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期末考前热身训练
(时间:70分钟 总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人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祗——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
C.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知名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这一观点( )
A.批评商鞅变法过于残暴和粗野 B.有利于全面深入认识商鞅变法
C.认识到商鞅变法措施过于陈旧 D.对商鞅变法做出了辩证的评价
3.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 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
4.唐朝中后期军事行动比较多,每逢有重大军事行动,朝廷都会向各地征调兵马,此时各地藩镇都会借战争的名义来向朝廷邀赏。很多节度使在战争期间也常常散发钱财赏赐军队,甚至出私财赏赐将士们。这些做法( )
A.加剧了地方军队的腐败 B.消解了中央与藩镇的矛盾
C.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 D.充分暴露了募兵制的弊端
5.下表为清代不同年份山东地区人均耕地情况(单位:亩)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 )
年份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雍正二年(1724年)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嘉庆十七年(1812年)
人均耕地 8.69 9.04 4.74 3.77 3.39
A.粮食种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B.农耕经济陷入停滞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 D.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6.下图为1891的揭帖漫画《鬼拜猪精图》。此类漫画在当时( )
A.深受“扶清灭洋”口号影响
B.体现了国家意识的高涨
C.易于激发民众的反抗精神
D.抨击了洋人朝廷的腐朽
7.《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
A.主权意识淡漠 B.中央权力式微 C.维护统治需要 D.不谙外交惯例
8.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中国军民来说,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所震惊,要有计划地部署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这一主张表明当时( )
A.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B.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导致丢城失地
C.中国必亡论占据主流 D.共产党对抗日策略做出科学规划
9.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各地开设储蓄代办所,即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内,委托其内部财务人员兼办储蓄,以达到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扩充储蓄机构。这一举措( )
A.有助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B.有利于积累工业化资金
C.确保了农业合作化的进行 D.推动了国家货币的统一
10.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11.据学者研究发现,波斯帝国时代阿富汗南部旧坎大哈遗址发掘的埃兰语楔形官方文字泥板的类型和使用的术语,与波斯波利斯出土的埃兰语管理文书并无二致;阿富汗北部的阿拉米语官方档案,在语法和用词上都与上埃及发现的阿拉米语文书如出一辙。这可以用来说明波斯帝国( )
A.鼓励各地政府遣使互相学习 B.实现了语言文字的统一
C.构建了完善的地方管理体系 D.加强对埃及地区的控制
1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影响。”对上述新航路开辟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导致西欧货币升值现象严重 D.促进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13.在汤普森所述的“古代社会”中,如果向英国人询问时间,得到的答案通常非常模糊。而据抽样调查,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报时的准确度在半小时以内的比例已经接近70%,有60%多的人会精确到15分钟,还有1%的人精确到了分钟。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B.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C.钟表制造业的进步 D.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
14.下表为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输出中所占的比重(输出资本的总额为100%)这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俄国 日本
比重(%) 45.0 27.2 20.3 6.5 0.5 0.5
A.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巩固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D.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5.表2是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该表说明苏联( )
表2 单位:%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仍未根本突破传统体制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满足 D.经济改革政策持续
16.2007年,德国出台的《法定养老保险退休年龄调整法》规定,2012年到2029年,法定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65岁逐步延迟到67岁。此外,德国全面引入由国家支持的个人财富积累基础上的自愿养老保险,即“里斯特养老金”。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市场化 B.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D.提高了老年人的工资收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涵盖了诸多层面。第一,先秦的内外服制、分封制、礼制、世卿制以及郡县乡里制、军功爵制、官僚制等。第二,在此前偏重上层统治结构、皇帝官僚制度、律令制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第三,古代官吏选任、考课、监察等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等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在古代政治“政务运行”方面的贡献。(6分)
