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③尚未出现原始农业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朝都城多次迁徙,后来定都于殷 B.商朝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C.西周出现一种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 D.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
3.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不同的人所执的圭不同,以此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据此,周代的圭( )
A.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 B.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
C.体现鬼神观念渐趋加强 D.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
4.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两幅图共同反映了( )
①天下共主
②礼崩乐坏
③战争频仍
④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时期,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道家( )
A.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B.追求天人合一
C.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主张隆礼重法
6.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7.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以下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有( )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③严刑酷法,轻罪重罚
④什伍连坐,相互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建长城,建造宫殿、陵墓。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B.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9.以下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的观点有( )
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④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思想派别的作品数量。该时期是( )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商周时期 B.西汉时期 C.秦朝时期 D.春秋时期
11.据考,历史上主管盐务的官职,仅汉代时称“盐官”。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这反映汉代( )
A.打击豪强地主 B.削弱地方权力 C.改革选官制度 D.推行盐业官营
12.一学生整理了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这一时期史称( )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13.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 )
A.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C.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 D.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
14.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 B.①蜀②东晋③梁
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 D.①蜀②前秦③隋
15.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通大运河
④兴建洛阳城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唐朝的玄奘也西行前往天竺,在天竺多年后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与此二人的经历有关的是( )
A.佛教的传播 B.儒学的发展 C.道家的兴盛 D.三教的融合
17.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它还传到日本、朝鲜等邻邦,对这些国家的医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部药典是( )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后来主要看重家世,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唐代中期,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赋税制度的实施( )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0.唐朝后期,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处的农民起义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 D.陈胜、吴广起义
21.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与此观点相符,宋初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
①设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权
③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④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下面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夏—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
B.辽—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C.元—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
D.金—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23.元朝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游牧民族迁入中原,来自中亚、西亚的民族也移居中国,不同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这些民族包括:( )
①汉族
②蒙古族
③波斯人
④阿拉伯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元朝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采取的措施有( )
①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
②实行行省制度
③专设理藩院管理西藏
④设北庭都元帅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士族“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司马光曾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26.下图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折线图”。图中人口(户)变动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
27.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28.左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右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9.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守仁
30.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 )
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二、材料题
31.水利建设、耕作工具、耕作制度等因素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期并列举这一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农具、种植制度角度列举推动唐宋农业突出发展的因素。新粮食品种的输入是明清出现“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请举出一例新粮食品种。
32.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
——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
材料二: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结合所学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33.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回答下列问题。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 标题 子目(节选)
第二节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 (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第四节 文人天地 (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 )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第六节 科技之光 (一)社会温床 (二)绚烂之花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结合所学指出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并概括其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将“文人天地”的第一子目小标题补全。
(2)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技开出了“绚烂之花”。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是学习历史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指出宋朝文化勃兴的根源。
34.对外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
——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也由此悄然发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但后来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这种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利用世界市场得到了大发展。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横线上应填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秉持的原则和外交宗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闭关自守政策的历史影响,简述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①②④正确,选C项。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原始农业已经产生,③错误,排除A、B、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D项正确;商朝都城多次迁徙,后来定都于殷,排除A项;西周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排除B项;商朝出现一种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不同的人所执的圭不同,以此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可知,周代的圭是不同等级的身份凭证,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鬼神观念,排除C项;周代的圭是不同等级的身份凭证,不能说明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礼崩乐坏,但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不再是天下共主,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追求天人合一,B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项;法家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排除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C项;儒家主张仁政,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①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①正确;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是汉初的政策,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②错误;③商鞅变法中严刑酷法,轻罪重罚,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故③正确;④商鞅变法中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监督,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故④正确;故D①③④正确,ABC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最大好处是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秦能够修建长城、宫殿、陵墓等大型工程,故选C项。A项是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B项是这一制度产生的客观条件,D项是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之一,均与题意不符。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知识点。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指秦始皇统一后,颁布法律,制定律令,以此来巩固统治,故①正确;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故②正确;③“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统一,故③正确;④“据毅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指秦国拥有关中之地,物质基础雄厚,有利于秦国进行统一,不是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故④错误;故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数据可以看出,这时期儒道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较为流行,B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排除A项;春秋时期,非儒即墨,墨家影响较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秦朝时期盛行法家,排除C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来,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A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封建化程度加深,B项正确;北魏在439年已统一黄河流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已经消失”,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服饰的变化,无法得出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朝建立之初广设赈灾仓库,开通了大运河,隋炀帝兴建洛阳城,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②的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唐朝的玄奘也西行前往天竺,在天竺多年后又到多国家周游讲学”可知,法显和玄奘都是去印度求取佛经,与佛教的传播有关,A项正确;材料中的法显和玄奘都是去印度求取佛经,与儒学、道教无关,排除BC项;材料中的法显和玄奘都是去印度求取佛经,与三教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可知唐前期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道,因此该医书主要出自唐朝,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中正若干人,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他们将人才分为九等,朝廷会依据这个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项正确;宗法制是西周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A
解析:A.注意题干“唐朝后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正确;B.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唐宪宗初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故B错误;C.靖康之变是指北宋被金所灭,故C错误;D.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故D错误。
2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①宋初设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相符,故①正确;②宋初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相符,故②正确;③宋初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相符,故③正确;④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是唐朝的政治制度,不是宋初的措施,故④错误;故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
2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A排除;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与北宋皇帝以兄弟相称,B排除;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D排除。故选择C。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①②③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24.答案:D
解析:
2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世人择偶时,不再注重门第,而是重视财富和才学,这说明了宋代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显著提高,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择偶观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择偶标准的变化,没有体现婚姻自主观念的变化,故排除D项。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A.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不是表现,故A错误;B.国家控制的松弛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不是表现,故B错误;C.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故C正确;D.政治中心的东移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不是表现,故D错误。
27.答案:A
解析:命题人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宰相制度废除,皇帝直接统领六部,需要处理的事务大大增加,故正确答案为A;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减轻皇帝负担,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的,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相关知识。A.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错误;D.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心学大师,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故D错误;C.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故C错误;B.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故B正确。
3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相关知识。A.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选项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选项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明朝后期,纸币并没有成为主要货币,选项说法错误,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D.明朝后期,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了商人群体,选项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1.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唐朝政府重视水利;唐朝将犁耕改进为曲辕犁;宋朝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粮食品种:玉米或甘薯。
解析:(1)时期:根据材料一“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结合所学夏商周时期的农具材质是木石骨蚌等,铁农具开始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工程:结合所学可得出有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春秋时期的芍陂等。
(2)因素:根据材料二“政府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可得出政府方面,政府重视水利;设置政府机构掌管;新建水利工程等;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具方面,曲辕犁的发明和应用、筒车的应用等,种植制度方面,复种制的采用提高了单位亩产量等新粮食品种;结合所学可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32.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三次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2)政策:开明(或怀柔)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蕃会盟等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33.答案:(1)代表人物:朱熹。贡献:合编“四书”,并且加以注释。
(2)举例:①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渐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③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根源: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解析:
34.答案:(1)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则: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外交宗旨:“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
(2)历史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具体表现: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和世界)。第一小问历史事件,据材料一“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横线上的历史事件为郑和下西洋。第二小问原则,据材料一“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则为宣扬国威,推行仁政。第三小问外交宗旨,据材料一“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可知,以和为贵,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
(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历史影响,据材料二“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也由此悄然发生了闭关自守政策使这种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利用世界市场得到了大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可知,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新经济和新阶级因素的成长,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落后,阻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具体表现有,指定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中国商民的交往,严禁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