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练习
一、单选题
1.西周早期青铜器鄂监簋(如下图)是周王朝在鄂国设置监国之官的证明。西周时期诸监之器屡见不鲜,诸监普遍存在。他们由周王任命,“监之于内、世官世守”。这一做法意在( )
A.巩固官僚政治 B.发扬原始民主
C.强化中央集权 D.维系统治秩序
2.下表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两则记录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儒效篇》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
A.分封制度突出血缘关系 B.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已对分封制形成完整认识 D.分封诸侯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
3.《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 )
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4.蒙古汗国灭云南大理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地内属本朝,立为藩府,设置如内地”,后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辖。 由此可知,元朝统治者对边疆的治理( )
A.阻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C.加剧西南地区民族矛盾 D.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5.《宋会要辑稿·职官一》记载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改革之前的情形:“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只掌册文、覆奏、考账,门下省主要负责乘舆、八宝、朝会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 B.迎合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
C.促使中央权力被分散至地方 D.印证了文官执政能力较强
6.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性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8.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国并行制确立 B.推恩令的实行
C.十三州部的划分 D.疆域不断开拓
9.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暂不究”。材料反映( )
A.内阁获得一定决策权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内阁已经丧失票拟权 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10.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C.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11.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 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
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 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
12.西周册命铭文的历史叙事,早期呈现出写实主义风格,史料信息丰富;中后期则多使用大量的现成套辞,这种“形式主义”的表述与其说它是历史叙事,倒不如说是经由王朝官方认证的统一了口径的“政治决议”。西周册命铭文的变化( )
A.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体现了官方史学地位日益衰落
C.适应了统治者强化权力的需要 D.利于促进官僚政治体制的发展
1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嫡长子继承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14.明成祖时期形成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阁臣也 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 )
A.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阁臣帮助皇帝皇帝浏览百官奏章,拥有票拟权
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D.阁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15.秦的统一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下列历史现象符合该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16.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图1 图2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 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无 郡 县、道
汉 (东汉后期)州 郡、封国 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 道/藩镇 州、府 县
明 布政使(俗称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材料二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19.材料 韩文(1441—1526年),明朝大臣。初任工科给事中时便弹劾晋宁伯刘聚及都察院都御史王越、马文升滥杀无辜、妄报军功之罪。不久,韩文出任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当地灾荒,他用自己的职务津贴买米万石赈济;针对当时土族与邻境之间的械斗,他亲自去土族境内以理劝谕因争地相仇杀的民众。1503年,韩文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又遇饥年,他请求户部开仓发放粮米,并说:“救荒如救火,有罪吾自当之。”于是批准发放仓粮16万石,米价遂趋平稳。1504年,韩文任户部尚书,与此同时,奏请精简机构。他裁革皇庄,限制宗室占夺民田。淳安公主已有赐田3万亩,仍贪得无厌,索要田地,经韩文申明利害,反复谏争,乃止。1506年,韩文上疏弹劾宦官刘瑾为首的“八党”祸国殃民、惑君乱朝的罪状,被罢官。
——摘编自刘泽民等《山西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韩文的作为。
(2)根据材料,概括韩文身上所体现的古代士大夫的优秀品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因袭)者也……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因袭)者也……爱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各个朝代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官僚的选任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这些共性问题,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底层原因。
——整理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中国古代制度有其继承性或延续性。阅读材料一、二、结合秦汉至唐宋所学知识,围绕制度变迁与“理乱兴衰”的关系,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派出监国之官,代表天子监视诸侯,意在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维系统治秩序,D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原始民主表现在国君没有绝对的权力,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材料中的做法不属于原始民主的范畴,排除B项;据所学,西周时期,有效的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确定等级关系,说明分封制突出的特征是血缘关系,A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材料是对分封制的部分认识,并不是完整认识,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分封诸侯处于的主要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政体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有很多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的传统,非“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君主要听取意见不专制独裁,并未特指只听取“士阶层”,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对云南地区“设置如内地”,“设置云南行省”,体现了元朝对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B项正确;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成功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对云南地区统治如“内地”,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C项;元代行省辖区广阔,军政集中,行政效率高,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北宋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改革之前,三省权力旁落,官职名不副实,遇事相互推诿,造成行政效率低下,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北宋实行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央通过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并未涉及权力分散至地方,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权力分割,并不能印证文官执政能力的强弱,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组合。