18.(13分)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其个人经历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旭东个人经历及主要建树
时间 个人经历及成就
1883年 生于湖南,当年中法战争爆发。
1900—1910年 赴日留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1911年 受辛亥革命的鼓舞,放弃优厚生活,毅然归国。
1912年 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
1918年 在天津塘沽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1926年 带领永利公司破解苏尔维制碱法(近代欧美垄断的先进制碱技术),产出纯净碱,荣膺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37年 面对日本利诱,拒绝与日本合作,将天津和南京的工厂内迁,将机器、材料、图纸、模型抢运西迁,令技术人员和工人向汉口转移。
1945年 突发急病逝世,周恩来与王若飞赠挽联:“奋斗垂州载,独创永利久大,遗恨渤海留残业;和平正开始,方期协力建设,深痛中国失先生。”
材料二
范旭东自述说:“为了这件大事业(制碱),虽粉身碎骨,我就要硬干出来。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富的资源(盐碱地)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近世工业非学术无以立其基,而学术非研究无以探其蕴,是研究一事尤当为最先之要务也。”
——邸彦莉《范旭东与“永久黄”工业团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解读范旭东的奋斗之路。(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93年的新感觉
春天,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岸穿越历史第一次握手的“汪辜会谈”,唤起人们不少旧记忆,带来兴意浓浓的新感觉。
国家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敞开供应粮油。最后一批粮票和油票,这年悄悄地从粮店、从户口本上消失了。再旱几年,用了几十年的布票、豆腐票、副食本等许多象征经济短缺的票证,已先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各种旧票证,也有新感觉,那就是成为人们的收藏品。
还有件让人们从旧的记忆中做出新感觉的事情。12月,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两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这项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在农村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都能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摘编自陈晋《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
结合材料,以“1993年的新感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史料一 人类最早关于啤酒的文字记载出现于6000年前南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在世界上首部文学巨作《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有一段关于啤酒的叙事诗,这首诗认为:当人们开始加工并食用面包,酿造并饮用啤酒时,便脱离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史料二 在苏美尔遗址出土的《乌鲁卡尼纳法典》,这部已知最古老的法典(公元前2300年)中提到:啤酒是支付和赎罪的基础单位。
史料三 第一个喝啤酒的中国人是清朝第一位驻欧公使郭嵩焘。他在1877年的日记中曾提到在伦敦时当友人用“苦酒”饯行,并把这种苦酒翻译成“皮爱”。这也是啤酒第一次出现在汉语的文献中。
材料二
在古埃及,啤酒还曾被当作劳工的“报酬”发放。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在缔造Giza金字搭时,劳工的标准薪资是每人每天3/4条面包和4升啤酒。
现代人熟知的啤酒都是由大麦麦芽、酵母、水、啤酒花四种原料制成。然而,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啤酒中是不含啤酒花的,因而无法长期保存。人类第一次人工种植并在酿酒中大量使用啤酒花大约是在9世纪的德国。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公爵颁布了德国《啤酒纯酿法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用大麦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四种原料制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啤酒下了定义。
德国巴伐利亚的啤酒酿造师将啤洒发酵工艺带到了捷克的皮尔森地区,随后于1842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色啤酒,它便是现在所有工业啤酒的前身。
工业革命之后,啤酒也开始了工业生产,产量可以轻松达到百万吨的水平,啤酒成对城市工人的最爱,因而风靡全球。
1904年。中国人自己在哈尔滨开办了东三省啤酒厂;1914年,在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五羊啤酒厂成立。
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等城市投资建设了一批大型啤酒厂。改革开放后,更多的啤酒厂在中国兴起,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根据【美】汤姆·斯丹迪奇《六个杯子的历史》整理
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啤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期末考前热身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C A C A D B D A B A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12分)
(1)主要内容:古代王朝行政制度;古代基层社会治理;古代官吏的选拔、管理与考核等。(6分)
(2)贡献:以专制集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古代中国“政务运行”的政治基础;以三公九卿制度和三省六部制为主的行政机制保障了古代王朝“政务运行”的高效性、科学性;以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道为主的监察系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务运行”的规范性;以郡县制、道州县制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保障了“政务运行”的畅通性。(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3分)评分细则:
