法体现整个社会思想解放,所以不能用来研究整个社会的转型的角度作答;从作者鲁迅的主观性方面作答。(任答二点)
(2)历史现象:清廷对设立近代学堂存在关于办学重点的分歧,清廷主动谋求修约以保护华侨利益。
评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全面暴露,中国与列强的综合国力差距越拉越大,巨额赔款加上列强的驻军彻底进一步加大了清政府通过自我改良实现自救的难度。列强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并向基层渗透,传统小生产者纷纷失去生计,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中外交流频繁、近代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拥有专业知识的管理和建设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净化世风、外争国权、振兴实业无一不是当时急务,但清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齐抓共建。另一方面,美国禁止华工已达十年,清政府仍无应对之策,这凸显出清政府国际影响力的衰微与外交人才的匮乏。加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科举制尚未废除、传统八股化教育根深蒂固的1904年,科举考试中“孰为最急”的策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政府灭亡的命运。
结论:中国难以抗拒近代化潮流,传统选官制度难以满足对新式人才的需求。而清政府一再拖延选官制度和教育改革,暴露出其难以避免覆亡的命运。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若以“向西方学习”“主权意识增强”等角度阐述,亦可酌情给分)
【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原因:据材料“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往)……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得出同情与支持革命者(宣传革命思想),反对保皇派。 注意的问题:结合所学,从章太炎思想的代表性、鲁迅观点的主观性等方面作答。
(2)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现象:依据材料“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可以得出清廷对设立近代学堂存在关于办学重点的分歧;依据材料“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可以得出清廷主动谋求修约以保护华侨利益。评析:依据材料时空信息“1904年的中国”,结合清末新政中选官制度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从政治、经济、国际背景以及科举制的弊端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中国难以抗拒近代化潮流,传统选官制度难以满足对新式人才的需求。而清政府一再拖延选官制度和教育改革,暴露出其难以避免覆亡的命运。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一:领域: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
阐述: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的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任答二点)
总之,由于受北宋经济、政治的发展的影响,特便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意识也悄悄发生变化,如门第观念变化、婚姻择偶观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一齐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
示例二:领域:部曲与贱户等领域。
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了自由民。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任答二点)
总之,这个契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化的进程。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而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说,从前的贱民现在已经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解答】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代中国。
首先,选择领域,根据材料“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并结合所学可选择教育和文化发展等领域,论述宋代平民社会。
其次,展开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宋代的史实展开阐述,如宋代之前,根据材料“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并结合所学可知,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结合所学宋代的文学艺术等相关知识可知,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的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
最后总结,对教育、文艺领域对于宋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进行升华,如由于受北宋经济、政治的发展的影响,特便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意识也悄悄发生变化,如门第观念变化、婚姻择偶观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一齐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
如选择部曲与贱户等领域。可从唐代部曲地位到宋代的变化、门阀士族瓦解等方面展开阐述,如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了自由民。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百年世范2023-2024高三上册第一轮复习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前8单元)(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