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①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即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②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表述正确,B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层级结构的变化应该是下稳上动,④表述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和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和封驳,说明给事中是门下省的职责,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御史台负责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行了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下,地方的王国拥有抗衡中央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十三州部的划分”主要是监察机制的发展,与材料中的“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的要求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疆域的开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而已,内阁未丧失票拟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士”从贵族阶层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些“士”的出现适合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对人才的需要,这一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B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官僚政治是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士”阶层的分化属于官僚政治的内容,并非推动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基层治理中,都体现出尊重公众意见的做法,这反映了原始民主的遗风,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民众意见的重视,未涉及基层自治,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原始民主的传统,未涉及监督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册命铭文逐渐由记录当时状况向政府公文转型,逐渐形成定制,这一变化有利于规范王朝统治秩序,强化周王对国家的控制,C项正确;西周实施分封制,周王并不直接统治地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册命铭文规范化的发展趋势,这与官方史学无关,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雏形逐渐形成,至秦朝官僚政治正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指的是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凭借实力继承父亲的首领位置,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由此可见,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剪灭各种反对势力,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C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夏朝王位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排除B项;大禹并非通过禅让方式传位于夏启,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内阁虽然出现权倾朝野的局面,也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已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C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的原因而是明朝为了限制内阁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内阁虽然拥有票拟权,但票拟是否通过需要皇帝的批红,而宰相拥有决策权,排除 B项;内阁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的原因不是因为内阁权力很大,宰相权力也很大,排除 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发现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大一统观念的认同,强化了华夏认同的心理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时代,排除B项;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置了内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属于土地制变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中国)。由材料唐代在前期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说明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断增强,A项正确;道是古代的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排除B项;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才超过北方,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疆域广阔。
制度:行省制度。
(2)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认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疆域广阔。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根据材料“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认识:根据材料“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18.(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国家治理难度(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制约);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
(2)不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层级总体较少;与经济因素(城市化)联系密切;弱化政治等级。
影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基本国情,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属古代至近代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及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及所学可得出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国家治理难度(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制约);根据材料“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及所学可得出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及所学可得出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现代发达国家。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可得出与经济因素(城市化)联系密切;根据材料“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可得出弱化政治等级;根据材料“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可得出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及所学可得出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基本国情,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等。
19.(1)韩文嫉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
(2)为官清廉;尽忠职守;体恤百姓。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弹劾晋宁伯刘聚及都察院都御史王越、马文升滥杀无辜、妄报军功之罪”可分析出韩文嫉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根据材料“他用自己的职务津贴买米万石赈济”、“他亲自去土族境内以理劝谕因争地相仇杀的民众”可分析出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对国家人民有益的官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职务津贴买米万石赈济”可分析出为官清廉;根据材料“韩文任户部尚书,与此同时,奏请精简机构。他裁革皇庄,限制宗室占夺民田”可分析出尽忠职守;根据材料“他请求户部开仓发放粮米”可分析出体恤百姓。
20.观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由此形成“王国问题”。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的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通过以上捎施,汉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中后期,广设节度使,节度使权重,“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中的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人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州-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通过以上措施,北宋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建立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题意要求,围绕制度变迁与“理乱兴衰”的关系,任选其中的一个问题拟定论题,如“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秦汉至唐宋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朝颁布推恩令并设立刺史、北宋专制集权的强化等方面予以阐述。最后,概括总结可知: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建立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