近代以来,列强侵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范旭东出国赴日留学,努力学习先进的化工技术。(青年范旭东出国留学的时代背景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振奋了范旭东的实业报国热情,因此他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创办实业。(范旭东学成归国创办实业的时代背景,3分)
然而我国制碱业起步晚,经验不足,技术上又受制于列强,因此范旭东苦心研究学术,终于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推动了我国制碱业的进步。(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自身局限性,范旭东个人的突破,3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打断了范氏制碱公司的正常发展进程,面对战争困境和日本的威逼利诱,范旭东并没有妥协,毅然将企业和技术设备进行了内迁,保卫了我国制碱业的发展成果。(战争时代对范旭东企业的破坏,范旭东的选择,3分)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异常艰难而曲折,而正是以范旭东为代表的企业家,以其自强爱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我国化工行业负重前行。(总结升华涵养家国情怀,2分)
19.(1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确定观点:“1993年的新感觉”反映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然后进行论述,可从1993年的新感觉的“新”出发,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等领域论述这种“新”:根据材料“汪辜会谈”可联系到20世纪90年代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成就的表现及影响;根据材料“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敞开供应粮油。最后一批粮票和油票,这年悄悄地从粮店、从户口本上消失”“许多象征经济短缺的票证,已先后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及所学可联系到市场经济的发展等相关知识。根据材料“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都能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等信息及所学可联系到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等。最后,进行小结升华。
答案:
示例:“1993年的新感觉”反映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1分)
政治上,统一大业再上新台阶。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两岸来往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3分)
经济上,对市场经济又有了新的探索。国家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敞开供应粮油以及最后一批粮票和油票退出历史舞台,不仅表明排队购买紧缺日用品的现象成为历史,而且也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有现象在消失,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育,这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思想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内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提高了青年的整体素质,为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3分)
“1993年的新感觉”不仅延伸和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而且为21世纪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1分)
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
一等(9—12分):观点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二等(5—8分):观点比较准确,有一定史论结合;表述基本成文,叙述相对完整;逻辑较严密,条理较清晰。
三等(0—4分):观点模糊,不能做到史论结合;表述不成文,叙述凌乱;逻辑不严密,条理不清晰。
20.(15分)
(1)史料一属于口述史料(文献史料),(1分)描述了古人对啤酒重要性的看法,表明啤酒在当时已经发挥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尤其可以通过其描述知道苏美尔人在当时已经有了农业和手工业,进入文明时代。(2分)
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1分)描述了啤酒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出啤酒已经可以充当货币使用,说明苏美尔人的商业已经相对发达,啤酒可以用于赎罪,说明其具有宗教上的意义。(2分)
史料三属于文献史料,(1分)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通过史料我们得知了中国最早饮用啤酒的开端。(2分)工业社会与啤酒(注:任意答出两条即可得6分)
例文
论题: 啤酒与人类社会。
论证: 啤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古代很长时间啤酒酿造技术落后,不能长期保存,也不容易大规模地推广。加入啤酒花后,啤酒能够长久保存,但其制备工艺不统一,也阻碍了它的推广。
到了近代,啤酒的成分被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啤酒的基础,啤酒才有可能大规模地生产、保存。因此,工业化生产啤酒,是啤酒文化传遍世界的技术基础。
工业啤酒作为一种大规模工业制备的啤酒,具有便捷和廉价的特点,特别适合城市大规模的工人在下班后饮用。因为在乡村的农民更习惯自己酿酒,贵族和资产阶级更习惯饮用价格昂贵的酒。工人大量聚集在城市,工业社会为啤酒的流行提供了社会基础。
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积极扩张,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资本主义各国的生活方式也被推广到全世界,西方工人的啤酒文化,因此传遍全世界,被世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总结: 综上所述,啤酒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但它的发展、传播、流行,本质上是工业革命在全球扩散的一种表现。
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证过程给5分,总结升华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